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物流》2004,(6):16-17
据新华社南京11月25日电,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市经贸部门共同签署了《江浙沪三省市工商产业联动发展合作备记录》,标志着长三角地区工商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已经建立。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辽宁工业振兴意义重大。基于辽宁省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运用中间投入率界定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指标,测算辽宁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程度,并建立四维象限,分析两产业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要小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因此,辽宁省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拉动制造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融合环境。  相似文献   

3.
赵彤 《价值工程》2013,(35):3-4
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江苏省信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信息产业在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第二,江苏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仍然较低;第三,江苏信息产业的产业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4.
《江苏企业管理》2014,(10):36-36
9月22日起,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内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五个海关,全面展开通关一体化改革。  相似文献   

5.
优化资本配置、提升投资效益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利用江苏2002、2007、2012以及2017年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并估算江苏42个部门的行业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投资诱发系数以及投资贡献率,此外对制造业、服务业各细分行业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仍然是江苏经济的...  相似文献   

6.
容庆 《上海企业》2014,(12):34-38
<正>在过去的一年里,伴随着近几年上海所形成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三次产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呈现"三、二、一"的结构,并且得到了强化,二产仍处于弱式复苏状态,而三产占上海市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62.2%,跨越了60%这一重要水平线,标志着上海进入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我们对近期发布的2014制造业50强(以下简称制造业50强)和服务业50强(以下简称服务业50强)2013年与2012年的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上海大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地区专业化指数三个指标,综合分析了1998~2009年间泛长三角地区四省一市29个两位数制造业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开始凸显,泛长三角区域内部分制造业开始由上海、江苏、浙江向周边的安徽、江西地区转移,制造业已经呈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倒U型趋势;产业逐步转移的同时,泛长三角地区间的产业分工程度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8.
一、北京市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服务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就全国范围来看,服务业比较发达的上海,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96.9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05.35亿元,增长11.5%,占GDP的比重为50.6%.  相似文献   

9.
2009年长三角地区实现生产总值59711亿元,总量逼近六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00多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8%。从板块看,上海继续扮演龙义老大的角色,江苏沿江8市实现GDP超过2.7万亿元,浙江7市也超过了1.7万亿元,目前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中GDP超过千亿元的城市为15个,上海总量超过1.4万亿、苏州超过7700亿元,杭州超过5000亿元,分别占据前3位,  相似文献   

10.
一、上海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呼唤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现代物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优化和整合物流活动全过程,实现其科学化、系统化,获得最大效率和效益的复合性产业。“十五”期间,上海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迅速,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6.9%,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约25%,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13%;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和第三大集装箱吞吐港,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跻身世界10强。现代物流业确立并巩固了在上海现代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马朋飞 《物流技术》2020,(3):55-59,152
基于2012、2015及2017年投入产出表,通过计算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分析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中间需求相对稳定,物流服务投入在制造业总投入中的比重虽然较低,但也基本稳定;且制造业对物流业的拉动能力强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拉动能力。因此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性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上海要实现”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也是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期间,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15%,高于全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根据规划,”十二五”期末,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要达到60%。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财税、产业、土地、金融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如何优化并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用地与用房政策,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投入产出表的时间序列数据,从生产性服务的特性出发,深入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三大产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的服务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最少,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相差不多,但在部门之间有差别;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明显大于对第三产业的完全消耗,说明服务业产出离不开制造业产品的供给;对服务业整体而言,反映后向联系的影响力系数和反映前向联系的感应度系数均较小,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独立性",其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推动作用或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均不明显。由此,我国应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其产业关联度,以此促进新常态下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4.
由上海、江苏和浙江二省一市构成的长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年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四分之一左右。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长三角地区的现代物流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仓储业作为现代物流业的支柱基础,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无论仓储行业规模、仓储保管业务、仓储增值业务等均以每年10%以上的幅度稳定增长。以上海地区为例,行业调查资料显示,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从2007年的3216.9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620.4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1.79%(见图1),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和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高出5.79个和8.81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标:量化分析中国省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方法:通过界定、分离与合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投入产出表各部门数字化和非数字化部分,编制中国数字产业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出产出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产业关联效应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东部地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对国民经济均有显著的拉动和推动作用,中部地区产业数字化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而西部地区数字产业化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大多数省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的时间趋势均呈交叉关系。中国数字产业属于“投资依赖型”产业;数字经济受出口需求影响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消费对数字产业化部门的诱发效应及依赖程度整体上大于产业数字化部门,但产业数字化部门受消费的影响程度在不断上升。数字经济发展对大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有显著的就业拉动效应,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税收贡献效应最为显著,产业数字化对各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和税收贡献效应大于数字产业化。研究创新: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分类为基础,构建省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系统、客观...  相似文献   

17.
郑英豪 《上海企业》2013,(10):48-50
2012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60%。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地区的服务业达到如此程度。就可以说该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上海铁路局地处华东三省一市(安徽、江苏、浙江省和上海市),是国有特大型运输企业,2009年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00位、中国服务业500强第40位,列上海企业100强第12位、上海服务企业50强第6位。现有职工1639万人,在徐州、蚌埠、南京、杭州设4个铁路办事处,多元经营投资中心负责管理下属多经企业。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信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技术密集型产业,正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长三角是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经  相似文献   

20.
推动上海高端服务业和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有助于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者的协同机制包括空间分布上的协同定位、发展模式上的协同演化、升级动力上的协同创新三个维度。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实证分析表明,上海高端服务业和长三角先进制造业正处于协同发展状态,且在2006年之后的趋势更为明显,但先进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较低成为制约复合系统协同度提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