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我国出口退税的现状 出口退税是一国政府为了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将出口商品中所含的间接税部分或者全部退还给出口商,使得出口商品以含部分税或者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所实施的一项政策.我国自1985年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以来,出口退税政策多次发生重大变化,1988年明确"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和彻底退税"的原则,1994年税制改革,颁布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重申了对出口商品实行整体税负为零的零税率政策,1995年将出口退税率调整为10%、14%,1996年下调为3%、6%、9%,1998-1999年间,为鼓励出口,分别提高到5%、13%、15%、17%等四个档次.  相似文献   

2.
唐忠 《辽宁经济》2006,(12):40-40
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实行普遍优惠与产业政策优惠相结合的原则。普遍优惠政策能够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推动出口贸易规模的增长。在出口退税普遍优惠的基础上,推行第二层次的产业政策税收优惠原则,即对不同行业、不同效益的出口产品实行差别性的税收政策,以促使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相似文献   

3.
“出口退税”已成中国之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一直维持着平均高于GDP增长率两倍的速度。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出口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支持中国出口大幅度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是出口退税制度。  相似文献   

4.
2006年12月26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与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与开放战略再探索”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隆重召开,来自上海市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的80余位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在对外开放新阶段如何提升中国开放战略、优化开放政策等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讨。为反映本次研讨会的精彩内容,本刊特将与会专家的发言要点整理并予以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入世十年转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发展与转型,通过融入国际经济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生产体系与价值链创造,中国已经演变为全球的制造与贸易中心,并在2009年成为世界出口与贸易盈余的第一大国。在此期间,中国的贸易政策在总体上保持了开放与自由化的趋势,不但履行了加入WTO时所做出的非歧视与市场准入承诺,而且在实施区域贸易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中国在过去十年的贸易发展与政策转型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区域发展、劳动力市场、能源与环境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冲击。更值得注意的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中国能够重新反思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与贸易增长模式的问题与弊端,认识与理解构建新的贸易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从而为向更加稳定、均衡和可持续的对外贸易发展的路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陆燕 《中国经贸》2011,(11):18-2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能通过对外贸易和吸引投资得到充分显现,确立了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对全球经济贸易增长起到了引擎作用。尤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在刺激全球需求、推动世界经济贸易复苏方面的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7.
白虹 《发展》2005,(3):76-76
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部门最为担忧的一点是,中国经济的增长仍主要来自于投资拉动--GDP增长的40%以上来自投资,远远超过经济发展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比重,经济学家们表示,这种增长方式的质量、效率、可持续性,对金融机构造成的压力都令人担忧。虽然存在着房产和汽车等重大消费热点,但是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不足,刺激内需这个似曾相识的词汇又一次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变暖和气候恶化,以"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和"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平衡途径的解决之道。我国对外贸易经历多年高速发展,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模式带来的局限性与问题不断暴露,经济社会与环境社会矛盾日益明显。文章基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与特征,分析了我国现有贸易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积极探寻转变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东岗 《中国经贸》2012,(7):74-76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机电产品出口第一大国和进口第二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机电产品贸易大国。与此同时,自我国2005年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至今,人民币汇率已累计升值30%,但是,机电产品贸易依然稳定地保持在万亿规模以上,顺差维持在1000亿美元,占据中国对外贸易半壁江山,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和发展性,成为拉动外贸增长、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蒋志强 《北方经济》2009,(19):71-72
一、引言 2006年底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其影响逐渐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这场由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我国也没有摆脱此次经济危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我国外贸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出口总额达11547亿美元,跃升至世界第三位,占世界贸易的6.2%,贸易大国的地位得到巩固。从速度看,入世前3年我国出口增长平均增速超过了30%,但从质量和效益上看,离贸易强国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需要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外贸已经进入一个重  相似文献   

12.
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持续存在,对于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也日益加剧,如果美国或欧洲出现二次探底,中国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在2008年至2009年的经济低迷期间,中国成为了一个醒目的亮点,随着经济刺激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实施,中国在2009年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50%。中国经济增长对于贸易贡献的依赖程度已逐渐降低,而中国出口中面向美国和欧元区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3.
石晶 《发展》2005,(3):31-31
定西市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增长效益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今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定西特点,认真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市”战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有效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处于高水平,2001—2008年的平均值为37.2%。因此,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主创新是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经济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对于发展工业化道路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在回顾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决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目前在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仍未消除,在很大程度上,转换增长方式和消除障碍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17.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缺乏可持续性,存在较大的结构性问题。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转璎的需要,中央在2008年底和2009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上,都提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方针,指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实现内需和外需的有效互补,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经济国际化的提升与开放观的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长三角经济国际化为例分析了迄今我国开放观的成效与局限。接着,提出了新开放观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增长理念和方式。最后,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树立新开放观的基础与目标要点:对跨国公司实行“参与”和“承接”并举策略、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由“引资”转向“选资”、“走出去”建立战略资源基地、工业化形态与景观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经济信息化、加入WTO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信息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并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信息经济的发展使现代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一场新的革命,并赋予现代经济集约增长方式以新的含义。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当代世界经济信息化的浪潮,我国必须加快经济信息化的步伐,实现最新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入WTO将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其他产业的广泛应用而全面加速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历史时期,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创造条件的战略机遇期。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极为迅速,于2004年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跃居世界第三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但是,作为一个崛起的世界贸易大国,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差距和面临的困难。从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来看,仍远远未能从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数量的粗放型转化为依靠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集约型。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世界贸易强国,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