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采用2000年12月至2016年12月的月度数据,将国际油价冲击分解为供给冲击、经济需求冲击以及预防性需求冲击,考察这三种结构性冲击对我国进口价格与国内价格的传递效应及其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来源.结果显示:经济需求冲击与预防性需求冲击带来的国际油价上涨对价格具有正向影响,而供给冲击带来的国际油价上涨对价格的影响方向则不确定;在影响程度上,预防性需求冲击的影响最大,经济需求冲击次之,供给冲击的价格传递作用最小,国际油价冲击对我国通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预期型通胀;此外,在整个商品流通链条中,由于我国市场需求不足以及价格管制等因素,国际油价冲击对我国通胀的影响具有不完全性,这主要表现在国际油价冲击对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影响最大,而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产出缺口-通胀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AS曲线),构建了产出缺口和通 胀率的SVAR模型,并将识别结果同B-Q约束条件下的识别结果进行比较,以此来探究我国近 三十多年来宏观经济系统中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对产出和通胀动态的效应。主要得出以下结 论:第一,供求冲击之间高度相关;第二,需求冲击是我国通胀波动的决定性因素,并且存在 持久稳定的效应。第三,供给冲击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第四,我国存在相对陡峭 的菲利普斯曲线(AS曲线)。第五,产出缺口与同比CPI对我国经济状况的拟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通货紧缩是我国金融界近期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首先从讨论通货紧缩的定义入手,指出我国的确出现了通缩现象。然后,通过对改革开放后供给、需求变化的分析,论证供需结构性不平衡是我国当前通缩的根本原因。最后,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向提出治理通胀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文利用传统VARx模型通过循环检验方式对财政支出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断点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宏观经济系统存在连续的结构调整,财政支出的宏观经济效应存在时变特征;(2)我国财政支出波动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特征,信贷波动在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正式提出开始影响财政支出波动;(3)财政支出波动的产出效应和通胀效应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开始出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实施后通胀效应增强,产出效应消失。  相似文献   

5.
基于SVAR模型,考量次贷危机前后外部冲击对工业品价格指数的动态影响及结构性传导。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部冲击对我国工业品价格指数的影响呈现增强趋势,并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是最重要因素;在结构特征上,外部冲击效应具有不完全性,对生产资料PPI的影响较大,对生活资料PPI的影响较小,显示外部冲击效应的传导具有不完全性,黏滞在生产流通领域不能顺利传导至消费领域。  相似文献   

6.
基于贝叶斯SV模型的通货膨胀水平与不确定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通货膨胀水平与不确定性的时变性特征,分别建立了随机波动均值模型和非对称随机波动均值模型,在MCMC稳态模拟的框架下研究了我国通货膨胀水平与不确定性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征,并且通胀水平中虽然不存在与金融资产价格运动类似的杠杆效应,但是正向冲击增加了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由此将导致明显的"示范效应"和"追涨效应";特别是风险溢出系数的贝叶斯估计为正,反映了通胀不确定性对通胀水平的正向影响作用,说明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框架中含有相机抉择的成分因素。  相似文献   

7.
声音     
《财政监督》2007,(4):69-69
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中国经济不存在中期通胀加剧趋势 虽然过去四个月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但并不说明中国经济存在中期通胀加剧的趋势。我们担忧的是通胀趋势,而不是当前的通胀水平。中国将继续调整结构性政策以鼓励消费,经济很有希望避免硬着陆;美元下跌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博  徐飘洋 《金融研究》2021,498(12):57-74
本文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双重金融摩擦和“双支柱”政策的DSGE模型来探究碳税和碳交易这两种碳定价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长短期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两种碳定价政策均会导致经济在短期出现一定衰退,但在长期则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达到更高的均衡水平;(2)在面对碳排放技术冲击时,相比碳税政策,碳交易政策下,碳价大幅波动会进一步加剧经济波动,在碳交易市场中对碳价设定上下限,可以有效地减轻碳排放技术冲击所导致的经济波动;(3)面对气候政策冲击,包含金融部门风险规避的双重金融摩擦会进一步加剧气候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4)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结构性供需不平衡会引发一定的通胀现象,但此时货币政策不宜对通胀做出过多反应,而应刺激产出,支持绿色发展,推动供需平衡,从根源上解决通胀问题。引入“双支柱”调控后发现,考虑到经济转型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能显著减弱气候政策所导致的经济波动和金融不稳定,提高居民福利。  相似文献   

9.
黄佳耿 《海南金融》2022,(12):21-36
自人民币纳入SDR份额以来,跨境资本、通胀风险和汇率波动的联动效应愈加明显,三者间的关系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本文通过时变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2005—2019年我国跨境资本流动、通胀风险与汇率波动的时变动态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汇率冲击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对跨境资本流入的正效应有强弱之分,而对国内通胀的冲击在不同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具有异质性。第二,通胀风险对汇率的冲击总体上呈现正效应,国内通胀上升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并无明显的负效应。第三,跨境资本流动对通胀的冲击在国内通胀上升周期存在正效应,在通胀平稳或下滑周期更多体现为负效应,而跨境资本流入对汇率的冲击整体上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对欧盟内部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工资和单位劳动成本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前不对称国际经济体系中特有的夹层效应是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即希腊等夹层国面临着劳动力全球化下底层国家即亚洲新兴经济体的低成本竞争和上层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强烈冲击,导致单位劳动成本上升和产品竞争力丧失,这种结构性矛盾与不平衡最终引发了本次危机。根据研究结果,本文认为结构性改革是化解危机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莫万贵  袁佳  魏磊  高海燕 《金融研究》2019,465(3):37-52
2012-2016年间,我国CPI和PPI走势呈现长期背离分化走势,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通缩特征。本文将外部冲击、产能过剩及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相结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结构性通缩分析框架。通过深入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在此期间中国的结构性通缩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周期性因素,以及产能过剩、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等结构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周期性因素是诱因,结构性因素是主因。未来需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优化结构方面进行政策布局,改善供给侧环境与机制,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产能过剩部门的市场出清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的1998~2011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历程属于相机抉择。VAR模型实证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数量与价格工具对于控制通胀是失效的。外汇储备较货币供给增速对通胀的冲击更大,利率提高与汇率加速升值对于通货膨胀不是抑制而是适得其反。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利率传导及汇率传导不畅,而成本传导机制效应显著。本文提出应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非常规方式稳定物价并结合信贷政策调整货币供给结构;长远来看还需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发挥价格工具作用,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和必须降低外汇储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2007年初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五次通货膨胀。尽管如今膨胀威胁基本淡化,但在我国强劲的恢复势态下,其潜伏性与危害性不可小视。本文通过搜集2003年到2008年通胀相关数据,对于通胀成本类、需求类以及输入类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并且结合Granger因果分析法,定量的分析上轮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上轮通货膨胀属于混合型的通货膨胀,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具有明显的输入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短期与长期结合的政策性治理意见,在改革三十年来五轮通货膨胀轰炸之后,为我国抑制通胀工作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扼要梳理和评述了截至2014年最低工资的通胀与价格效应方面的国外文献。在经济理论预测中,最低工资对通胀与价格的影响不甚明了。但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表明:最低工资上升对1970年代通胀的冲击实际很小;它推高了最低工资劳动力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的相对价格;它对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变动有显著影响,且具有渐次扩展的负面福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金融脱媒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趋势。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LT-TVP-VAR模型实证研究"金融脱媒—利率—宏观经济"和"金融脱媒—资产价格—宏观经济"双渠道的传导效应,分析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传导效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金融脱媒导致了短期利率上升,促进了资产价格上升,中长期利率效应趋于收敛,金融脱媒对产出的影响在短期以利率渠道为主抑制产出增长,长期以资产价格渠道为主促进产出增长,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以资产价格传导渠道为主,资本市场"货币蓄水池"功能抑制了通货膨胀。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升,金融脱媒通过双渠道向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传导效率均有所提升。本文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为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状态,金融层面应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利率市场化,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变动对一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国内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水平的传递是不完全的且存在明显的时滞,长期和短期汇率传递效应都很低;汇率变动对我国CPI的传递效应受食品价格冲击的影响非常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和货币政策实施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一系列结构性长期变化使货币因素和通胀之间的稳定关系逐渐疏远,通胀不再总是货币现象;其中的关键变化是货币流通速度波动加大并趋势性下降,使货币供给与名义GDP及价格水平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下降。未来影响美国通胀的主要因素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特别是消费者支出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食品价格向非食品价格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提出了成本推动、结构性推动和通胀预期三种传导途径,并建立了一个以食品通胀率和非食品通胀率为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二者间的传导途径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食品价格与非食品价格的传递作用是存在的,食品价格的上涨会对非食品价格造成同向的冲击.并且这种冲击具有稳定的持续效应。另外.我国食品通胀率比非食品通胀率波动性强,如果二者之间传导机制通畅.食品领域的通胀会对非食品领域的通胀水平带来巨大冲击,引发全面通胀的风险。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不应剔除食品价格因素,我国CPI指数中的食品权重应谨慎下调。  相似文献   

19.
潘伟 《金融与经济》2021,(7):38-46,90
根据美联储数据特征构建LT—TVP—VAR模型,从加息和缩表两个层面实证研究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外溢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表明:美联储加息将主要通过流动性供给冲击和跨境资本流动渠道导致我国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上行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有限;美联储缩表的目的是回收过剩流动性,并促进货币政策正常化,短期内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有限,其长期外溢效应取决于缩表的速度和力度.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金融市场外溢影响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要积极应对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外溢效应,提升金融市场应对非预期冲击的能力,防范外部冲击造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VAR模型估算了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动对山东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结果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动对于山东省价格指数的冲击程度很小,且对山东省消费价格水平的冲击程度低于全国水平,但传递速度高于全国水平。结论是,人民币汇率对山东省价格的传递效应不完全,不存在"支出转换"效应;影响山东省消费价格指数的主要金融因素仍是货币供应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