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际金融     
《中国金融家》2014,(2):13-13
英国央行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不变;日本1月贸易赤字创历史纪录 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2月6日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5%的历史低点,并保持金融资产购买计划即量化宽松政策规模3750亿英镑(约合6100亿美元)不变。英国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2月,英国央行决定向市场增加500亿英镑(约合800亿美元)的货币供应,预计将于5月完成。迄今为止,英国本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总投入规模为3250亿英镑(约合5200亿美元)。此举旨在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避免英国经济陷入衰退。3月8日,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宣布将主导利率继续保持在0.5%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一历史最低水平已经从2009年3月起一直维系了三年之久。按照目前的经济形势,市场普遍预计,英国央行至少还会将低利率保持一年,这也即意味着英国央行将继续推行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相似文献   

3.
《甘肃金融》2012,(2):5-5
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9日宣布将继续执行量化宽松政策,并将其规模扩大500亿英镑(约合800亿美元)至3250亿英镑(5200亿美元)同时,货币政策委员会决定继续维持当前0.5%的基准利率不变。这一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业界引起热议。  相似文献   

4.
《云南金融》2009,(4):8-8
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2009年3月11日正式启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当天计划购买20亿英镑(1英镑约合1.3848美元)英国国债。紧接着,美国当地时间2009年3月18日下午,美联储结束了3月份的政策会议做出了维持基准利率不变、通过购买长期债券的办法来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5.
师琰 《金融博览》2009,(7):33-34
3月5日,在经过两天的会议讨论后,不出市场所料,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宣布再次降息0.5%,基准利率降到0.5%。此外,英国央行决定正式开始启动750亿英镑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以期通过加大市场货币供应量来推动银行贷款。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就是在利率接近或者达到零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再继续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此前,定量宽松政策从未被英国政府用过。  相似文献   

6.
丁芊 《西安金融》2011,(8):40-41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正式启动。其主要内容为在维持0-0.25%利率水平条件下,从当日起至2011年6月份前,每月购买75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总购买量为6000亿美元。此举意在降低长期利率,提高通胀预期,降低失业率,促进美国经济尽快复苏。本文主要分析QE2对美国的作用和对中国的影响,并从对冲流动性角度分析中国应对量化宽松政策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海外     
《首席财务官》2014,(2):11-11
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1月9日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5%的历史低点,并保持金融资产购买计划即量化宽松规模3750亿英镑(约合6180亿美元)不变。该决议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汇管理》2014,(12):70-71
欧央行存6月利率决议中推出进一步宽松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将主要再融资利率降低10个基点至0.15%,边际贷款利率降低35个基点至0.40%,存款利率降低10个基点至-0.1%;启动规模为4000亿欧元的针对性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s);暂停证券市场计划(SMP)冲销操作,向市场释放约1650亿欧元的流动性。央行行长德拉吉在新闻发布会上还进一步表示,货币政策委员会正在加强购买资产抵押证券(ABS)的准备工作。这暗示欧央行并没有完全排除QE选项。  相似文献   

9.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金融危机已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国央行不断降息.随着短期利率接近零,美、日、英等主要国家的央行转而求助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通过购买长期国债等方式向经济注入巨量的流动性.全球大规模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此,在对量化宽松政策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当前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球金融危机已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国央行不断降息。随着短期利率接近于零,美、日、英等主要国家的央行转而求助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通过购买长期国债等方式向经济注入巨量的流动性。全球大规模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此,本文在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际     
《现代商业银行》2009,(6):10-10
600亿欧元债券 欧洲中央银行近日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维持在1%的历史最低水平不变。同时,将在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间购买欧元区发行的总额达600亿欧元的资产担保债券。这意味着,继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央行之后,欧洲央行也开始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2.
OE3横空出世 各央行纷纷加大宽松规模 纵观9月行情,对市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9月13日的美联储利率决议中,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宣布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即QE3。其具体内容为:  相似文献   

13.
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称QE2),包括:在2011年6月底之前增加购买6000亿美元较长期美国国债,每月约750亿美元;维持现有的机构债回收本金再投资政府债的政策,每月约350亿美元;定期评估购买计划的进度和规模,根据经济复苏的情况,在必要时进行调整。美联储在声明中继续维持了“联邦基金利率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超低水平”的措辞,四次强调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英国在超发货币方面就开始有动作,把购买资产的规模扩大到3750亿英镑;9月6日,欧洲央行确定"无上限"购买欧元区危机国家的国债;9月13日,美联储开始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9月18日,日本紧随美国宣布对原有货币宽松的基础上追加10万亿日元,至80万亿日元;同月内还有巴西降息、印度降准.10月11日,巴西与韩国又分别降息25个基点;10月上旬我国央行逆回购590亿元,实际净投放1640元.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货币市场》2010,(11):52-55
2010年10月,受市场对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影响,美元对主要货币继续走弱。美元、日元短期利率微降,欧元、英镑短期利率开始回升。美国、英国、德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从低位有所回升,日本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维持低位。除日本股市下跌外,其他主要股指振荡上涨。  相似文献   

16.
2010年2月,受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影响,市场避险情绪升温,美元对欧元、英镑走强,对日元走弱。因市场预期欧央行、日本银行和美联储将继续保持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英国可能率先加息,美元、欧元、日元短期利率基本走平,英镑短期利率微升。美国、英国、德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先升后降,日本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下降。全球主要股指先跌后涨。  相似文献   

17.
陈晋 《中国金融》2023,(6):85-86
<正>2022年9月,英国政府发布一系列扩张性财政刺激政策,与英国中央银行试图遏制通胀的紧缩货币政策背道而驰,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负债驱动型投资策略(LDI)基金遭受重创,逾1万亿英镑养老金濒临崩盘,引发金融市场巨震。英国中央银行采取紧急干预措施,推迟量化宽松(QE)退出计划,利用资产负债表设计政策工具,自9月28日至10月14日实施临时性国债购买,以消除国债抛售导致的金融稳定威胁,并在市场风险消退后重启QE退出。  相似文献   

18.
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一)量化宽松政策概述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英国和欧元区国家采用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当传统的货币政策失效时,中央银行可以使用QE政策工具,比如,从商业银行和其他私人机构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金融资产,提高金融资产的价格,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相似文献   

19.
刘朝晖 《证券导刊》2011,(33):17-17
伯南克并未在8月26日全球央行行长会议上明确提出将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QE3).而是承诺货币政策将继续宽松以刺激经济增长.并将在9月20日联储会议上深入讨论后续刺激政策。当前美国系列经济数据发出经济复苏减弱从而需要更多政策刺激的明显信号。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达经济体纷纷启用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仅为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有效地缓解了金融市场波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受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延缓了经济衰退和刺激了经济复苏。本文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考查了各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机制和政策效果。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缘起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央行资产负债表传导机制及美、欧、英、日四个经济体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的实践及其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