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域社会治理和城乡社区治理反映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全面深化,前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舞台,后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引擎,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相补充,可以发展为一种“融治理”来完善中国的社会治理。“融治理”有助于为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国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促进社区治理创新有序化、高效化。泰州市抓住目标融合、体制机制融合、平台融合、资源融合、能力融合“五融合”推进“融治理”,连通了市域社会治理和城乡社区治理,丰富了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2.
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近年来政府和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从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研究了基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资本金融稳定的影响.文章以2008?2015年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手工收集整理年报中披露的前十大股东性质、持股比例与委派董事的数据,从股权制衡和高层治理两个维度来衡量非国有股东参与国企治理的程度,探究了其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仅持有股权难以发挥实质性治理作用,而当委派董事参与国有企业高层治理时,可以有效缓解代理问题和改善信息透明度,进而降低国有企业股价崩盘风险.非国有股东降低国有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作用在国有企业内部管理者权力弱以及处于竞争性行业时更加显著.文章揭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资本金融稳定的一条可能路径,并丰富了非国有股东治理和股价崩盘风险的相关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现行的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框架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提出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的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新框架。新框架的评估思路是:通过全面深入调查,在分析各风险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风险,然后根据专家经验预测各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对标评判风险程度及可控程度,对不可接受的风险必须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直到所有风险都处于"低风险且可控"状态才可得出项目可行的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现行的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框架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提出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的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新框架。新框架的评估思路是:通过全面深入调查,在分析各风险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风险,然后根据专家经验预测各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对标评判风险程度及可控程度,对不可接受的风险必须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直到所有风险都处于"低风险且可控"状态才可得出项目可行的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5.
政策缝隙、风险源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政策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成为经济增长、体制改革和国家转型的依赖工具、手段和路径。政策的后果也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来源。在推进公共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识别风险源。文章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政策缝隙"概念,用来理解社会不稳定的来源。政策缝隙体现在对实质性利益调整或再分配的过程中,政策文本出现了时间、空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一致现象,而政策不一致即成为风险源。在评估出风险源基础上,实现源头治理的关键是以科学和民主的方式来制定精细化方案弥补政策缝隙。  相似文献   

6.
根据主客关系,将技术分为象征技术、治理技术、工程技术、生活技术,进而对4种技术进行论证,探讨其理论意蕴。我国技术发展指导哲学经历了人民意志论、务实的实践理性、有机论的实践理性3个阶段,不同阶段4类技术地位不同,但总体上不匹配。技术进步具有双面性,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原因不仅在于其直接负面效应,更深层次的是4类技术不匹配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包括文化结构去认同化、治理结构去权威化、社会生活结构物欲化,上述损害是对社会秩序的“蚁穴式蚕食”。社会稳定的核心在于4类技术相互匹配与动态均衡。从技术风险到技术秩序需要着眼于明确象征技术、系统化治理技术、重塑生活技术理念3个途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逐步成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通路,采用洛克菲勒基金会对“韧性城市”的相关评价指标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从“韧性治理”视角提出要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多元协同参与机制、可持续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保障机制和融入风险治理中的作用机制,以增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更具韧性的内生表现。  相似文献   

8.
公司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的灵魂,而财务治理效率的提升是财务治理追求的根本目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利益相关者的"社会人"属性,该文首先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社会人"特征、利益相关者的构成以及财务治理效率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SCP模型从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效率驱动力、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效率驱动力产生的行为、财务治理效率等3个方面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为进一步探讨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创新社会治理成为破解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为此,注重多元社会治理,提供破解环境问题的新格局;注重民主社会治理,提高民众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热情;注重法治社会治理,提供破解环境问题的法制保障;注重科学社会治理,创新破解环境问题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国家和社会的协同治理以社会的存在和壮大为前提条件。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有活动空间、权利保障、资源保障和能力保障。研究表明,在上述四大类别的地方政府创新中,目前,能力建设类地方政府创新最为薄弱,空间让渡和资源引导类的地方政府创新也较为薄弱。权利保障方面更重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协同治理迫切需要的结社权、组织内部自治权、意见表达权、社会公共服务行业准入权等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  相似文献   

11.
刘扬 《发展研究》2014,(4):23-27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不应仅单纯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与合作,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实现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多重稳定均衡,从而实现善治的治理目标。本文以国家治理的概念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国家治理的逻辑和模式论证了现阶段我国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财政学的视角提出了我国实现有效国家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社会变迁导致的"双重流动"和"分离运动"对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形成了挑战,为此,来自地方的社会管理创新通过"统筹"、"嵌入"、"服务"、"组织"和"跟踪"等措施对此进行了应对。文章认为,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创新是通过国家的回归来实现的,它意味着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是政府的再造和社会的重组。  相似文献   

14.
“回归社会”:中国社会建设与国家治理结构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化改革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分化,在传统利益调节机制失灵和新利益调节机制缺失的情况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困境:市场化改革与社会不平等,市场化改革与社会不信任,市场化改革与社会不稳定。因此,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内涵是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公平,而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利益调节机制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实现社会建设的目标,其关键在于国家治理结构的调适促成强大的利益整合能力、再分配能力与市场规制能力,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新利益调节机制。当前对中国社会建设的聚焦,其意义绝不仅在于一系列浮在表面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而是整个改革和发展路径的重大变化,即在解决生产力发展水平问题的同时,必须更关注解决生产力发展标准问题,在市场化改革中"将社会带回来",以此促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平,让国家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会风险问题错综复杂,其治理过程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因此,应该对农村社会风险治理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明晰农村社会风险治理的五个基本逻辑:整体思维、生存伦理、发展导向、全面反思和以县为主,以便理清农村社会风险治理实践的思路,提高农村社会风险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16.
科学有效的审计风险评估机制对于优化审计资源配置,降低审计风险,实现审计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公司治理制度为逻辑起点,试图在审计风险评估机制中加入公司治理层面控制风险的因素,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审计风险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13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利用2001--2012年的半年度数据,采用非平衡面板模型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承担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第一大股东的政府性质能够约束商业银行的冒险行为;高管人员薪酬越高时,银行的风险承担越小;而董事会规模和董事会独立性等董事会治理因素并没有对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新时代治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家治理资源下移和治理工具日益专业化,基层社会治理"三治融合"的基础更加完备,其基本内涵包含分析思维、理论证成、传统模式三方面。浙江省桐乡市率先推行现代意义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同时也面临群众活力不够和持续创新发力后劲不足的困境。因此,以SCC三维分析框架理论创新基层社会"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在宏观层面完善制度标准设计、中观层面推进治理结构整合、微观层面加快参与者能力建设,可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和整体性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化转型的利益分化和冲突为背景,确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利益相关者研究主线,揭示稳定风险的利益冲突本质及其生成机理,以稳定风险的利益冲突认知,引入过程改善理念。提出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框架和方法,以期为重大事项稳定风险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