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威 《理财》2014,(3):60-61
不久前,银行理财产品获准可设立证券账户。届时银行将直接进入交易所市场,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将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而银行理财投资者也将迎来一个新的改变。不久前,深交所正式对外公布,认可商业银行及其理财产品成为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合格投资者。而在此前,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也下发通知,允许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直接开立证券账户,以及投资交易所标准化债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优先股等固定收益类产品。  相似文献   

2.
张雪莹 《金融博览》2010,(20):44-46
从今年7月银信合作理财业务被规范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投资者很难在市场上找到曾受追捧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而债券类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则重新占据市场,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占比也开始大幅扩大。  相似文献   

3.
魏冬 《理财》2012,(4):16-17
作为理财市场上的"新星",另类理财掀起了一股热潮。尽管其在中国面世的时间才短短4、5年,其发展却受人瞩目,其挂钩的标的产品也层出不穷,不断挑战投资者的想象力。而其发行数量也屡创新高,据不完全统计,201 1年国内银行发行的另类投资理财产品已近20款,而在2012年的第一季度,这股强烈的风暴还在继续狂吹。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另类理财产品挂钩实物标的,与传统投资领域的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4.
全球市场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逐渐复苏,证券市场形势也有所好转,使得涉股类银行理财产品重新吸引了投资者目光,近期又推出阳光私募人民币理财产品。随着经济形势的回暖,银行理财产品逐渐趋向规范性多元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奚晨亮 《云南金融》2012,(5Z):28-28
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资产来源是国债、金融债和央行票据等。本文研究了影响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价格的因素,包括投资标的物价格的波动以及不同的合同规定。进而提出了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价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对这些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价进行研究有利于降低风险和亏损,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投资者与发行者之间的纠纷,促进金融循环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理财     
《中国外汇管理》2011,(8):10-10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最常见的三大陷阱 “钱”往何处去成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命题,楼市在严厉的政策调控下暂时偃旗息鼓,股票、基金市场变幻莫测,银行理财产品吸引了投资者的眼球,十几分钟内售罄的银行理财产品层出,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奚晨亮 《时代金融》2012,(14):28+30
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资产来源是国债、金融债和央行票据等。本文研究了影响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价格的因素,包括投资标的物价格的波动以及不同的合同规定。进而提出了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价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对这些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价进行研究有利于降低风险和亏损,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投资者与发行者之间的纠纷,促进金融循环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魏一杉 《理财》2012,(7):90-91
自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第一只理财产品以来,各家银行理财业务的飞速发展可谓是百花齐放,面对着上百款理财产品以及各家银行客户经理的热情推介,投资者难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许多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以其收益率为准,然而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关系,没有绝对意义上无风险的理财产品,那么,购买理财产品过程中都将面临哪些风险呢?这想必也是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特别想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4年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开元之年,当年12家商业银行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123款。时至2010年,就有约90家商业银行共发售10000余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展速度可谓“超常规”。然而,银行理财产品的零收益、负收益和高额负债等现象,却似乎在暗示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和投资者之间正经历着“七年之痒”。  相似文献   

10.
在融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监管趋严并受到限制的背景下,投资银行间市场的理财产品快速发展是2011年理财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的研究表明:一是在现有经济金融环境下投资者对较高收益率资产的需求与银行之间的存款竞争等多个因素共同促进了银行间市场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二是银行间市场理财产品的发行不会对银行在市场中的地位产生影响,总体上对银行体系的稳定影响有限;三是银行间市场理财产品的发行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有利,但会产生时点上的不利影响,并给中小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压力;四是银行间市场理财产品的发行是一种金融创新.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本文建议:适当提高存款基准利率水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对现有银行间市场理财产品进一步加强监测与规范;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继续鼓励银行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1.
“另类”在投资市场上绝对是褒义词。在最近两年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传统投资市场业绩平平、收益堪忧的情况下,另类投资成为眼下众多投资者的新宠。其囊括领域众多,艺术品、钟表、茶叶、红酒、家具、贵金属……林林总总,令投资者目不暇接。在银行、拍卖所等机构的宣传和营销下,另类投资逐渐为众多投资者所了解并熟知。但以这些实物为载体的投资基金的兴起,却往往被广大投资者忽略。  相似文献   

12.
魏冬 《理财》2012,(8):44-45
被银监会叫停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被基金公司给瞄上了。来自市场层面的消息,短期理财基金自从5月初面世就被投资者强烈关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发稿,已经有数家基金公司的近20只此类产品陆续推出,市场急剧扩容。但理财基金行情异常活跃之余,也留下一个疑问:它能否达到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变得恶劣以及国内从紧货币政策,投资者纷纷把目光转向银行理财产品. 对于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产品成为他们资产配置的新选择.然而,银行理财产品却呈现出大面积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现象.光环掩盖下的银行理财产品,让投资者越发感到"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究其原因,除了受资本市场影响之外,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特点以及其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不熟悉、购买银行产品时的盲目和冲动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银行推出的另类理财热度早已退却,如今,力图抓住投资者的胃口,另类理财伸向了互联网金融。起投金额1元、100元、500元,收益率7%、8%、10%的理财产品比比皆是。互联网另类理财因其独特的闪亮点,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但是它们都可靠吗?  相似文献   

15.
资管新规过渡期将于2021年底结束,意味着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时代即将来临.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净值型理财产品增长显著,成为市场主力,但仍面临产品信息披露透明度与基金相比差距较大、非净值型理财产品仍在发放、业绩比较基准未实现情况普遍存在、投资者教育存在短板等问题.为此,监管部门、银行机构、投资者等多方力量需要共同促进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晓哲 《理财》2012,(4):12-13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中国的投资理财市场上,这句话再次得到了完美地演绎。A股市场跌跌不休,房地产市场又处在国家调控的风口浪尖上,把钱存银行只能眼睁睁看着财富缩水……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发现了一些另类的投资理财方式:艺术品、酒、普洱茶等产品。尽管有些投资领域十分奇怪,如艺术品份额、国产白酒、普洱茶等,这与传统的资产类别格格不入;但是这些另类的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17.
陈晖 《银行家》2011,(12):76-78
2011年银行理财市场一览 伴随着中国老百姓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不同银行体现竞争实力、彰显研发水平、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手段。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也从无到有,发展成年销售额十几万亿元的庞然大物。2004年为其发行元年,仅有127款产品发行,但之后的发展速度可谓突飞猛进,2010年和2011年的发行数量均超过了1万款。  相似文献   

18.
从2005年开始,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迅速扩张,成为各商业银行争相占领的市场。2007年全年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量突破八千亿元,是2005年的八倍。2008年,随着国内A股市场以及境外投资市场风险的上升,理财机构和投资者的避险需求日渐强烈,运用于信贷市场、票据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得到了投资者的欢迎和青睐,成为市场的主体产品。2008年上半年,个人理财产品呈现短期化的特征,产品推出频率加快,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累计达到了1万多亿元,接近2007年全年销售量的160%多。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10年,理财市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受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股市较为低迷,基金不断缩水,楼市也变得扑朔迷离。因此,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再次回到稳妥性较好的银行理财产品上来。不过,现在银行理财产品也非同以往,产品线更为丰富,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么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投资渠道?投资者又该如何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呢?  相似文献   

20.
陈支农 《理财》2008,(6):83-85
2007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得异常火爆,使其成为各行稳定存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业务。然而,投资者对收益的过高预期,银行出于竞争压力用高预期收益率吸引投资者的做法,为双方矛盾的激化埋下了隐患。如今,随着不少理财产品的陆续到期,部分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成为部分投资者的"伤心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议论。而面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