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关税水平普遍下降,临时性贸易壁垒,尤其是反倾销,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国竞相使用的贸易保护工具。近些年来,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反倾销工具的重要使用者。中国使用反倾销工具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2001~2012年,反倾销总量跃居全球反倾销第五名。本文作者对2001~2012年中国对外反倾销现状和贸易效应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对外反倾销数量增长较快、涉案国家集中、涉案产品单一、立案较谨慎;在贸易效应上,虽然贸易限制效应较显著,但也存在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最后,结合反倾销现状和贸易效应的分析,提出了提升中国对外反倾销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应用Kojima、Dunning等人的对外投资理论,从生产要素、出口企业的产业集群特点、解决就业的需要、我国遭遇反倾销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以及国外规避反倾销的措施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利用对外投资规避反倾销的可行性,认为这种反倾销规避在我国是不现实的,应树立“双赢”的观念来规避反倾销。  相似文献   

3.
泰国与中国都是世贸组织的成员,根据世贸组织《1994年反倾销协议》,各成员国可以采取合理合法的反倾销措施。针对泰国与中国的反倾销法律制度,从反倾销法律渊源、反倾销立案调查机构、反倾销实体法、反倾销程序法等多角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泰国与中国的反倾销法律制度既有不少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从立法技术与司法实践而言,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美国是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对外反倾销的理由,是这些国家的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对美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或损害威胁。但是通过对1980年以来美国对国外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数据的分析,我们却发现美国的对外反倾销与其贸易逆差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相关分析表明,美国与某国的贸易逆差越大,对该国提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就越多。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要使美国减少对中国的反倾销,关键不是争取美国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待遇,而是缩小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5.
理论和经验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是规避反倾销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印度作为对华提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其涉案产品较多、涉案金额较大、影响范围广泛。以印度为例,对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外对华反倾销形势严峻,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巨大。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以有效规避国外对华反倾销,应在权衡各方面因素后选择合适的投资区位和投资方式,政府应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予以正确的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6.
1997年至今,中国政府共立案各类反倾销18起,而其中有12起发生在石化行业。国内80%的石化企业不同程度受到国外倾销的冲击,不少已经破产,甚至国家投资几十亿的石化项目也全军覆没。2002年3月6日,国家外经贸部就金陵石化等五家企业提出的苯酐反倾销正式立案调查。  相似文献   

7.
张永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27(4):101-105,124
利用1990~2011年期间美国对外反倾销案件,从反倾销措施类型、结案原因、执行时间、反倾销税率等角度分析了美国反倾销的结案特征,分析发现,美国反倾销主要措施是征收反倾销税,损害裁定对反倾销结案的影响较大,而反倾销税率在不同年份、国家、行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2002~2011年12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东道国开放度、源自于中国的进口、以及东道国贸易环境等因素对反倾销裁定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道国开放程度及发展水平越高,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可能相对越低;中国出口到东道国的产品数额越大,越容易引发反倾销措施;中国与亚洲周边国家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在总体上减小了反倾销措施的发生概率;但亚洲新兴经济体则表现出明显的实施反倾销的倾向,并与欧盟等国家或地区成为对华反倾销措施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欧盟东扩后其反倾销政策的变化以及对我国出口产品造成的影响,认为欧盟东扩后其对华反倾销呈现出立案数量增加、涉案金额趋大等特性.建议我国企业通过加强自身管理和行业协作,积极向欧盟争取市场经济待遇,以及利用欧盟自身市场特点来应对其东扩后愈加猛烈的对华反倾销.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0—2010年期间美国对外反倾销案件,从涉案数量、变化趋势、措施执行率、反倾销税率、涉案金额角度统计分析了美国反倾销的国别特征。分析发现,美国反倾销越来越针对中国,不仅中国涉案数量最多,而且美国对华反倾销措施执行率很高,征收的反倾销税也高,中国涉案总金额最大,对中国进口的影响最广。中国是美国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