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存在利用计提或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新的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产生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新准则的实施同时也促进了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产生。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一方面旨在更加深入、细致地考察会计准则变迁对上市公司的长短期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行为有何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创新性地将影响企业长短期资产减值行为的制度变迁因素与盈余管理动机结合起来,考察会计准则变迁对企业资产减值中盈余管理动机的间接影响,即新准则是否减少了管理者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上市公司案例,探讨了上市公司选择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资产减值"不可转回"对限制盈余管理行为的意义和局限性,以说明资产减值准备"不可转回"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为透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和资产减值准则的修改完善打开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我国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2—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对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行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的实施有效制约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强度却有所增加,说明现行会计准则客观上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新资产减值准则执行背景下,选用2004年至2009年房地产业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研究新准则颁布实施对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准则实施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过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有所抑制;经济因素对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行为影响较实施前更为显著;同时,盈余管理动机对资产减值变动的影响程度反向变动.由此可知,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6.
潘登 《财会通讯》2011,(4):49-51,54
本文从我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选取部分公司作为样本,对2007年和2008年计提资产减值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准则实施后影响资产减值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是很强,只有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明显。这说明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提高了资产的质量,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会计盈余信息已经成为影响股票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正确引导盈余管理的行为,是我国政府机构、会计界和审计界的当务之急。本文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对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可操作空间,并对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资产减值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准则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仍存在不足,仍有上市公司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财政部和证监会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监管。  相似文献   

9.
路雪 《企业导报》2013,(5):70-71
文章从增加价值的视角用资产增值率作为表征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的指标,探索在不同方向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公司其盈余操控程度越高资产增值率越低,而操控程度较低情况下的适度盈余管理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资产增值率;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的公司,两种程度的盈余操控都与资产增值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2007年至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市公司风险承受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盈余波动性越强,其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波动性与盈余管理正相关;上市公司资产专用性越强,其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资产专用性与盈余管理负相关。盈余波动性和资产专用性是衡量风险承受水平的指标。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风险承受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即当上市公司风险承受水平越高时,其盈余管理程度越强。  相似文献   

11.
股权质押往往会诱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以2004—2014年大股东股权质押的A股上市公司为实证对象,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股权质押后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并且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移。根据产权性质的不同,民营企业的转移程度更为显著。因此,接受股权质押的信贷机构应加强对质押企业的后续监管,密切关注企业的资金流向,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12.
张丹  王菁华  宋悠扬 《财会通讯》2010,(9):72-75,79
由于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存在模糊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因此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调节盈余的重要工具。《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更加细化和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中的问题。如何有效遏制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浙江上市公司2005年和2007年资产减值的总体计提情况,研究发现,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制约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我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选取部分公司作为样本,对2007年和2008年计提资产减值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准则实施后影响资产减值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是很强,只有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明显。这说明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提高了资产的质量,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为了探讨新准则实施前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本文以2004年至2008年A股1 433家上市公司为例,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分布检验的方法作了实证分析.得出:在新准则颁布的当年,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较以前年度要小;新准则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15.
邓红燕 《财会通讯》2009,(7):36-37,46
本文在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背景下,选用2001年至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建立经济模型,研究了新会计准则执行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减值准备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经济因素造成的价值损毁;新资产减值准则的执行前后,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的规定,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准则执行后上市公司减少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同时加大了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相似文献   

16.
盈余管理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它的存在与会计准则、市场效率、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外部监督密切相关。文章以2009—2013年度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建立盈余管理方式偏好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及方式选择。研究显示:真实盈余管理是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但应计利润盈余管理也未退出“历史舞台”,仍辅助真实盈余管理共同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在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下,费用操控对盈余的影响最大,而销售操控对盈余的影响最小。最后,对规范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出适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背景下,选用2001年至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建立经济模型,研究了新会计准则执行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减值准备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经济因素造成的价值损毁;新资产减值准则的执行前后,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的规定,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准则执行后上市公司减少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同时加大了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相似文献   

18.
盈余管理动因的契约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为阻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盈余管理定义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盈余管理存在的必然性可以发现,企业盈余管理的产生是契约不完备的必然结果,基于此,从契约理论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为了适应资本市场监管的需要,因此资本市场监管规则就成为改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切入点,而会计准则的公共合约性、不完备性制约了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遏制的作用.文章应用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数据,对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监管在遏制公司盈余管理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数据表明:资本市场监管规则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是否进行债务重组与会计准则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在新会计准则之下,盈余管理的动机、表现形式,研究了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从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角度看,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的发展有帮助,从而提高公司业绩.而从投资者的角度看,盈余管理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有消极影响.为此,文章提出应从完善公司业绩的评价系统、会计法规等方面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