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一、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基础 股权分置改革问题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关于对价问题的研究.对于该问题需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股权分置是困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一大难题,文章分析了这几种方法在理论上的依据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如何避免这些理论上的缺陷并形成流通股东和法人股东都能认可的途径:包括选择合适的对价方案、选择多样化的实现方式、与对价方案相配合的辅助手段、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做好新老划断的准备等。 相似文献
3.
陈资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2):50-54
随着社会制度结构的变化,股权分置的制度运行效率每况愈下,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从产权角度看,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股东之间在产权结构与利益格局上的重新调整。公平的股权分置改革应建立在尊重并保护产权的基础上,通过市场途径实现利益均衡。但由于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制度安排存在重大缺陷,导致对价支付水平不公平与股市诚信基础受损害,也暴露了行政主导的股权分置改革难以摆脱"路径依赖"陷阱。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支付的公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原则涉及到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各方的利益,是改革方案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公平交易原则的角度,指出了实践中某些改革方案的不足之处,通过对非流通股股权收益与流通股股权收益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公平交易原则的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6.
7.
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股改的“对价”方案普遍考虑了非流通股份流通后对股价的影响以及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其中,非流通股比例、当前股价与净资产的差额、净资产收益率是影响“对价”确定的主要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可得的基本判断是,当前的股改工作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市场化博弈机制,这个机制保障了两类股东在各自利益前提下达成妥协的可能。但是,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因素没有被充分考虑,以及股改的对价比率存在模式化的倾向,仍是这一机制存有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自中国证监会于2005年4月29日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截至2006年2月,已经有21批共586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这些公司均采用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送股、认股权证或支付现金的“对价”方式。“对价”(consideration)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上的效力原则,其本意是“为换取另一个人做某事的允诺,某人付出的不一定是金钱的代价”,也许是“购买某种允诺的代价”。可见,股权分置中“对价”是非流通股股东为了非流通股的流通,向流通股股东所支付的代价。本文将从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在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通过对价弥补制度安排对参与方造成的损失并获取良好的整合效果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对价问题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问题,研究并掌握对价相关理论与实务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对价作为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的代价,可协调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两者的利益,它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是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关键。比较对价水平的高低,既要考虑对价的绝对水平,也要考虑对价的相对水平。相对对价水平更能反映对价的真实水平。上市公司频繁调整对价方案缘于分类表决机制确立后两类股东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11.
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焦点问题是对价的支付,而对价的会计如何处理一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对一项新的会计业务的处理,经济实质分析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价的经济实质决定了相关会计主体账务处理的基本原则,各相关的会计主体以及不同对价支付方案所遵循的账务处理原则应该相同,并保持逻辑的一致性。笔者认为必须首先给对价的意义做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也就是说,非流通股股东为什么要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目前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由于非流通股的流通增加了股票市场的供给,这势必导致股票价格的下降,支付的对价即是对流通股股东股票… 相似文献
12.
肖建琳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6,5(3):33-35
本文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基础和对价方法的讨论,提出用流通权定价理论来确定对价水平,并指出用流通权定价理论确定对价水平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自2005年4月份以来,我国的上市公司开始实行股权分置改革,至2007年底已基本完成。股改的实质问题是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间的利益分配,我们主要通过分析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支付的对价水平来研究其公平性的问题。我们使用了常用的对非流通股定价的原理,得出的结论是,流通股股东每10股就少得了1.501股对价支付,绝对不平等率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14.
15.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锚定效应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一个独特的经济问题。本文收集526家实施股改公司的相关资料,运用行为心理学著名的“锚定效应”理论,对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的制定和对价的影响因素两大问题进行分析、检验和解释。 相似文献
16.
17.
论证了股权分置格局下非流通股流通权的看涨期权性质,从而揭示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价问题的理论基础,在定性方面澄清了过去对“流通股含权”的模糊认识,为股权分置改革对价问题的估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国有上市公司现有的股权结构对其自身治理的负面影响,指出了国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在投票表决制度、信息不对称、对价以及股权激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股权分置改革的表决机制为何引发市场异常波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应用事件研究方法和"有无"对比分析法的共同原理,对股权分置的事理进行分析,从而解释股权分置引发的个股股价上涨和大盘下跌的股票市场波动现象,并提出股权分置改革存在施舍机制和伤及无辜机制这两点机制设计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水平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对价水平的众多变量中,按其影响力度依次有四个主要变量: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国有股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市净率;同时,研究还进一步发现,由于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是一项极具政策性色彩的行为,以上四个变量对对价水平的影响力度总体上偏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