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持续奋斗,我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的艰巨任务,其落实可以有效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乡村振兴离不开经济发展,推动“三农”经济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新形态下的关键内容,“三农”经济的发展问题会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率。立足“三农”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以“三农”经济发展同乡村振兴工作之间的衔接点作为切入口,探究“三农”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影响,探索当前“三农”经济出现的重点问题,提出推动“三农”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解决好"三农"问题之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荣 《南方经济》2005,(4):48-51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本文探讨如下的内容:(1)指出“三农”是我党执政和我国政府行政的四大基础;(2)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体农民的根本利益:(3)我国的“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应抓四项创新工作:反哺、少取、多予、“造血”,形成“五化”长效机制,综合地破解“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德明 《发展》2009,(3):86-87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长期战略决策。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业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一直偏低,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问题,农民在农业中的增收问题成为“三农”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2004年至2010年,中央已经连续七年以一号文件形式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的最长关注周期。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焦点和集中反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三农”内部、“三农”外部和制度。  相似文献   

5.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结构性失业突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农民的税收负担沉重,社会保障制度普遍缺位等,这些“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基于我国独特的国情,“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应于我国二元经济政策的二元财政和税收政策也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本文主要从财政和税收的政策制度两方面对“三农”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6.
略论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与此同时,“三农”问题却日趋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其中,农民增收困难又成为“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且变得越来越突出,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文拟就农民收入的现状、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提出自己的管见。  相似文献   

7.
发展视角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三农”问题形成的历史及现实因素 ,遵循“三农”问题发展的路径 ,从发展视角审视“三农”问题 ,得出的结论是 :“三农”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 ,应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体制非根本因素 ,人口因素对“三农”问题的产生及影响至关重要 ,人口等问题短期内不可能解决 ,决定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制定中长期战略计划。  相似文献   

8.
曹依扬 《特区经济》2005,(12):133-134
从1978年到2000年,人均农业生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例由83%下降到30.4%,城乡收入比例由1.71:1上升到2.80: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是不争的事实。“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土地制度是“三农”问题制度安排的核心。本文基于对佃农理论对土地制度分析框架的研究,剖析我国现存土地制度的特点,提出土地制度安排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沈宁 《发展》2009,(4):94-95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晴雨表,是解决中国一切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关键。毛泽东的“三农”思想是前人解决“三农”问题中最成功和最具有借鉴价值的。从纵向上分析毛泽东“三农”思想的演变和从横向上勾画出其“三农”思想的总体图景,从中可发现解决当下“三农”问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都是我国乡村发展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并试图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视角来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能够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也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只有两者同时进行,影响中国乡村发展的两个重要问题才能够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目前,农村最集中的问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最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据统计,90年代中期,约有近1%低  相似文献   

12.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是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农”问题也成为了影响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阻碍.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做。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载体.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目标、新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一号文件锁定三农 为什么国家把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除了常规的“三农”问题是我国现实发展的重中之重外,笔者认为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过去的“三农”战略已到了要进行重大调整、集中力量打攻坚战的时候了。这个攻坚战就是喊了许多年,但一直未能根本触及与破题的重大问题: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14.
由来已久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不少惠农政策,免除农业税是其中之一。这一政策使中国农业即将步入免除税费时代。然而深入分析,免除农业税的政策在短期内对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同时会带来一些其他的负反应。免除农业税后我们必须深入进行相关的配套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二元体制,实现以城促农才能最终解决困扰中国现代化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是我国面临的必须解决而又极难解决的问题。从阶级、阶层的角度看,农民有问题;从社会、区域的角度看,农村有问题;从行业、产业的角度看,农业有问题。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农”问题都是必须迈过的坎。“三农”问题既是历史问题,更是现实问题;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是以农为本,新中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改革开放又是以农村为发端,农民是功臣。今天国家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三农”问题。然而现实却是:就在我们不断重视“三农”问题的同时,“三农”问题却越发严重。这促使我们发问:“三农…  相似文献   

16.
1982——1986年,连续五年中央制定了五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于农村改革做了总结,为农村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事隔18年之后,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呼声响起时,2004-2006年中央又连续出台了三个“一号文件”应对“三农”问题。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出台,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专门制定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这在我国建国以后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充分表明“三农”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应该放在国家发展大计的重要位置之上。近年来,中央连续三个“一号文件”犹如一把剪刀,裁出了“三农”的新景,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治贫”和“治愈”,而“治贫”仍然重在“治愈”。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三农”问题的实际和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进一步完善农民职业教育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上世纪中期,日本和韩国都存在着和我国类似的"三农"问题,但到80年代初,日韩就已经基本解决了农业问题,实现了城乡均衡发展。这两个国家的情况和我国近似,都属于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日韩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现阶段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大学生到最需要人才的农村基层就业、创业不仅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将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党和政府关于“三农”的问题各项政策,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完善中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淑萍 《北方经济》2006,(10):37-39
多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难解之题。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一靠生产力发展,二靠生产关系调整。而作为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