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以牧为主的黑水县沙石多,麦扎两乡,在完善生产责任制方面狠下功夫,使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畜产品商品率大幅度上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5~1988年,牲畜存栏头数,沙石多乡增长5.34%,年递增为1.8%,麦扎乡增加2.14%,年递增0.7%.沙石多乡人平牧业收入由144元上升到201元,增39.6%,麦扎乡人平牧业收入由175元上升到198元.增10.3%.牛皮,牛毛、牛奶、酥油,奶渣等商品产量,两乡均有大幅度增加.他们的经验是切实加强领导,重视完善牧业生产责任制,促进牧业生产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处盆周山区的荥经县,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县.一九八二年同一九七八年比较,粮食总产增长36.3%,人均生产量达1168斤,人平口粮867斤;农副工总收入增长105.7%,其中,多种经营和工副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51.9%上升到66%;社员人均纯收入从147元增加到350元,增长138.1%.这个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265万亩幅员中,有耕地16.8万亩,森林88万亩,荒山草坡130万亩,荥河、经河横贯全境,煤、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具有农林牧副工全面发展的良好条件.但在过去"左"倾错误影响下,受到以粮为纲、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建湖县恒济镇农经中心(农经站)自1981年组建至今已整整30年。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一是农民收入迅速增长。1981年农民所得总额862.84万元,人平纯收入27640元,到2010年农民所得总额27654万元.人平纯收入93704元,增长343倍,二是村级收入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难题之一:同全省的差距在逐年拉大.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方面原因,盆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我省五大类型区中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尽管近几年来,本地区有了较大发展,但随着全省发展速度的加快,盆周山区与全省的差距已逐年扩大.以农业总产值为例,1988年与1980年比较,盆周山区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5.1%,人平增加76.6元,同期全省平均递增5.7%,人均增加106.9元.农民人平纯收入1988年为372.83元,比全省低76.02元,低16.9%.从1988年农村住户调查资科看,盆周山区农民纯收入比全省低,一是从种植业获得的收入比全省低8.93元,占差额总数的51.2%;二是从畜牧业获得的收入低12.04元,占差额总数的15.8%;三是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差10.61元,占差额总数的14.0%.由此可见,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  相似文献   

5.
綦江县羊叉公社木郎大队过去是一个贫瘠的山村.全大队186户,902人,人平口粮不足400斤、年收入仅50元.生产落后,群众生活很苦.党的十一屈三中全会以后,该大队生产得到很快的发展,集体和农户都很殷实.以1975年与1982年相比,粮食总产由54万斤上升到78.6万斤,人平分粮由401斤上升到708斤,生猪由户平2.8头上升到4头,人平纯收入由58元上升到176元.1983年粮食总产达80多万斤,人平纯收入达300元.这个大队是怎么富起来的?又是怎么使大家都富起来的呢?主要是大队一班人能实事求是,不追波逐浪,在以下两个方面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正确处理问题,使大队的各项生产得到正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江县永门区地属浅丘,人平耕地只有8.4分,1980年有一户试种蘑菇.1982年种菇户发展到86户,遍及6个公社、85个生产队.到今年春,全区种菇的已发展到2,950户,占总农户的14.5%,种菇面积104万平方尺.鲜菇产值可实现104万元,种菇社员人平收入80多元.永门区蘑菇生产所需的菌种、栽培技术过去都由德阳县八角生物化学厂提供,盐渍蘑菇的加工,销售也靠该厂协助.随着蘑菇生产的迅猛发展,菌种需求、技术推广、产品运送以及蘑菇的加工、收购等都出现了新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众多,可耕地面积又少的国家里,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是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更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江苏省吴江市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一方面,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力和农民剩余劳动时间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逐步发展和新兴小城镇的建设又使农村剩余劳力大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力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的缓解,从吴江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看,到2000年,在全市33.22万个农村劳力中,一产劳力9.72万人,占29.26%,二产劳力17.4万人,占52.38%,三产劳力6.1万人,占 18.36%,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为3710元,占70%。非农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二年我县农业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全县粮食总产量达9.2亿多斤,比一九八一年增产1.88多亿斤,增产25.6%;人平产粮由一九八一年的720斤上升到920斤;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由一九八一年的1亿斤增加到1.4亿多斤;农业总产值共达3.3亿元,比一九八一年增长16.9%;农业商品率由一九八一年的30.9%提高到35.1%;农村人均集体分配收入,由一九八一年的85元上升到142元,加上农民的家庭副业,人均收入220元以上.农民群众的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改善,农村经济活跃,城乡市场繁荣,到处呈现一派喜人景象.  相似文献   

9.
地处川中丘区的蓬溪县隆盛镇从1983年起率先进行实战和探索,现已结出满枝硕果.他们的成功经验在广大农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隆盛镇有15个村,154个社,人平耕地仅0.8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的农村经济,同全国一样出现了超常规增长.当其他地区农业出现滑坡、徘徊的时候,该镇农村经济却始终保持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工农业总产值从1983年以来平均每年以28%的超高速增长.199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074.5万元,比1983年翻了约三番,人平创造收入2674.58元,成功地将农业与工业结构由1983年的1∶0.3调整为1∶2.3.农业收入达1835.5万元,比1983年增长174%,乡镇企业总收入达4239万元,比1983年增长21倍,名列全市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老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已取得重大进展.1988年与1985年相比:37个贫困县市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8.13%,财政收入增长96.28%,农村人平纯收入增加62.25元.未解决温饱的人口已由1985年的700多万人减少到300多万人,即三年解决了400万人的温饱问题.这在我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变化.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一些已初步解决温饱的地区,标准很低,很不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阆中县是川北老革命根据地,地处低山丘陵区,虽然近几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较快,但底子薄,起步迟,迄今未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状态.1985年农村人平纯收入仅166元,将近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平纯收入在120元以下的困难户占农业总人数的12%.该县资源贫瘠,上无森林,下无矿藏,地少人多,发展经济确有许多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但另一方面,在阆中的蚕桑丝绸生产中却蕴藏着振兴经济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一)丝绸生产的广阔前景阆中有发展蚕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人多地少而剩余出来的充裕劳力,有1,400多年栽桑养蚕的悠久历史,迄今有半数以上农户长期从事蚕桑生产,同时有桑、  相似文献   

12.
(一)洪雅县张村公社,总面积7.5万亩,8个大队,31个生产队,489户,2,573人,耕地1,780亩(不包括开荒地),人平0.7亩.山高坡陡,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林业资源丰富,有林地4.4万多亩,人平17亩;荒山1.8万多亩,人平7亩.过去由于单一经营粮食生产,毁林开荒2万多亩,人平口粮却不到400斤,人平分配收入只有50—60元.全社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劳力大量外流,最多的一年搬家下山的达130多人.1980年8月,经上级批准,这个公社试办了林工商联合企业,实行"以林为主,林  相似文献   

13.
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已经三年了,从总体看,嘉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到2000年,同1998年相比,粮经面积比已由68:32调整到59: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产业的收入已由57.5%增加到71.3%;200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60.5%亿元,比1998年增长2.37%,农民人均净收入4584元,比1998年增长8.22%,这对于一个重点粮产区来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从实践情况看,做好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章,核心是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我们认为,应该扎扎实实地在地一步提高“五个率”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家庭经济的资金拥有量迅速增加。盐城市1984年农民储蓄年末余额已达到了45,496万元,是1978年2,639.5万元的17.2倍,比1983年增长24.1%。据对549个典型农户(2,552人)的调查,1984年人平现金收入达447.4元,比1983年增加42.95元;年末手存现金和存款金额人平达95元,比1983年多22.33元。同  相似文献   

15.
初夏之际,我们慕名来到被誉为“蚕桑之乡”的巴中县三江乡,进行调查。惊喜地发现,栽桑养蚕在这个乡产生了显著的效应。据调查统计,全乡1989年有桑树380万株,加上今春新栽植的共达630万株,人平已达365株。去年底共养蚕4500余张,产茧26万斤,收入现金130万元,人平80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人平250元以上的有17个社,占全乡总社数的31%。民主村6社,54户社员,户户栽桑养蚕,1989年底人平有桑树440株,共计养蚕266张,产茧15600斤,收入80680元,人平达318元,占该社当年人平纯收入814元的39%.  相似文献   

16.
德阳市中区孝感乡共和村,在农村改革中,将原来的土地承包进行革新,实行“三田承包”(即口粮田、商品田、机动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平收入达到534元。该村以往土地承包是实行平均包田,农业税费笼统上交,种后收钱的“一田承包”办法,这种体制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中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是随着农村第二步改革的深化和农村形势的发展,仍沿用这一办法就显得很不适应了。其原因:一是制约了土地的适量承包与合理转移,影响着农村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1986年,全村第二、三产业收入已占总收入的40.82%,从业劳力占总劳力的35.20%。由于技术、资金及其他原因,劳力转移在农  相似文献   

17.
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部分地方衣民对基本生产资料——土地需求的观念也在随之而改变。由过去十分突出的要地矛盾演变成不要地了。这一突变严重地影响了土地承包制的稳定,其症结所在是大批劳力弃农外出所致。本文作者就大批劳力外出的原因深入到村社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提出了地策。一、两个社反映出大批劳力弃农外出,进而影响了土地承包。学堂村二社有总户数44户,总人口163人,耕地164亩,人平分包耕地1.033亩,弃农外出的有37户,93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84.1%和57.05%。其中:整户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结合已了解的情况对泸州市部份乡村各项集体提留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一、提?情况及基本作法:自农村普遍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集体提留资金由以前的"队筹队管,集体开支"改为"户筹乡管,统一支付"的办法.截止1988年底统计,泸州市农民负担农业税为4,189万元,占净收入的3.48%,人平11.23元;各项集体提留款2,885万元,占净收入的2.4%,人平7.80元.两项合计,每个农民负担达19.03元.提  相似文献   

19.
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入新阶段 1985年以来,三河市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5年,全市劳动力总数为11.46万人,目前达到15.24万人,劳动力增长32.98%,而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则由2.97万人增加到9.45万人,增长218.2%;离村劳动力由1975年的0.85万人增加到6.65万人,增长682.4%。与1985年相比,劳动力增长了6.28%,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却增长97%,离村劳动力增长257.5%。  相似文献   

20.
巴中县甘泉乡在贯彻落实中央(1983)1号文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中,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受到群众热烈拥护.这个乡有十个村,一个园艺场,六十三个村民小组.1983年集体提留经费102,634元,比1982年减少88,667元,人平负担9.08元,加上57,205元农业税,人平负担合计14.14元,在1982年人平21.99元的基础上减少了7.85元,减少36%.他们的措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