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润操纵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种极端表现,是滥用盈余管理手段的结果。目前,许多保险公司(简称“公司”,下同)存在着不良的利润操纵行为,其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不恰当的比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坏账准备。由于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由公司自定,因而具有较强的机动性。此外,新制度规定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但并未明确规定公司内部应收款项是否应计提坏账准备。而内部应收账款是否计提准备对公司损益的影响很大。(2)贷款损失准备。对于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采用五级分类法,即将贷款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大致比例为:正常贷款不提或提取比例低于1%;关注贷款为2%;次级贷款为20%;可疑贷款为50%;损失贷款为100%。而各类贷款的质量又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对贷款质量的分类更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削弱了各公司贷款质量的可比性。(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于短期投资,在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的方法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占整个短期投资的比重较大(如10%及10%以上),应按单项投资的方法计提短期投...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在贷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财政部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人民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对商业银行计提贷款准备作出的规定有一定的差异,各家商业银行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现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存在的局限性导致商业银行在计提贷款准备时可能出现误差:三是各商业银行计提贷款准备的范围和比例不统一,导致贷款损失准备结果缺乏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西部金融》2005,(6):5-15
本报告总结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了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并对辖区相关机构进行了调研,发现(1)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有明确的计提范围,但行际之间计提范围有差异;(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符合监管当局的原则性要求,但各行提取比例有差异;(3)计提损失准备时各行对抵押物金额扣除不同;(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呈逐年上升(除深发展)趋势,抗风险能力趋于增强;(5)部分机构逻辑上存在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可能;(6)仅仅从贷款损失准备比例看,大多未体现周期特征,在经济周期高点可能相对少计提;(7)调查中发现五级分类目前还存在问题,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不牢靠.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掌握的具体情况,本报告认为(1)银行监管、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加强协调,进一步规范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2)进一步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夯实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3)结合我国目前信用环境,需要研究五级分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这两个环节抵押品、有效担保的处理原则,避免重复考虑、高估价值,使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更加审慎;(4)五级分类、特种准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以及分红政策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以使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更为前瞻、审慎,确保提足损失准备,及时弥补损失,增强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5)区别对待,分类监管;(6)重视贷款损失准备、资本充足率监管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宏观效应.  相似文献   

4.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直接关系到金融企业未来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加之受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历史欠账较多.为此,农村信用应充分认识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现实意义,以中央银行票据支持为契机,采取"分类实施、区别对待、期限达标"方法,逐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整体拨备水平.  相似文献   

5.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制度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会计制度》借鉴国际会计的最新惯例,针对目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仅就“谨慎性原则”而言,一方面考虑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增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专业判断,要求全口径的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另一方面强调不许计提秘密准备。这样,企业就能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更加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笔者现就“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十八点体现作以下表述:1.扩大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在原来计提存货、应收账款、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四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三项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要求,并具体列示了这三类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参考性条件,从而真正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借此提供更加稳健的会计信息。2.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非当期损益。在对债务人的会计处理上,《企业会计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债务重组产生的差额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不列作当期损益。对于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则确认为当期损失。在对...  相似文献   

6.
一坏账和坏账损失坏账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与其它商务、业务往来中,因各种因素造成企业确实无法收回或逾期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坏帐损失则指企业由于坏帐而发生的损失。二对现行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的评价我国《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可以不计提坏帐准备金,坏账准备发生时,将实际损失直接从应收账款中转销,计入当期费用,称为直接转销法;企业也可以计提坏账准备金,按应收账款的余额,估计应收帐款可能发生的坏帐损失,不论当期是否发生,均计入“管理费用”提取坏账准备,在坏账实际发生时,冲减“坏账准备”,称为备抵法。这两种…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对坏帐损失的确认和计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坏帐准备的计提基数不准确;坏帐损失的确认标准欠妥当;对造成坏帐损失的企业没有相应的处罚。建议改进措施有:改进坏帐准备的确认基数;改进坏帐准备的确认方法;改革坏帐损失的确认标准;建议对造成坏帐损失的企业处以适当罚款。  相似文献   

8.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有效工具,合理有效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可以抵御因坏账增多而导致的金融风险。以2004—2017年125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央行使用的宏观审慎工具会使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以保持银行系统稳健运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会导致银行忽视对贷款损失准备要求的考量;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与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对银行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9.
谢益坤 《大众商务》2022,(6):106-108
文章使用了Bankscope数据库中2008-2019年159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研究贷款损失准备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当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商业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0.
侯贵菊 《新智慧》2004,(11B):43-43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于年度末了时对应收款项(不包括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应当单独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应收款项按照减去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后的净额反映。应收款项是指“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两个科目所核算和反映的内容。同时,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又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歉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当某项应收款项全部或部分被确认为坏账时,按确认的坏账金额冲减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款项。根据以往的做法.估计坏账损失主要有四种方法,即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货百分比法和个别认定法。会计制度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要求企业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  相似文献   

11.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也使许多国家进一步认识到高估资产问题的严重性,制定有关“资产质量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势在必行。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 SC)颁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为了使资产的相关会计信息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力,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每个会计年度末或中期末,对每项资产都要进行重新估价,以便将历史成本调整为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困惑决策有用论认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执行资产减值制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1.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导致会计风险增加。有些企业认为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关系不大,也有企业惧怕会计工作复杂化,从而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发生严重的资产贬值仍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则会导致企业税负加重,会计风险增加,既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也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2.象征性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有些企业为了应付检查或追随潮流,就象征性地计提资产减值准...  相似文献   

12.
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监管,对更好地发挥农信社政策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北省沙洋县为例,结合实际调研总结分析当前农信社财务管理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如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专项奖金计提、股金分红等方面的不规范行为,并提出财政部门加强监管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金婉珍 《新智慧》2004,(6B):61-62
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也就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的决策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的决策需要。那么在我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到底有怎样的影响?笔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张兴亮 《新智慧》2005,(11):32-33
一、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的原理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应按照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的原理(以下简称“备抵原理”)可总结如下:①确定“坏账准备”账户的应有余额:计提本期坏账准备后“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②确定“坏账准备”账户的现有余额:计提本期坏账准备前“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③应有余额减去现有余额的差额即为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数。  相似文献   

15.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有用性以及企业入世后的国际竞争力等具有现实意义。当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实践中暴露出主观随意色彩太浓、税法规定的限制以及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应采取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的适用范围和等项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的参考标准、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金融企业资产减值准备金的计提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企业计提资产减值装备,可以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有用性得以提高,而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面临着计提比例和范围不确定、与税收政策矛盾等问题,因此,应注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培育完善价格体系,同时会计制度制定部门与税法制定部门应多加沟通、朴素协调,以提高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使信息使用据以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  相似文献   

17.
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上具有积极影响,可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会计信息更加客观,可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存在不少问题,资产减值计量确认标准复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存在随意性,资产减值确认方式多样易造成虚假会计信息,信息披露过于简单。针对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效绩考评体系,建立资产减值准备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委托代销或分期收款等销售方式十分普遍,但发出在外的存货存在着相当大的市价持续下跌等因素带来的减值风险。如何有效规避发出在外存货的不实问题,使损失不至于集中在撤货清算时体现,笔者认为,除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使损失尽可能减少外,预先计提损失准备不失为一明智之举,其理由如下:1.会计制度中已规定了对应收账款必须计提坏账准备,然而对许多企业来讲,委托代销商品或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挂账金额远远大于其应收账款的金额,潜在损失更值得关注。2.商品(产品)以代销或分期收款发出等方式销售是迫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且,发出存货的多少具有非控制性,只要资金周转尚可,在外存货量扩大并不是问题。但不争的事实是:在外存货量大,将来的潜在损失相对也大。3.由于代销或分期收款等方式销售本身具有依赖、请求销售商的性质,所以,企业要在日常对其在外存货进行准确的账实核对、确认是很困难的。当企业撤销销售网点清算货款时,损失又往往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预先估测提取损失准备金,以防范风险。4.准备金分期提取形成的费用由不同的经营期分别承担,比一次性由业务结束期承担更显合理,而且具有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发出存货损失准备金的提取不同于坏账准备的提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务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商业银行财务会计核算所依据的财政部1993年颁布的<制度>存在明显的不符合谨慎性原则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大力推广使用贷款"五级分类法",改变贷款呆帐准备金提取及呆帐贷款核销方法,对其他相关资产在年末计提相应减值准备,严格按定期存款的原存入期利率计提应付利息.  相似文献   

20.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会计期末对发生减值的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质是什么?它与固定资产折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上两者如何协调?两者计入损益渠道的不同对相关会计信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就上述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