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直接市场法是运用估算对象的市场价格计算经济损失的估算方法,该方法客观、直接、争议小,是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估算过程中的首选方法。通过直接或间接运用直接市场法估算农业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能够较为准确、真实地反映各项损失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科学、公平、及时、高效、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2.
河流水体污染给流域内居民带来经济损失,其定量研究在国内涉及较少。本文以长江二级支流沙河为研究对象,以沙河流域附近无污染区为参照点,在研究区和参照区随机抽取样本人群,调查两区人群健康、农作物产量和渔业产量差异,利用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计算公式,估算沙河水体污染带来的年均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修正人力资本法,分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的影响因素,估算大气污染引起的过早死亡人力资本损失和大气污染造成的慢性支气管炎发病人力资本损失,并以广东省为例,估算出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约为112.1亿元。  相似文献   

4.
从绿色GDP试点说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月底,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天津等10个省市启动了绿色GDP试点工作。在2004年全国GDP排名中,被列为试点的10个省市有5家在前10名之内,GDP之和达54515亿元,占全国GDP的59.95%。试点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建立地区环境核算框架;开展污染损失调查,建立地区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型和估算方式,确定估算技术参数;在污染损失调查、污染实物量核算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环境核算。  相似文献   

5.
区域水土流失的社会经济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流失的社会动力是经济环境条件下市场调节失灵造成的成本外摊和收益外泄.以货币化形式综合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的经济学影响,是完善生态环境恶化的预警机制和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的根本趋势.文章在土壤侵蚀实物型损失估算基础上估算出湖南省土壤侵蚀的货币型经济损失,并分省、市(州)、县三个层次对其进行了社会经济分析.结果显示,全省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巨大,其中土壤侵蚀造成的养分流失经济损失最大;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地区差异明显,造成其地区差异的原因中,自然条件起决定作用,社会经济因素起放大作用;各县水土流失经济损失值的社会经济因子相关性排序为人均农业产值>人均GDP>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人均耕地.  相似文献   

6.
极端天气事件导致基础设施破坏间接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是衡量现代经济系统脆弱性的重要指标,也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参考依据,加强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2008年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为例,应用非正常投入产出模型对灾害过程中电力和交通基础设施破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破坏对经济系统其他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影响依据相互关联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造成总的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多亿元.因此,极端天气事件风险分析和应急管理应该把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纳入其中.非正常投入产出模型为经济系统脆弱性分析以及间接经济损失的估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研究大同市大气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对大气污染经济损失进行估算,并以此作为面向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的依据,对解决大同市的大气污染问题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外流与经济增长--对人才外流损失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人力资本和移民净流出量两个变量,采用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计量分析平衡增长路径上人才外流的收入损失.由于外流人才富含人力资本,根据给定参数计算,即使少量的高素质人才外流,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不考虑人力资本的正外部经济效应和国家教育投资损失,仅考虑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失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根据2002年的数据估算,我国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因人才外流就损失约92.2亿元.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城镇住户月度面板数据和百度指数数据库,本文以地震为例,首次考察了风险感知如何影响家户消费行为和相关机制。结果表明,地震搜索指数每上升1个标准差,当地当月人均消费支出下降25元,且信息传播是导致搜索上升和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灾难性事件通过改变居民主观风险造成消费扭曲,且影响甚至可能超过了直接经济损失。本文定量估算了对灾难性事件的风险感知造成的经济损失,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建设地加快,建筑施工噪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对城市经济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更好地治理和解决噪声污染,首先必须对其带来的损失能够量化。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介绍两种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即损失费用法和防护费用法。  相似文献   

11.
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危害程度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本文在分析光污染的内涵及其危害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光污染立法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全球水污染的主要因素,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直接关系到全球农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特点及危害,并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常用的税费、补贴、押金——退款等经济手段进行了分析。通过深入探讨排污权交易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可行性和操作办法,得出点源与农业面源的排污权交易能够减少工业和农业的治污成本,实现社会收益最大化;农业面源之间的排污权交易能够增强农民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近海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在近海污染防治中,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十分必要。它不仅能够协助政府监督沿海工业企业的排污,而且还能够以其超越“地方主义”和“GDP主义”的优势监督沿海地方政府切实担负起防治职责。此外,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治;促成沿海地方政府在防治中的跨区域合作;筹集防治资金;以及利用专业知识协助政府开展防治等方面它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微生物在在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石油污染、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河南省舞阳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进行了入户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共存,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叠加,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生态资源退化逐渐严重和扩大。依据调查结果,建议在城乡断裂现状下推进农村环境保护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扩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方程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3年间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构建环境污染强度、环境规制强度指标,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分析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各地区环境污染强度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各地区是否存在。环境规制强度为门槛变量的实证结果表明加强环境规制强度能够显著地降低环境污染强度,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所存在的污染避难所效应除了与不同的污染排放物有关以外,还与实行不同环境规制强度的地区有关,且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单一的一致关系。本文还发现中国各地区人均GDP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U型关系,虽然目前仍有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强度会随地区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但多数地区处于拐点右侧,因此对环境污染物的强化治理依旧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重心移动的方法,即根据区域属性值的特征量来分析重心移动。本文应用这种方法,对1985年至2009年期间我国环境污染重心移动的轨迹、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环境污染重心与相应污染变量、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总量和方差之间存在显著影响关系,而与相应污染变量、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变化速度之间的影响关系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有效管理我国环境污染、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排污权交易的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相比较于大型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成本较低的状况为二者进行排污权交易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分析面源污染具有涉及个体多、发生不确定性强、减排结果监测困难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点源与农业面源排污权交易的两种机制:基于污染产生的农户统一行动交易机制和基于污染治理的农业公共治理设施建设交易机制。最后,针对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排污权交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索建立水污染税税率测算模型并应用设计水污染税率。首先,在比较国内外水污染税费制度的基础上,借鉴环境税和环境保护相关理论,将水污染经济损失模型与内梅罗修正指数模型相结合构建水污染税测算模型;第二,采用水污染税测算模型测算了2010年河北省水污染税税率水平应为14元/吨废水。这一标准远高于现行对每吨废水平均征收030元的标准,验证了我国水污染征收标准远不足以弥补治污成本的现状,应在环境税费改税改革中重新设计征税依据和税率水平。  相似文献   

20.
We analyze a growth model where the damage of pollution depends 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the character of pollution. From the steady state rates of change, in the social optimum, of a neoclassical and a semi-endogenous growth model respectively, we conclude that the less responsive the damage of pollution is to population density, the more likely is a development path with positive growth in consumption per capita and declining perceived pollution per capita. Non-awareness of the character of pollution may thus give suboptimal solutions. In particular, the commonly held view that pollution is a pure public bad may lead to growth-rate targets that are lower than optimal. Finally, we find that the character of pollution does not influence the transitional dynamics qualita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