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赵晓 《宁波经济》2006,(4):35-36
我们知道,"神六"的上天并不证明中国的创新能力已经很强,更不证明中国将轻松走上自主创新之路。一个清楚的事实就是,如果中国的科技创新靠的是政府投资的办法,尤其是"神六"那样的非常特殊的发展模式,那肯定是没有出路的。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企业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市场才是自主创新的根本动力。目前,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企业研发投资占研发总投资的70%左右,但在我国,国家投入的研发经费约为58%,地方政府投  相似文献   

2.
2006年10月21-22日,由国家统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和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06中国经济增长论坛"在苏州隆重举办,此次论坛的主题是"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出席开幕式并就"中国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表了基调讲演。江苏省省长梁保华发表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无论第一,第二或是第三产业,最根本的问题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综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自主创新,创立自己的特色品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冷战后台湾是美国遏制中国的地缘战略前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8-1998年,中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6%,而整个80年代,发达国家的GDP年均增长率约3.1%,发展中国家仅为2.5%。1991-1996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约2%,其中发达国家1.8%,发展中国家5.4%。可见,中国是这个时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必然引起美国的担忧:"我们最担心的是中国的强  相似文献   

5.
郭洪波 《特区经济》2011,(12):259-261
经济发达国家关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与法律保障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等特点,可以适应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中国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还存在许多不足。通过国际比较,可以为完善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政策与法律保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日前,在《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组织的专题研讨会上,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我国到2020年要进入先进制药国家行列,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自主创新不仅关乎医药产业的发展,更关乎健康中国的建设脚步。纵观国内当前制药企业现状,大部分都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苏州圣诺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诺医药")及其创始人陆阳先生的新药创新之道可以效仿。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国务院把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自主创新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着力点,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丰富和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与服务力度,建设一个把自主创新战略落到实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眼"通过国家验收 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显著提高了我国相关学科、相关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FAST综合性能达到...  相似文献   

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发达国家进是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同时,自主创新能力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对于中国而言格外重要.它是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点,更是重要战略机遇的关节点.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样会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这一页,这是它擎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旗的第一年. 这一年,张江高新区荣升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国务院批准,张江高新区成为了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之后,又一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不仅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项任务.张江始终被寄予着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厚望.  相似文献   

11.
赵晓 《宁波经济》2006,(1):35-36
如何推进中国企业的转型?"自主创新"是重要关键词。最近,自主创新日益成为中国领导人的强音,成为企业家们关注的中心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玉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  相似文献   

12.
卢平 《发展》2017,(10):61-62
一、甘肃省股权激励政策综述 股权激励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今,股权激励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股权激励政策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2005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了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2010年起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针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股权激励政策试点,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府在战略上倡导并实施技术自主创新工程,绝对不等于、也不意味着,中国的技术创新可以完全脱离企业和市场、脱离我们的开放政策和融入全球化的战略而实现. 近期,有关中国决定自主研制高速铁路的信息被外界广泛关注,不少人猜测,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准备提倡"经济爱国主义"?更有舆论将之与中国实施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相提并论,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首次开始争取经济自主权的表现.究竟该怎么看待"经济爱国主义"这样的提法和含义,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道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产业》2007,(1):25-25
由全国工商联中华工商时报社、《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联合主办,中全联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等承办的“2006中国最具影响力创新成果100强颁奖典礼”于2006年12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沈建国、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徐志坚、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沈建国在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全国工商联始终关注中国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上海国资》2007,(11):6-6
国有资本介入高科技投资,能够带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入高科技企业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自主创新",再次成为大会和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一个关键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科教名城的常州,科技进步监测评价连续18年保持在江苏省第四;连续12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称号;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北京市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批复精神,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2009年5月8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与海淀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定在京举办了题为"全面提升核心区科技服务水平、大力推进示范区自主创新建设"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新版网站开通暨中关村自主创新品牌建设联盟成立活动.  相似文献   

18.
张锐 《改革与开放》2005,(11):21-23
<正> 构筑创新高地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被纳入到了"十一五"规划的战略大盘之中。而支撑这个大盘的就是国家、社会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摆脱传统桎梏中阔步走来的中国经济不断破解着前行中的一系列重大发展命题。在近期视察时,胡锦涛总书记将自主创新说成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和事关国家全局的政治谋略。他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一、积极实施大企业品牌带动战略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培养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家公布的2154户大型工业企业中,山东有279家.全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19个,驰名商标47个,海尔进入了"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支撑理论一直是有待突破的重大理论问题。文章从经济发展阶段着手,结合中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多元现实特征,试图构建推进自主创新的"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多维路径体系及协调促进机制,使得我国技术进步既能反映现阶段的资源禀赋条件,又能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这无疑是一项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