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公共财政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如何恰当地把握民生内涵,分析民生现状,把握解决民生的重点领域,从财政上找准支持民生的政策策略,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十分重要的一个议题。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和民生缺失的领域及其重要程度,我们拟选择就业、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国民健康和社会保障以及住房保障作为财政支持民生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2.
医疗卫生保障公共财政投入:有效性与政策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基本医疗卫生是改善民生的领域之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经济社会属性决定了对其保障的投入是民生财政的重要内容。在政府财力和投入规模的现实约束下,公共财政投入的有效性问题更应成为关注的重点。作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公共财政必须借力调整投入结构和实施有效政策措施,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确保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转轨、财力的增强,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应加快构建民生财政.民生财政是对经济建设财政的扬弃;是公共财政的创新和升华,是公共财政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新阶段.构建民生财政,是财政转型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应从理念、制度和体制三个方面推进财政创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进入到建设民生财政的新阶段,政府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本文揭示了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是深化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必然选择,分析了目前我国民生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阐述了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必须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建设:公开民主理财、考核政府花钱的绩效和消除官员腐败。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凸显,而民生问题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也是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在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四大基本问题的支持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促进和改善当前财政政策的建议,以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养老保险是具有较强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其建立和完善只有在公共财政的支持和推动下才能得以实现.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现了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我国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工养老保险具备可行性,具体可采取:补贴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赤字;对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民工本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财政支持;建立地方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尽快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相似文献   

7.
1.处理好建立公共财政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解决当前的财政收支矛盾,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关键。财政部门要把促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财政工作始终坚持的方针,为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做贡献。公共财政理论要求财政逐步退出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财政要退出经济领域。要转变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方式,从加强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出发,为经济发展创  相似文献   

8.
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谐社会建设发展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和发展民生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而财政是民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多年来,针对民生事业发展要求,我国公共财政加快了职能转换,加大了向民生领域的投入,各级政府财政60%以上的资金,有些地方甚至超过70%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事业,公共财政成了名副其实的民生财政。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尽管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事业,使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作为我国关注民生系列政策的重要元素,是我国实现经济稳定发展之后的一个重要关注点。社会保障事业需要政府的政策干预和财政支持。本文首先阐述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然后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分别以时间和空间角度对财政政策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影响做出详细分析。最后,对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不断加大社会性公共服务、民生领域的资金投入,政府提供民生服务的减贫效应如何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命题.本研究基于公共支出的视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服务供给情况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民生服务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民生服务支出规模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预期的中国贫困程度的降低;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的减贫效应没有显现;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增长对中国减贫事业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的同时,贫困人口在减少,但社会保障支出的减贫作用尚无法做出肯定判断.在此基础上分析并给出了增强民生服务减贫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区域政策差异显著,其政策形成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并与中央政府、企业和民众利益博弈决策。各博弈主体均有不同利益诉求,分别表现为绩效考核、公共财政、经济发展与民生诉求,均对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供给产生不同性质与大小作用力,而地方政府决策逻辑是在与各主体利益博弈基础上寻求平衡决策。在假设经济发展与民生诉求为固有矛盾前提下,现阶段地方决策是在公共财政与民生诉求间平衡,但当绩效考核与公共财政因素变化,或各利益诉求均有利于或均不利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提供的极端情况时,地方政府会有不同决策选择。  相似文献   

12.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民生财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扩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也已经成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章通过对民生财政概念的诠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在民生财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为出发点,基于2009—2017年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审视财政压力、政府竞争与地方政府民生支出偏向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政府竞争而言,财政压力才是降低地方政府民生支出偏向的主要原因。财政压力对政府竞争具有调节作用,政府竞争对民生支出偏向的反向作用程度显著依赖于财政压力。具体而言,政府竞争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偏向不具有直接效应,但在财政压力的调节作用下显著影响上述三项支出。本文进一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低,政府竞争与民生支出偏向之间的相关关系越不显著;地方政府在执行多任务导向型的中央决策时,具有较为明显的自我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14.
增长失衡与政府责任——基于社会性支出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当前中国的发展出现了以国富与民生关系失衡为本质特征的增长失衡。本文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与民生有关的政府责任切入,指出当前中国与民生状况直接相关的政府社会性支出的不足,是导致增长失衡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应在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承担起基本的责任,加快财政支出结构转型,增加社会性支出的比重,改善民生状况,纠正增长失衡;并通过社会性支出的增加,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增长路径的转变,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康之国 《经济经纬》2008,1(1):132-134
构建节约型政府重在行政成本控制,但当前我国行政成本过高、增长过快的现实,使行政成本控制面临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就是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编制,增加公共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管理,以降低行政成本.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常态下,创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业过程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及正外部性需要政府给予积极支持。基于2007-2015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除西藏外)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地区财政支出和创业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出规模对创业活动数量及创业活动质量具有滞后的积极作用;财政支出规模的滞后效应源于财政支出结构的滞后效应,不同财政支出结构对创业活动质量影响的差异较大;同时,创新是提升创业活动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应积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地区财政创业扶持资金应该从规模和结构上进行调整,重点优化有利于创新的支出结构,为创业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财政学的发展趋势是在社会共同需要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公共财政论。近年来,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对正统经济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 提出了挑战。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对公共财政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 以期更为全面地认识公共财政论。  相似文献   

18.
公共财政论的理论缺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公共财政理论起码在三个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一是它的理论基础-公共物品理论是不完整的,本引入制度性公共物品的概念后,会使公共财政理论陷入十分尴尬的“左右逢源”中;二是所谓政府(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物品的生产和提供行列,并不意味着国家财政将专门为公共物品提供资金保证;三是国家财政也不能退出所有私人物品的生产和提供行鲍,因为一些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实质上是根据私人物品的属性提供的,尽管国家财政也参与对它们的资金提供。  相似文献   

19.
城镇住房供给侧结构性变迁的客观原因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主观原因是住房供给的理念变迁;住房理念变迁引致住房制度变迁,住房制度变迁引致住房金融变迁,住房制度变迁和住房金融变迁引致住房民生改善的变迁,住房制度变迁、住房金融变迁、住房民生改善变迁正是关于中国住房供给侧结构性变迁的核心内容。 因此,基于现代经济学的住房供给一般原理和历史经验,本文阐述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住房供给制度的历史演进、金融支持、民生改善,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住房供给侧结构变迁带来的相关成就,最后以上海市为例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确引导民族地区民众民生科技需求意愿,对提高民族地区科技配置水平、加速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为例,利用调查问卷数据构建Logit实证分析模型,发现民族地区民生科技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不仅与非民族地区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民族地区城乡间异质性也较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民族地区制定适宜的民生科技推广政策提供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