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相关性,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智力支持,区域经济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广西地域环境独特,建构广西"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价值链能够判定广西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所在,提出基于有效链条分析高等教育差异化、焦点集中、战略联盟、经济需求创新等策略,促进广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发展通道经济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瑛 《改革与战略》2004,(10):45-47
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对我国的区域发展提倡"四沿"(沿海、沿边、沿江、沿线)空间发展战略,提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发展通道经济是依据点轴开发模式,以交通运输项目的投资改善区位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本质是开放经济、流通经济、服务经济和产业经济。影响发展通道经济的因素有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基础与区域互补性等多个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 科学地制订西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战略,相应构造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模式,既是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增强对外开放效益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外开放战略不等同于对外贸易战略,更不宜被简化为出口创汇战略,它与后者并不属于同一战略层次,而突  相似文献   

4.
从世纪之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先后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与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一起.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按照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各地区也从实际出发,在各自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地方两级区域发展战略相辅相成,全国上下追求区域协调发展蔚然成风,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的春天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诸种经济要素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历史概念,它随着一国或地区发展的时期、经济制度及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和实质,在于按地区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特别是合理配置社会劳动,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建立以区域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具特点的经济区网络,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国的整体优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自贸区建设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重要影响:一是可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促进我国更加积极地吸收并参与形成国际经贸新规则,促进国内相关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二是可强化我国对外经贸关系,逐步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三是可促进并带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条件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因此,应按照现行的反E字型发展战略,首先选择三大核心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进行试点推进自贸区建设。  相似文献   

7.
区域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门话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区域地位重要,其社会组织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通过制度、功能、管理等创新,才能促进和谐区域建设和区域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时期是山东省实施三大战略的关键时期。山东半岛实施三大战略的叠加效应有:政策叠加效应、历史经验与现实基础的叠加效应、资源优化合理利用的叠加效应、区域与城市吸引力提升的叠加效应、优势产业的联动叠加效应。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应抓住机遇,强化五大发展战略:加快半岛经济协作与融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促进高效生态发展;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9.
跨国经营战略的国际比较李怀勇当今,为了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为了适应科技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正经历着一场经营战略的重大转变。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各国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也具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加快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多资源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浙江已经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这为浙江广泛参与国内外分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应是:在宏观发展模式上应继续实行点轴线发展方式,以中心城市和城镇产业集聚带为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点轴线的网络化发展实施分层推进梯度开发的战略。在微观发展模式上注重区域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布  相似文献   

11.
刘玮 《特区经济》2009,(11):178-180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研究欠发达省区经济增长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回顾历史,本文从美国的区域经济增长的进程这一侧面研究中国欠发达地区比如贵州省的经济增长进程问题,在分析经济起飞和工业化进程中,力图找出作为后起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速度比美国要快,从而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要快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黄廷义 《特区经济》2006,211(8):260-26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然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西部大开发实施的效果不如人们的预期,国家经济政策导向在促进东西部经济发展缩小差距、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日益必要。本文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导向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谢鹏 《特区经济》2012,(3):207-208
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受限,分为了西南和西北两个地域。西北部地区由于其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严重阻碍了其发展。而西三角经济圈的庞大产业链,能够很快地向像西北部地区辐射,带动西北部地区的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以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来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这种新思维、新思路是适合西部大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的。  相似文献   

14.
孙海军  郑克清 《特区经济》2007,3(8):270-272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虽然不是区域经济学家,但是他的许多经济思想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在很多方面与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出现竞合。我国各个区域都应该深入领会邓小平经济理论并以其为指导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流动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自鹏  崔凤梅 《特区经济》2006,211(8):371-372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人力资源流动的直接动因,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促使人力资源从落后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但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则加速了移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正确认识人力资源流动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系,从而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夏文彬 《特区经济》2009,(5):274-275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扩大,这是国际经济竞争的结果,也是各国经济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所在。为适应这种形式,我国与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加快了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内蒙古1978~2009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以盟市为研究单元,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近30年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978~2009年间内蒙古经济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态势,而以变差系数和锡尔系数所测度的内蒙古盟市域经济经历了"平稳波动——快速扩大——稳步扩大"三个阶段,呈现波动性扩大趋势。蒙东、蒙中、蒙西三大区域间差距Tbr对总差距的贡献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而区域内各地区差距Twr对总差距的贡献率呈逐年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8.
曾小平  冯志英 《特区经济》2007,221(6):30-31
区域之间经济发展适度的差距能保证经济发展的效率,但目前我国这种地区之间不断扩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已经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成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此情况下本文在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协调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广西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效用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剑华 《特区经济》2009,240(1):205-206
本文根据偏离—份额模型,考察了广西五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广西经济增长贡献不明显,五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三种类型;广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0.
单纬东  许秋红 《特区经济》2007,221(6):264-265
本文以企业家理论为依据,深入分析了企业家精神型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作用,文章分别从企业家精神型政府的创新精神、寻求机会、承担风险、协调作用等方面来阐述企业家精神型政府对少数民族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作用和意义,文章为获取少数民族经济竞争优势地位提供了战略发展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