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经济是中国民族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其他经济区。文章主要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策略,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编辑手记     
正稳步推进城镇化和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是我国长期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在本期的"区域经济与城镇化"栏目,平新乔、赵维根据我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比较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和非少数民族地区引进外资的状况,进而指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吸引外资落后的经济、体制和政策因素。陈强等人以城市发展观的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梳理了国内外的主要相关研究,进而对未来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的趋势作出了研判。孙勇、  相似文献   

3.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等原因,体现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另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于少数民族经济问题的研究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进行少数民族经济问题研究时,必须重视对于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区分,深刻认识到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本文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对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进行简要的探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6,(11)
我党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发展的高潮,少数民族地区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当前,为适应新环境、新阶段、新情况、新挑战,我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根子弱、底子薄,虽然汲取了很多发展成果,但发展现状依然是曲折的,存在很多不足和差距。因此,能否更好地协调发展现状,促进发展融合,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更好融入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就会降低发展速度,导致发展的退步。所以,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成果和现实困境出发,探究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融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协调、产业优化、缩小地区差距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探究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教育与劳动收入,文章利用2014年"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调研"数据,使用明瑟收入模型及其扩展形式,发现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教育收益率随学历层次的提升而增加,且高等教育对收入影响显著,可能雇主认为高学历有高劳动生产率,或精英群体在劳动力市场表现出稀缺信号,从而体现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政策的意义。通过性别群组的回归,发现少数民族女性高校毕业生的教育收益率高于男性。相较于男性,这可能与少数民族女性高学历的稀缺信号和该群体参加性别工资歧视低的工作有关,从而也为支持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7.
我国为保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民的语言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双语制度,在司法过程中实施"双语诉讼"制度。实施双语诉讼制度遵守了联合国人权宪章的规定,维护了少数民族诉讼语言选择权,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多元化,却未能尊重国家语言主权、未能促进语言文化融合、未能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发展权。  相似文献   

8.
构建循环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界定出循环经济体系的涵义后,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优势,并且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和环境现状的分析,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既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分析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内容、特征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少数民族医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特需品产业,提出适合该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发展失衡容易引发地区性社会风险。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表现形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各民族自治州、自治县之间,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针对此现象,为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立,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降低发展失衡效应。  相似文献   

11.
张捷 《经济研究导刊》2010,(22):123-1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自身文化的原因大部分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的态势,少数民族地区怎样发展,靠什么发展成为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而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选择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区域地方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温州市和包头市的政治经济发展历程,对比发达地区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中政府应该选择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远性、协调性、补偿性和自主性特点决定了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也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和复杂的过程。中国当前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经济发展的问题。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毛呷呷  张云齐 《经济研究导刊》2012,(22):267-268,298
中国的各类民族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任,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民族高校学习。对于民族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做好其思想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在高校健康成长,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吸引外资:政策取向及其实效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外资注入较少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的前半部分,将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今后十年,两个重要因素将引导更多的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致力于通过投资环境和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资流入中西部地区。第二,随着中国加WTO,中国的外资政策更加开放,允许外同进入更多的领域和采用更加多样灵活的投资方式。本文的后一部分,将分析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运用金融发展的理论,使用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减少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对于贫困减少有显著作用.对于国家关于民族地区的金融发展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万军 《当代财经》2006,(12):101-104
由于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制造成本”以及入世后服务业领域的相继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吸收国,但各地区在利用外资能力上表现很不平衡,如何评价各地区利用外资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一个地区利用外资能力由其获取外资能力和运用外资能力两个层面决定,基于此,我们提出一套评估地区利用外资能力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因子分析,对东部沿海地区8个省市利用FDI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政策含义在于提升利用外资能力应当从获取外资能力和运用外资能力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解困对我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状况及成因,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的机制、资金使用状况进行了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试图找出一条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单方程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和检验了利用外资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吸引和利用外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陕西经济发展,但作用效果较为微弱;区域内消费和投资的扩张是驱动陕西经济发展的核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陕西省对外资的综合吸引能力不强,外资利用数量偏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进一步提高外资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关键是要在提高外资利用规模的同时,努力提高外资利用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原因的文献非常丰富,本文对这些原因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将有关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因素概括为六种主要观点,并对这些观点做了评价,为进一步研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的15个作为研究样本,通过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思想,调整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比例,突出重点产业的地位,开发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