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本文简介了云阳县的自然条件和桐粮间作类型,着重分析了相粮间作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混农林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重庆市云阳县境内的长江两岸,分布着一片大约长75公里、宽500米的茂盛林带,也是长江重庆至宜昌段唯一的一片大面积护岸林。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国营云阳县长江林场。这片长江防护林当年还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毛泽东主席有过一段姻缘呢!1958年春,毛主席...  相似文献   

3.
重庆云阳县盘龙镇活龙村紧挨长江边的半山上,一栋瑞士山地古典建筑风格的希望小学格外引人注目。这所学校背山面江,不但环境优美.而且硬件设施也是一流的,宽大的玻璃窗、环保黑板、标准课桌、吊扇……一个都不少。  相似文献   

4.
易地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的有效途径,可大大降低扶贫开发成本,有利于迁出地的生态恢复.两年的易地扶贫"德政工程"使得搬迁贫困户生存环境明显改善.本文同时分析了云阳县实施易地扶贫工作的主要作法,提出了易地扶贫工作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7,(2)
作为一个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亲历者和践行者,文章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取得的成效,同时也看到了改革中仍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重庆市云阳县乡镇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情况,分析了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建议,为深化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范如国  李星 《技术经济》2011,30(2):81-87
利用重庆云阳县529户移民户的调查数据,对三峡库区移民户的人力资本因素与其家庭劳动报酬收入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移民户的各人力资本因素(包括劳动力文化程度、技能状况、健康状况、就业培训状况、劳动工作持续时间)与其家庭年均劳动报酬收入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家庭年均劳动报酬收入的增加会促使移民户家庭加大对子女教育的年投入和劳动力医疗年支出。  相似文献   

7.
提高公众灾害意识增强公众应对气象灾害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气象灾害多发国家,2009年7月11日重庆市云阳县潭獐峡“驴友”突遇暴雨、2008年9月24日四川省北川县地震灾民遭遇大暴雨、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遭遇暴雨引发的山洪等三起重大气象灾害中,受灾公众如有一定的气象灾害意识,是完全可以避免灾害的,至少可以降低灾害损失。这三起灾害,以血的教训揭示了气象灾害意识对于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应从深入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防灾减灾演练、重点培养中小学学生气象灾害意识等方面提高我国公众的气象灾害意识,增强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5,(10)
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地是一大难题,而治理库区野外消落地则是难中之难,为破解这一难题,重庆云阳县在"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中,探讨了这个问题,经过反复理论初探和反复试验,最终在库区野外消落地大面积试种速生竹柳和香根草,当库区水涨被淹没至10米深度的浸泡地上的速生竹柳和香根草依然存活率高,且生长茂盛,耐淹性强,生长速度快,固土作用好,从而获得了治理库区野外消落地的开创性首例成功。文章就这一成功实践经验做理论上升和科学总结,把它概括为"两栖植物木草搭配种植治理法",并对这一新型治理法展开具体内容的研究,探讨治理库区野外消落地的成功方法、应用技术和重要启示。研究这一问题对治理消落地、增加可用地和保护母亲河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重庆市云阳县移民的调查数据,按移民类型和受教育程度对移民家庭收入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按移民类型、受教育程度、年龄段进行分组,对影响移民家庭收入的微观因素进行回归估计。结果显示:移民家庭的经营土地对其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劳动力对家庭收入的贡献最大;从年龄结构的角度看,31~45岁、46~60岁年龄段的劳动力对家庭收入的贡献最大;当劳动力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大专水平时,家庭收入会随着劳动力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16~30岁年龄组中大专文化劳动力比例对家庭收入的贡献显著为正;31~45岁、46~60岁年龄组中初中文化劳动力比例对家庭收入的贡献显著为负;劳动力的非农业收入明显高于农业收入。最后提出:应鼓励移民从事非农业;鼓励青年和中年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发达的城市自愿流动;鼓励移民子女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尽快健全城镇和农村移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论文基于2000—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采用空间相关、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力。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森林是研究区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土地是两种变化较快的土地利用类型;(2)从时空演化上看,该区域在2000—2020年时间段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态调节服务始终是核心功能,气候调节的贡献率最大;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和东部边缘低的布局;(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中部区域巫溪县、云阳县等九个区县为高—高聚集区,东部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及垫江县为低—低聚集区,东部夷陵区为高—低聚集区,南部黔江区、秀山县为低—高聚集区;(4)影响因素中,蔓延度指数、斑块密度、斑块聚合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影响在42个区县中呈现差异化表现,其中人均GDP负向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1.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为国家、地区及森林经营单位制定林业方针政策,编制林业区划、规划、计划,指导林业生产而提供基础资源数据,为实现森林资源合理经营、科学管理、永续利用、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服务。森林资源调查的任务是全面查清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变化及其消长变化状况、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准确提供所需有关森林资源调查成果资料。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重要性和今后调查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调查之后的总结与反思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试论森林环境资源核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资源核算是当前国际社会最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作者指出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论述了世界环境资源核算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重点介绍了环境资源核算研究的指导思想、环境资源核算的新概念及其分类、价值和计算方法、环境产业问题等,并对我国开展森林环境资源核算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集体林权是指集体组织对依法属于本单位的,森林资源所享有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由于森林资源具有稀缺性,经营森林资源能够产生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基于对森林资源使用和收益的现实需要,林权问题由此产生。笔者剖析集体林木、林地的产权问题,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价值分析,结合新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实际,从制度建设和法律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新疆全面推进林改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浅谈恩施州经济林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林发展速度快,具有投产早、见效快、周期短、效益好等特点,但这些特点又使经济林产业容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发展势头时好时坏,严重影响到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与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在分析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展经济林的资源优势、发展态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山区经济林产业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期的过量采伐,导致东北许多林区森林可采林木资源濒临枯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实施彻底的产业转型,恢复林区的生态功能,促进资源枯竭型林区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已经迫在眉睫。但是,林区在实施产业转型过程中遇到许多现实问题,需要国家及当地政府及时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文章以伊春市国有林区为例,对东北林区产业转型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了影响林区产业转型制度障碍,提出了资源枯竭型林区产业转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林地估价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估价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背景下林地资产化管理的一项新工作。从林地的收益估算理论入手,结合现行林地和林木资产评估方法,在林地分等定级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以评估林地基准地价为核心的一整套林地估价技术体系,以期为今后绿色国民经济框架下,森林资源的商品化推进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湖南森林资源地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湘桃  薛生国 《经济地理》2001,21(6):736-739,744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湖南森林资源,本文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森林资源的自然环境,地理分布,从经济地理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了湖南省森林资源的地理特征和各林区林木生产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湖南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晴 《经济地理》2001,21(6):762-765
重庆市开发生态旅游条件优越,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分布广泛,且与人文旅游资源匹配,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开发返朴归真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科考险旅游等多种生态旅游,促进重庆市社会经济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彧宏 《经济地理》2011,31(10):1728-1732
参照森林绿色核算体系,收集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市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从价值量以及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量方面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核算。根据SEEA的森林账户经济指标,对张家界市基于森林的绿色GDP总值和净值进行丁核算。结果显示:张家界市绿色GDP总值占当年GDP的比重为100.03%;绿色GDP净值占当年GDP的比重为97.86%,森林培育资产产出大于资产的耗减,说明森林对张家界市GDP的贡献总量是不断增加的。  相似文献   

20.
Nepal has a long history of returning public forests to local people as part of its community forestry programme. In principle the community forestry programme is designed to address both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However, concern has been expressed that forest policies emphasise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that this has a detrimental impact on the use of community forests in rural Nepal where households require access to public forest products to sustain livelihood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on forest use, an economic model of a typical small community of economically heterogeneous households in Nepal was developed. The model incorporates a link between private agriculture and public forest resources, and uses this link to assess the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forest policies on the use of public forests. Socioeconomic impacts were measured in terms of household income, employment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forest policies have a negative economic impact, and the impacts are more serious than those reported by other studies. This study shows that existing forest policies reduce household income and employment, and widen income inequalities within communities, compared to alternative policies. Certain forest policies even constrain the poorest households?? ability to meet survival need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public forest policies may be underestimate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nless household economic heterogeneity and forestry??s contribution to production are accounted for. The study also demonstrates that alternative policies for managing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 would reduce income inequalities in rural Nepalese communities and lift incomes and employment to a level where even the poorest households could meet their basic nee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