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兰 《企业经济》2023,(2):17-27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能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赋能新发展格局实现的基础支撑,新发展格局是夯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引擎。目前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的困境是: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生产要素流通受限;地方主导的“行政区经济”加剧地区间行政壁垒,区域协调发展不力;国内外市场环境规制、产业标准及生态治理存在显著差异,内外有效联动不足。因此,应以明确政府和市场角色定位为前提、以打破行政区壁垒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基础、以构建国内国际联动发展的产业链条盘活全球市场和资源为抓手,全面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2.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样态,枢纽经济以其高效的要素资源流动、增值和扩散效应,在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有着独特作用。交通便利性、要素积聚性、经济开放性和规则引领性是枢纽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枢纽经济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运行机理,包括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区域市场融合、促进国内市场规则统一等。当前,在枢纽经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我国还存在枢纽经济带动效应弱、现代流通体系不完善、局部市场边界阻隔明显、市场统一规则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需从优化枢纽经济整体规划和布局、推动枢纽偏好型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枢纽经济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和制度规则等方面入手,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3.
加快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对于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促进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6月6日,国内市场一体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市场一体化"为主题,针对边界效应变动的原因、国内市场新特征的具体表现以及市场一体化面临的挑战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与会专家认为诸多非壁垒性因素变动引发边界效应U形变化,其并不能完全反映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变化。中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带一路"、数字经济、生产格局以及需求结构等方面的新变化引发国内市场呈现出新特征。此外,中国市场一体化仍面临诸多挑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加快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对于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促进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6月6日,国内市场一体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市场一体化"为主题,针对边界效应变动的原因、国内市场新特征的具体表现以及市场一体化面临的挑战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与会专家认为诸多非壁垒性因素变动引发边界效应U形变化,其并不能完全反映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变化.中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带一路"、数字经济、生产格局以及需求结构等方面的新变化引发国内市场呈现出新特征.此外,中国市场一体化仍面临诸多挑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是应对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的必然要求,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提供了战略机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扩大内需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不仅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更要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能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为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动力。在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宏观战略指引下,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的加快、产业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转移、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等三个方面将会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行业动态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意见》明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与体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升华,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起步阶段、加入WTO后“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开放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以“一带一路”引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深化阶段以及目前制度型开放与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升华阶段。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是推动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应进行系统性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行制度型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我国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促进区域战略之间的有机衔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深入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以数字经济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态势是大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性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战略关切取向从效率和公平、零壁垒和零关税向安全的调整。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理论关切是效率和公平。当考虑到国际关系时,国际自由竞争的经济学逻辑,就是没有贸易壁垒和低关税,最好是零关税、零壁垒,那么国内国际的经济循环就可以一体化。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基本逻辑。从根本的理论逻辑来说,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在原有的理论逻辑中加入安全因素。由于对安全的深度关切,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必须形成更具安全关切性的新发展格局,并使之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内循环为主体基于规则博弈的纵深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本身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经济主体的行为不一样,各国所构建的市场规则体系也很不一样。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取向将突出两个问题:一是安全性,二是畅通性。只是安全而不畅通就没有效率,只是畅通而失去安全则难以可持续地循环畅通。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判断中美之争的实质是规则之争,中国经济崛起之后,经济全球化已不再遵循英国美国曾经主导的那个发展格局的基本逻辑,不再是把全世界的规则变成同质化(西方化),而是要解决不同国家如何形成适应国情的规则,以及不同的规则空间如何进行衔接的问题,这就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态势是大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性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战略关切取向从效率和公平、零壁垒和零关税向安全的调整。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理论关切是效率和公平。当考虑到国际关系时,国际自由竞争的经济学逻辑,就是没有贸易壁垒和低关税,最好是零关税、零壁垒,那么国内国际的经济循环就可以一体化。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基本逻辑。从根本的理论逻辑来说,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在原有的理论逻辑中加入安全因素。由于对安全的深度关切,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必须形成更具安全关切性的新发展格局,并使之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内循环为主体基于规则博弈的纵深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本身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经济主体的行为不一样,各国所构建的市场规则体系也很不一样。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取向将突出两个问题:一是安全性,二是畅通性。只是安全而不畅通就没有效率,只是畅通而失去安全则难以可持续地循环畅通。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判断中美之争的实质是规则之争,中国经济崛起之后,经济全球化已不再遵循英国美国曾经主导的那个发展格局的基本逻辑,不再是把全世界的规则变成同质化(西方化),而是要解决不同国家如何形成适应国情的规则,以及不同的规则空间如何进行衔接的问题,这就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王幔屏 《河北企业》2023,(1):143-145
基于对世界格局变幻的洞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时代把握,党中央提出了要加快形成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写入“十四五”规划当中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经济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法治保障,对于构建和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经济法在经济运行当中的治理优势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特点,经济法可以从国家调节、宏观调控、市场规制三个路径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与落实。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品牌化经营的时代,注重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建设,将是我国所有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世界级品牌登陆国内,中国市场已进入品牌时代,品牌将成为企业决胜市场的战略工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区间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差异明显,存在实现国内版"雁阵模型"的条件和机遇。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并不明显。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提出,将从四个方面加快国内雁阵式产业升级:从整体上优化国内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扩展对外经贸合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不断完善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国产业良性转型升级,以及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根本上还是需要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真正激发出国内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并应重视伴随产业升级对劳动力人力资本需求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实施三大战略促进企业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战略探讨吴明生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路子向前迈进。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强者经济,机遇经济,法制经济,一切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及一切经济法人单位都溶于平等竞争的市场之中。...  相似文献   

15.
史建梁 《会计之友》2021,(22):150-155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双循环"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体现,即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从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循环是基础,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结合"双循环"特征,围绕管理会计的功能作用,寻求经济新格局下管理会计发展新对策,服务于新时代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的客观追求,也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等的"双循环"时代,通过内需的挖潜和技术创新的推动,管理会计功能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战略链接和关键发展支点。通过系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流通体系与双循环新格局构建的演进关系,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现代流通体系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作用机制,即内循环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外循环从借助国际市场、深化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整合外部资源等方面分别助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依据现代流通体系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流通发展基础;加强流通体系上游建设,稳固双循环经济生产基础;激发流通体系下游潜力,注重需求端供给改革;强化流通新技术赋能,打造国际流通品牌;加强流通体系制度建设,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深化对外开放,整合外部优势资源等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丹 《价值工程》2021,40(16):90-91
医疗健康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朝阳产业,也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区医疗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新冠肺炎疫情又给国内医院建设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变化.本文调查研究了国内各省在疫情发生后复工复产期内完成招标的医院建设项目的相关数据,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全国医疗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和新冠疫情后医院建设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张丹 《价值工程》2021,40(16):90-91
医疗健康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朝阳产业,也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区医疗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新冠肺炎疫情又给国内医院建设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变化.本文调查研究了国内各省在疫情发生后复工复产期内完成招标的医院建设项目的相关数据,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全国医疗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和新冠疫情后医院建设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首钢面临三大考验:一是经济全球化的考验;二是国内市场的考验;三是发展首都经济的考验。这三大考验,说到底就是在新世纪首钢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新首钢的问题。为此,首钢提出了“面对新世纪、建设新首钢”的目标。我们要建设的新首钢概括地说,就是建设“科技首钢、绿色首钢、人文首钢”。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职工是企业改革发展的主体。因此,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首钢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工作。基于这种认识,围绕首钢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2001年1月,首钢第十六次…  相似文献   

20.
张林 《企业经济》2022,(1):24-3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技术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作为中国现代市场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运用中国2008-2018年30个省份(西藏及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市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途径。研究发现:技术市场可以显著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研发要素市场化配置效应是技术市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结论为政府进一步实施市场导向型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