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行业是二氧化碳主要排放源之一,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同时建筑行业逐渐转变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加强了装配式建筑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为了推动建筑行业向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建筑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应不断寻找合适的建筑方式,减少碳排放量。因此,文章围绕装配式建筑降低碳排放的主要路径和技术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提出从建筑设计、生产和施工三个方面实现减排目标,通过转变技术理念、调整技术路线和拓展研究方向实现装配式建筑降低碳排放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生活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与此环境问题也与随之而降,人们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大作用.尤其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占比量还是非常大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指针,为了响应时代浩浩荡荡的潮流号召,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唤醒人们节能的意识,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优化,降低建筑的能耗显得很有意义.本文根据目前建筑施工中能耗高的因素进行探究,并提出了优化建筑施工技术降低建筑能耗的措施,以供在建筑施工的节能技术上节约能源,增强效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创新,我国的建筑业进入了全新发展时期,迎来了发展时期的新阶段,给我国能源消耗带来了巨大压力。由于能源相继大幅度减少,再加之成本价格的不断攀升,我国工民建施工只有通过广泛地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化节能技术的应用和研究,降低成本,实现能源和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建筑节能,推行科学的建筑节能理念,响应了党中央节能减排的号召,同时也是建设节能型社会的保障。通过建立有效的能源安全保证体系,使建筑行业充分应用各项节能技术,加快了建筑行业经济的增长,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现就建筑节能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田萃  刘兴华  韩传峰 《上海管理科学》2011,33(3):111-112,F0003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全过程减排空间较大,有效控制碳排放水平决定节能减排效果。运用集成管理理论,系统分析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全寿命期的碳排放,研究城市基础设施碳排放控制原理,提出强化节能减排意识、优化管理体系、建立碳排放测算系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增加碳汇等策略,以控制城市基础设施碳排放。  相似文献   

5.
周仁  王新华 《价值工程》2019,38(13):1-7
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如何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承诺?管理实践对节能减排相关问题的研究产生了迫切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掌握节能减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检索节能减排管理领域的相关文献,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分析,识别出研究的热点,理清研究的知识脉络,分析结果显示:学者们对节能减排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但系统的科学体系尚未形成;研究热点以"碳排放"、"能源效率"、"能源消耗"影响因素的识别及对策管理为主。通过对研究网络中的重要连通点和局部核心点进行群落分析,预测了节能减排未来研究的四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河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现状,利用排放系数法对全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能耗与碳排放总量、能耗与碳排放强度等方面的关系,结合情景分析法预测行业碳达峰时间与碳排放峰值,最后提出全省交通运输从结构性减排、运输组织效率提升减排、低碳装备应用减排、智慧生态设施建设减排、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减排降碳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市场规模扩大,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就要在建筑过程中应用相应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文章阐述了建筑电气自动化中节能技术的重要性,并对其技术应用要点予以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碳达峰、碳中和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需要将发展目标纳入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改善城市环境的效果。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将绿色节能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加强节能技术的有效应用。文章主要对目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对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设计进行研究,希望能对今后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其在建设中更要体现出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理念。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由于施工管理还不够精细化,施工工艺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节能环保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针对现代建筑工程中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对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筑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因此在建筑行业领域要提高新技术的使用率,只有掌握了新技术才能保证建筑行业沿着节能的方向发展。文章将对房屋建设中的节能技术进行相应的探讨,对房屋建筑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如今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提速,人们对城市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兼具美观和实用性,还要适应节能减排新形势。建筑行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着重优化影响建筑能源消耗的电气设计,从而高效落实建筑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以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建筑行业重新焕发生机。基于此,文章从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出发,重点探讨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及其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打造高质量绿色节能建筑,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郝永梅 《科技与企业》2014,(17):332-332
变频器不仅能够实现煤矿皮带机的无级平滑调速,更可以提高皮带机运行的经济性。皮带机是我国煤炭运输过程中的重要设施,随着煤矿设备自动化的提高和国家节能降耗政策的实施,原来的皮带机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对其不断地改进,创新和推广煤矿皮带机变频器节能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节能减排的发展需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结合实际对煤矿皮带机变频器节能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我国煤矿皮带机变频器节能发展道路上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智能建筑作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目前建筑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大力提倡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节能经济,建筑工程的发展也必将离不开节能减排这一重心,因此,如何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在智能建筑中开辟高效系统的节能模块成为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晓真 《上海质量》2010,(11):25-25
“标准化是促进可再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推行节能减排的有效抓手。”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李忠海在沪出席11月22日举行的2010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低碳技术与标准化国际研讨会”时指出。据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央决定把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分解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比重”等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予以实施。同时,我国将在节能减排主要政策措施上,强化目标责任,加大对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的问责力度。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9,(23):206-20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观念也不断加深。为了顺应当今时代的节能环保要求,建筑行业的节能施工技术应运而生。节能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行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节能施工技术在工民建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了解其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预测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欧盟及美国的碳排放问题与碳交易情况,指出碳交易模式是解决我国碳排放问题的有效路径,构建碳交易市场对解决我国企业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指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使得我国的能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建筑行业逐渐向着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方向发展。文章结合节能施工技术的作用,对其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杨洪明 《民营科技》2014,(9):159-159
在我国城市建设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建筑节能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提高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是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针对我国目前建筑节能措施及节能新技术现状,工程投资建设单位应从设计阶段入手,通过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等各个环节的节能技术应用,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就建筑施工中的节能技术应用及实施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9.
李龙 《科技与企业》2014,(13):140-140
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钢铁产业发展势头较为迅猛,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产业的主要支柱。有些钢铁厂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水平,采用了自动化技术进行生产,在钢铁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大部分企业开始关注节能减排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节能成为了钢铁产业的焦点,被众多钢铁企业所重视。本文通过对钢铁厂自动化技术的分析,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诸多方面,对如何达到节能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促进行业节能减排产品的发展及规范市场,本文通过对化纤行业的产品立项、制定行业标准以及建立相对完整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等实践和探索进行了阐述,希望这些成果能为本行业节能减排产品的质量提升和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