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北 《金融博览》2007,(1):59-59
英国《金融时报》曾经有过一组很有趣的调查——“办公室一族之最”。调查结果显示.最让销售人员头疼的情况依次是找不到负责人.回款困难和吃闭门羹;同事间最不受欢迎的日常行为依次为频繁借钱.乱翻别人东西和书桌太乱;而文职人员最头痛的办公状况依次是邻座同事的噪音、书桌太乱和有蟑螂等昆虫骚扰。其中”书桌太乱”出现了两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初识刘标是在1997年,那时他在支行计划股,一个白白净净的书生;进一步了解他时,是在他担任客户部经理时,由于拉客户经常需要外出的缘故,那时他的脸已经不那么白了;深入的走进他的内心,是在他担任支行资产经营部经理的时候,这时节的他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黑人”。谈起“黑脸”的原因,刘标颇为自豪,“脸不黑咋像个男人啊!”此番话引起了围坐一起叙话的几个清收队员的哄笑。果真,一帮清收人马个个都是“黑包公”。“风里来雨里去,想不黑都难啊!”感慨声中刘标打开了话匣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生活问道     
有一朋友虽未皈依佛门,却热衷佛事,研修佛学,每年还要去五台山拜师参悟;是否得道且不可知。一次闲聊,他对我说:“你有佛缘。”我虽感诧异,却并不当真,觉得把我和宗教扯上关系有点牵强,因为我荤腥不忌,也不参禅打坐,念经理佛,更不用说“五戒”“十善”“三皈依”了。  相似文献   

4.
王再峰 《理财》2006,(1):8-8
记者认为,周的愤怒大可不必。不管怎么说,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至于穷困潦倒。要说愤怒,最有资格的应该是那些最普通的投资者,比如下岗职工、工薪阶层等,他们有的把全部家当投了进去,有的甚至为此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可他们到哪里去“愤怒”呢?换言之,周的愤怒是因为他还不太了解这个市场,特别是还不太了解其他一些上市公司的所作所为。如果让他碰上了郑百文,碰上了银广夏,或者碰上庄家吕梁,那他肯定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光知道他们“黑”,却不知道他们居然有这么“黑”。那时,他就不光只是“愤怒”了,说不定还会气得跳楼,或弄根绳子上吊自杀呢。…  相似文献   

5.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不希望自己至善至美,在世界上留下好声誉,博得世人赞誉。然而,生活就如月儿无论怎样明亮皎洁,也不免阴晴圆缺。曾经有一位画家,想通过别人的评判来发现不足以提高技艺。一次,他把画好的一幅画拿到集市上,附上说明:朋友,请把你认为的败笔用“×”标出。晚上,画家把画取回,整个画面满是大大小小的“×”——没有一笔不被人认为欠佳!画家很懊丧。画家的妻子则要他换一种方式去试一试。第二天,画家摹了一幅同样的画拿到集市上,要求观赏者将自己最欣赏的妙笔划上“√”。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看到画面满是大大小小的“√”—…  相似文献   

6.
微博     
《理财》2014,(10):104-104
【你是哪一个】“这事我负责!”结果,他成了团队的领导人。“这事我顶着!”结果他就成了团队的顶梁柱。“这事我来做!”结果他成了领导的左膀右臂。“这事我不会!”结果,他成了最基层的员工。“这事怪我吗?”结果.他战了团队的淘汰者。“这事找谁啊?”结果,他成了团队的白痴。  相似文献   

7.
学会低头     
记得曾有人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不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相似文献   

8.
沈明 《金融博览》2007,(6):78-79
王子洲先生,是我颇以为豪的画家朋友,定居北京,以画鸡见长,享有“画鸡国手”(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以“鸡”为主题的舞台背景均是他的杰作)、”爱心画家”(2002年他捐资创立了全国第一个以画家名字命名的“希望工程子洲助学基金”,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教过我的老师中,我至今记得有一位很“怪”的老师王天相。王老师是天津人,教的是电学。他的课我们既喜欢又害怕,喜欢他上课生动有趣,但又怕他一上课就提问。他上课喜欢举一些很生动的例子,如:二根高压线正好掉在你脚边,应该如何逃生?我们都不知道,他诙谐地解答:“你当时就不是人了,是麻雀;要像麻雀那样两腿并拢蹦着走,  相似文献   

10.
近日翻阅《元史·许衡传》,里面记载了这样一则很有意思的故事:许衡在未做官之前,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忍。刚好路边有一颗梨树,成熟的梨子伸手可摘。过往行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之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说:“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终不摘梨。许衡不为一梨玷污清白,着实令人钦佩。更值得效法的是,他能在诱惑面前心中有“主”,牢牢地把握住自己,做清白人,做忠实人,实在是难能可贵。时下,对人诱惑最大的,莫过于金钱。而在金…  相似文献   

11.
赵民 《云南金融》2004,(3):14-14
作为外国人,是很难理解中国方言多样性所代表的中国各区域文化的差异性的;作为中国人,当他见到一个陌生中国人的时候,就会在心里问“他(她)是什么地方人”这个问题。其实,在当今中国企业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各地的方言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类型的企业群体文化。而这在全国范围讲,尤以北京话、上海话、广东话三者最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酷抠姐徐烨称:“我不喜欢消费乱买东西,东西到手,意味着折旧和贬值;我喜欢变着花样地买理财产品,进账户的那一刻,钱升值,我快乐!”  相似文献   

13.
博尔赫斯在天堂继续博览群书,他对如今已经81岁但仍然宝刀不老的老画家兼老作家黄永玉的回忆录《比我老的老头》发生了兴趣。他推荐财神爷爷看那本书中有关钱钟书生前趣事的描述。原来,中国人有个陋习,春节期间互相拜年。有领导在某年正月初二去钱钟书家拜年,钱钟书只开一条门缝,不让客人进门,隔着门缝,露出小半张笑脸道:“谢谢!谢谢!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然后关门。  相似文献   

14.
在路上     
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我人生的追随。因为在路上,我更能好好体会人生三味;因为在路上,我更能深深体会人生三味;因为在路上,我更能静静体会人生三学;因为在路上,我更能细细体会……所以,我常会一个人收拾行装,匆匆地走在路上。  相似文献   

15.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民间传说他系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但很有才华,满腹的经纶,且为人刚直,不惧邪祟。现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与钟馗有关的歇后语,如“钟馗开饭店——鬼不上门”、“钟馗嫁妹——鬼混(婚)”、“墙上挂钟馗像——鬼话(画)”、“钟馗打饱嗝──肚里有鬼”等等。  相似文献   

16.
罗旋 《深交所》2007,(1):54-56
从达芬奇的自画像里,我看到了像哲人一般深邃睿智的眼睛,坚挺的鼻子,刚毅而冷峻的嘴角,波浪式的长发连着浓密的胡须,聪明“绝顶”,饱经沧桑的面容散发着思想家的魅力。他是欧洲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一位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旷世奇才。他是伟大的画家、建筑设计师、工艺学家和探索家。每当一提到这个名字,大家就会想到那位把艺术和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开拓。在他那个时代,达芬奇就已经成了一个神话式的人物。达芬奇难道真的是神?!不是我们神化了他,是他卓越的成就神化了自己。我不禁想起了《头字D》里的经典台词:神以前也是人,不过他做到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他成了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魏冬 《理财》2012,(5):24-26
说起“策神”汪涌这个专门给人制造快乐的人,那可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湖南卫视的台柱子,他主持过《越策越开心》、《超级英雄》、《超级女声》、《快乐男生》等知名品牌节目,年纪轻轻就获得了“2006年度最佳主持人”、“中国电视主持人25年25人”、“电视节目主持人30年年度风云人物”等荣誉称号;由于他的良好形象和品牌效应,每年还能为湖南卫视带来众多广告,有“吸金王”之称。当然,他个人的收入也不菲,有好事者根据他走秀的出场费用以及相关商业活动做了估算.说他年收入高达1320万元。从小角色熬成大主持的人不多,做主持人收入达千万级别的也小太多,就算收入多有谁能够快乐地赚钱,还快乐地花饯。但汪涵就有这个本事。  相似文献   

18.
一位企业工会主席,任职8年没参加过一次上级工会组织的旅游休养活动。他说:“我也想出去开开眼、散散心,可看到企业不景气,职工下岗生活困难,就觉得花工会经费心疼,还不如省下钱让职工搞搞活动。”这种想企业、为工人的思想可颂可学,其花经费的“心疼”之言更耐人寻味。组织职工旅游疗养,是工会的一项正常工作。每个人都有选择去否的自由。上面提到的工会主席8年不外出,为职工省钱搞活动,实在难能可贵。他对个人花经费的心疼感,发自肺腑,反映了厉行节约、清正廉洁的高度自觉;恪尽职守、秉公掌权的正派作风;热爱工会、心系工人…  相似文献   

19.
郭成 《投资与理财》2014,(13):88-91
1979年,我父亲十分严肃地找我谈了一次话,他认为学习艺术是件不靠谱的事情,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职业。1982年,我和唐亚平谈恋爱的时候,她的父亲强烈反对,其中一条理由很直接,你不能嫁给一个画画的人。在今天的中国,画家是所有艺术门类当中经济条件最好的之一,经济地位的提升,同时代表了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0.
老罗 《投资与理财》2013,(21):95-95
郑板桥画的竹子最有名气,偶尔也画一些兰草菊花。唯独很少画梅花,郑板桥之所以不肯画梅花,并不是技艺不精,而是要给穷秀才们留下一条生路。 梅兰竹菊一直被古代文人成为“四君子”,也是文人士大夫和画家们重要的创作题材。比如说郑板桥,他画的竹子最有名气,偶尔也画一些兰草菊花。唯独很少画梅花,传承下来的有关梅花的作品,只有一幅《梅竹双清图》。他为什么不画梅花呢?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