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比较研究西方国家环境税改革模式、税制构成、征管模式、配套制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环境税制度存在的问题,由此得出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并提出中国环境税改革的具体政策建议。文章认为,中国环境税改革应当做好顶层设计,以环境保护为首要目标,按照"财政中性"的原则,科学设计制度,合理设定税制要素,为获取"双重红利"效应创造条件,同时要注意防范"政府俘获"和"政治绑架"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税税式支出制度,推进相关的配套改革,在长期内建立覆盖能源税、污染税、车船税、资源税的环境税制度体系,确保达成环境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构建地方税体系的背景及包容性发展理念对税制改革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地方税体系的整体思路和具体建议,并深入探索了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文章认为,中国地方税体系的构建应当坚持建立严格的分税制,保持财权与事权基本一致;充分考虑收入中性原则,对现行税制实施结构性调整;顶层设计一步到位,具体改革渐进实施。建议在"营改增"以后,完善消费税制度、改革资源税制度、建立环境税制度、普遍开征高端住宅房产税的基础上,将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环境税、非央企企业所得税划归地方政府,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地方税制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环境税对环境改善存在较大的实现空间,建立成熟的环境税税制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分阶段实施、分步骤推进。近期应以"绿色红利"作为政策导向,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中期应使环境保护税税制改革在实现"绿色红利"的同时,对环境保护税税制进行结构性调整;长期看,环境保护税改革最终应实现"绿色红利"与"就业红利"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围绕环境税"双重红利"存在与否展开争论。在我国当前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环境税"双重红利"假说对于政策制定者具有吸引力。虽然理论界对"双重红利"并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但其思想内核对我国环保税制改革取向有重要启示意义。如何整合现有税制,减少"税收相互作用效应"的负面影响,使环境税设计既能体现环境保护、又能提高税制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是当前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国情,探索适合我国环境税制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绿色税收政策是调节生态环境的有力经济手段,合理的绿色税制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为了学习、借鉴国外绿色税制的实践经验,梳理我国绿色税制存在的问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归纳法等规范分析方法,在对绿色税制内涵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国外绿色税制发现,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国情选择改革模式、完善市场体系、税收与其他经济、行政手段相互配合等绿色税制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并从完善环境保护税、提高能源税和环境税税负、建立合理的能源税和环境税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绿色税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我国的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为实现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应考虑建立环境税制体系,深化税制改革,调整、完善相关税种,建立完整的环境税制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环境的日益重视,环境税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关心的问题。在全国"两会"上,环境税问题成为讨论热点,是"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构建和完善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税法中没有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专门性税收制度,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各税种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十分有限。在关于我国环境税的税制模式上,学界的看法不一。因此有必要完善现有环境税收政策,改革现行税制,对相关税种进行"绿化",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措施,并开征专门性环境税种。  相似文献   

8.
环境税“双盈”效应理论对一国环境税制建设的影响十分深远。本文在阐述环境税“双盈”效应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市场竞争状况、税制差异、信息对称程度、环境伦理差异四个方面探讨了环境税“双盈”效应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并据此提出了我国环境税制建设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论适于中国国情的环境税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税是政府实现环境政策目标、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税制的有效手段之一.从环境税在整个税制体系中的地位看,环境税可分为独立型、融入型和税费并存型三种模式.本文比较分析了三种环境税模式的特点及实施条件;在理论与实证考察的基础上,就融入型环境税模式更有利于税收公平与效率目标的实现,也更符合中国现实进行了论证,并提出在现行税制体系中,引进融入型环境税模式,构建绿色税制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建立和完善环境税制,对于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环境税的经济效应,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税税制设想。  相似文献   

11.
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与环境税制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环境成本产生的经济学根源,进而分析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途径.研究发现,政府环境税收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决定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途径.在完善的环境税制下,征收环境税可以促使污染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因而环境税制是一种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中国还没有开征专门的环境税,目前的税制在保护环境上发挥的作用不明显,有必要开征专门的环境税.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探讨了中国环境税制变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开征环境税:源起、机理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存在依存关系,即经济增长初期会造成环境质量恶化,但到达一个转折点后,经济增长又会引致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由于环境污染具有"负的外部性"特征,因此,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政府规制,而开征环境税是一种最具效率和公平的规制手段.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时期,整个国家税制体系尚不完善,比较适合采取融入性的环境税模式.而在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已经理顺,整体税制体系比较完善,税收管理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可以选择独立性环境税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一、环境税制建设的目标——环境红利。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欧洲国家一方面积极推行环境税改革,纷纷开征并逐步提高环境税税率,降低劳动所得税;同时在劳动力市场施行"一揽子"改革措施,包括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公共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协调处理了环境问题和失业问题,为税收制度生态化改革提供了政策联动的制度保障,从而促使环境税取得了"双重红利"的效果。目前,我国实现环境税"双重红利"的条件仍不具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阐述"十二五"新政赋予环境税的优势的基础上,从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税收入剧增、碳税的开征强化环境税收的主体地位、广义环境税中其他税种增收可观等方面分析了环境税成为地方主体税种的可能性。并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营业税将不再是地方主体税种,而独立的环境税即将建立并很可能成为地方主体税种之一。  相似文献   

15.
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税收经验表明,健全的环境税制、完善的税率调节以及环境税与其他环境激励措施协同发展,是促使环境税收发挥功能的重要路径。我国环境税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由此应在当前税费并存模式下构建重点型环境税制,并逐步向完整型环境税制过渡;设置环境税改革的补充性政策,逐步推行环境税与其他激励措施协同发展,丰富我国税收制度的生态多样性,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资源环境瓶颈。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应从环境税制建构的应然性和实然性角度对我国现行税种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对于环境税的有关税种、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充分的认识,并将环境税制改革的意义置于优先认可和信赖的前提下.同时,寻找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彰显公平、正义价值诉求的环境税制.  相似文献   

17.
魏晓凌 《广东经济》2016,(12):184-185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的日趋加快,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剖析当前基层税务机关纳税信用建设的现状,探究如何完善纳税信用体系建设,进而推动税收现代化建设,将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引领社会诚信风尚,培育良好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前,环境税的开征越来越被学界和决策层所重视。然而,要构建我国的环境税收体系,制定环境税法,首先要明确我国环境税的功能定位,确立环境税的目标模式,结合国情并借鉴国际环境税制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加强税收征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税收作为历史恒古较长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从1994年开始进行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税制改革,初步建立了较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税制.然而我国税收领域的税收征管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的问题,例如征税与纳税的权利和义务不仅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甚至多年来形成的国家征税是权利,纳税人纳税是义务,而忽视国家征税义务的履行,忽视纳税人权益的现状根深蒂固.今年全国人大对税收征管法重新作了修改,增加了维护纳税人权益,规范了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权利,增进了税收征收管理执法的刚性和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20.
环境税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梅  王波 《经济师》2010,(7):199-200
文章围绕环境税的外部不经济性,秉承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税,这其中包括环境税的基本原理、纳税义务人与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税收优惠政策和征收管理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