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以“食”闻名,弹丸之地汇聚着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国的特色风味。虽然香港人口以广东人为主,但上海菜仍深得港人欢心,而雪园饭店的上海菜,可说比上海的上海菜还要“上海”。 15年前,首间“雪园”饭店在北角电器这开张。此角素有“小上海”之称,从50年代至70年代,都为上海移民聚居之处,故而“雪园”选址在此。时至今日,“雪园”已发展至有4间分店,其中以位於铜锣湾新宁道的“雪园饭店”最受欢迎,不少政界商界名人,都会专程驱车来用膳,李嘉诚、利国伟、杨铁梁等,都是“雪园”的常客。  相似文献   

2.
去年上海“楼脆脆”事件轰动内地,而今年1月29日晚上11时,位于香港九龙马头围的五层楼高的唐楼,在短短十几秒内整幢倒塌,为半世纪以来罕见。结构工程师估计,整幢唐楼倒塌时,最少造成5吨的沙砾共50吨的冲力。其导火线是工人在地下进行清拆僭建工程时,意外破坏唐楼的主力墙,导致整幢楼宇有如筋脉尽裂。  相似文献   

3.
银行楼按竞争烈 在楼市畅旺及住屋需求殷切的推动下,1997年银行楼按业务竞争十分剧烈,并以首三季尤其突出,竞争范围广及私人楼宇和居屋按揭,各银行纷纷减息。 不过,1997年中的东南亚货币风潮,令港元拆息高企,银行终支持不下。由8月开始,银行相继调高私人住宅之按揭息率。10月中的金融风暴令市况进一步改观,楼按息率追随最优惠  相似文献   

4.
随着原佳宁集团主席陈松青今年3月8日刑满获释,被此间传媒称为“70年代神话,80年代悬谜,90年代传奇”的陈松青和他的佳宁,今时又成了香港股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回首当年,佳宁的股票曾从0.4元飙升至18元,狂涨45倍,不少股民从中大有斩获。但佳宁最终被停牌、清盘,令更多的股民血本无归。佳宁泡沫的破灭,其成也陈松青,  相似文献   

5.
香港“女人街”引出的话题尽管在香港地图上找不到“女人街”,但几乎每一位到过香港的“阿拉上海人”都知道香港有条“女人街”。在一家沪港合资广告公司当文员的吴小姐,以往每年都有机会到深圳出差,回来後总是中英街长、中英街短地说个不停;自从前年去了一次香港,回来後又是女人街长、女人街短地说个不停。吴小姐天生丽质:白净皮肤瓜子脸,高挑身材再配上一副大眼睛,真是人见人爱,加上她从里到外全套的“港货”行头,真让小姐妹们羡慕煞! 双休日,与吴小姐住在一幢房子里的“芳邻”王小姐拿着一张“香港地图”来问吴小姐:  相似文献   

6.
朱鼎 《沪港经济》2002,(11):46-47
如今上海话在香港也成了“热门话”。随着中国入世,上海的商业和金融地位愈来愈重要,不少有“远见“的香港人也开始有意学点上海话,以备有朝一日能大显身手。近年来不少港人前往上海工作及做生意,学会上海话.对这些“北上“发展的确可以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7.
正61年前的一场大火令5万人无家可归,政府无奈建造了香港第一代公共屋邨——石硖尾徙置区,其中就包括落成于1954年的美荷楼,自此开启了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历史,无数港人从"蜗居"中奋起,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如今的美荷楼经"活化",已成为集住宿、展览、文化交流及历史保育于一体的新地标,变为香港最有人情味的"活化"项目之一。"蜗居"生活苦与甜1954年落成的美荷楼,见证了香港公屋史。对于大导演吴宇森来说,美荷楼  相似文献   

8.
几十年来,香港在物业开发实践中形成了批地、建筑、销售、按揭及金融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运作的机制,不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且有律师楼、测量行、房地产代理公司等中介机构为之服务,从而使投资者、开发者、销售者和最终消费者在房产交易中得心应手。一且不说香港开埠初期地少人稀,经济极为原始,谈不上投资房地产,就是二战结束後,也无人致力於物业开发。直到五六十年代,香港已从华南一隅的转口港扩大为整个内地的进出口渠道,而1949年前後来自上海、广州等地的纺织和其他轻工业企业家也开始发展制造业。这反过来,又带动了香港的金融业和进出口贸易,从而吸引了东南亚地区的“逃资”来港购买楼宇,经营房地产。於是香港在人口增加,就业机会增多,居民收入渐增的条件下,住宅和写字楼出现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9.
刘欣 《沪港经济》2009,(4):46-47
要说“总部经济”,不得不先说一下“楼宇经济”,因为二者间始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上海,卢湾区内的写字楼最为集中——区内的淮海路段共有商务楼宇23幢。从2002年到现在,这个数字一直没有增加,但税收却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涨,上缴的税收占到了卢湾区税收总额的50%。有权威机构统计,上海现有50多栋“亿元商务楼”,即每栋楼入驻公司的年上缴税收总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其中,缴税最多的是恒隆广场,2008年上缴税收达18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0.
为“九七”回归铺路厂商统一商品名称据外刊报道,由于香港与内地关系日益密切,不少生产消费品的跨国企业纷纷收回在港沿用多年的代理权,为扎根香港、进军内地做好准备。还有一些公司趁“九七”前大量新移民来港之际,把产品的中文名称从内地“移民”香港,以免新到香港...  相似文献   

11.
八大展区光彩夺目 香港国际珠宝展声誉显赫,汇聚优质参展商,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国家及业界组织分别在会上设置展馆,不少珠宝设计精品及新锐设计师纷纷在展上亮相.实力强大的香港国际珠宝展不单根基深厚,更有香港贸易发展局的专业知识作为后盾,得以发出耀目光芒. 3月4日至8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香港国际珠宝展,分设八个不同展区,按买家的采购目标展出相应产品.“品牌精粹廊”凸显国际知名品牌;“珠宝精粹廊”展示顶级珠宝首饰;“瑰丽珠宝馆”彰显香港本土的高超珠宝工艺;“古典精粹廊”为古董和经典首饰而设.其他特设主题展区还包括“珠宝设计精选”、“翡翠首饰廊”及“钟表廊”.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香港人讲究衣着,西装革履,言必称“名牌”。据香港人称,这种风气是由上海人带过去的。确实,当年10里洋场的上海被誉为“东方巴黎”,上海人“先敬罗衣後敬人”的民风,随着上海人的南迁也逐渐传到香港,渐渐形成了服装大市场。踏上香港的商业区,服装店鳞次栉比,对游客来说,可能是五光十色、眼花缭乱,但是,明眼人还是能够看出,香港的服装市场既繁荣又有序。对不同阶层、不同收入及不  相似文献   

13.
香港在40至50年代,,来了不少上海人。大多数人来的时候,只带了一只鸭蛋——零,也就是“什么也没有”,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有些人今非昔比,已经“发”了、“阔”了,变成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套用时髦的说法,叫做“成功人士”。 当时,上海也跑过来一些相当有铜钿的老板,小开,有的还是清朝大官的后辈,这些人带来了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来青岛旅游出差的外地人,还是在青岛居住多年的本市市民,近年来漫步于青岛街头总会惊喜地发现,青岛市区,尤其是市南区,一座座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商务大厦鳞次栉比。楼宇之于城市,意义绝不仅仅是景观上的抢眼,更重要的是,以楼宇为载体,当地经济可以藉此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可以藉此得以不断完善。可以说,一座座写字楼的崛起,便是一条条立起来的经济大道,我们称之为“楼宇经济”。2005年7月,以“打造半岛CBD,服务山东新经济”为宗旨的青岛国际商务周的举办则使“楼宇经济”进一步成为热门话题。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说法——“楼宇经济”是一种“隐藏”在商用楼宇中的高级经济形态,是指以商务写字楼为土地要素,通过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公司,形成招商引资,从而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由于入住商用楼的公司汇集了大量的人才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所以产生的财富效应非常突出。一家家中外公司在写字楼中安家落户,有的公司也许只有几个人,却运筹着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资金,协调指挥着几百人、几千人的工厂,于是,楼宇经济逐渐成为现代都市经济最  相似文献   

15.
“楼宇经济”生存环境及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乐基伟 《特区经济》2006,(2):102-105
“楼宇经济”当前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吸引着许多城市不断推出发展“楼宇经济”的规划。“楼宇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知识与经济相结合、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的结果,具有集聚性、辐射性、“体制外性”、流动性等特点。“楼宇经济”形成和发展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建筑,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文化沉淀的环境和金融、交通、信息、人才、社会等综合“区域生态”因素的支撑。本文以上海静安区的“楼宇”调研为主要依据,对“楼宇”及“楼宇经济”形成的条件、特点以及完善,进行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香港有今天的经济成效,众所周知,与上海的人才及上海资金的流入有密切关系。香港的上海实业公司,就是由上海人经营的一家上市公司,“上实”为人熟悉的业务,包括红双喜香烟、美加净牙膏、位於闹市湾仔的南洋酒店,以及在沪港两地的多家商厦、宾馆等。在1996年年初,“上实”开始计划上市。但是,“上实”最吸引证券界以及投资者的,倒不仅在于“上实”本身的业务经营,而在於它的背景——上海市政府始终强调的对上海实业发展的支持。市长徐匡迪曾作过以下承诺:“上海市所有有效益、有前景的项目,在适当条件下,都有可能注入上海实业。”“上实”在1996年5月30日上市,首日挂牌已报升25%,一度因太多买盘令联交所的电脑系统应  相似文献   

17.
6月4日下午2:30“沪港企业项目合作推介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旧翼4楼会议厅举行。这次推介会是由上海沪港经济发展协会、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主办,香港总商会、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工业总会、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  相似文献   

18.
闵洲民 《沪港经济》2014,(11):42+44-42
正一座城市的记忆,在人来人往中传承,繁华都市手艺人的传承尤为可贵。在香港东区的北角渣华道街口,有一座只有两层的理发店——上海侨冠理发公司,这间现存最大规模的上海传统理发店,继续坚守着最后的阵地。而随着老师傅和老客人的慢慢离去,传统的理发手艺将淹没在时间潮流中。岁月中精进的手下功夫走进北角的上海侨冠理发公司,如同置身于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这家从1983开门营业的理发店,在一度风靡上海文化的香港,曾被视为时髦男女的理发选择。  相似文献   

19.
投机与投资难辩,“倒地”与创业难分,一提到楼宇大厦就让人又爱又恨,也许是因为谁也不清楚,一栋楼的价值极限在哪儿。有没有一栋楼可以令人只有爱没有恨,有没有一栋楼可以标出价值的极限?  相似文献   

20.
2000年,这个新旧世纪的历史交汇点,它是令世人瞩目的新卅纪之门。国际质量问题专家朱兰博士预言:“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这就意味着,在下个世纪中,科技竞争和质量竞争将成为一个主旋律。诞生在中国改革开放春潮中的中日合资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犹如一匹奔腾在时代前沿的骏马,跨越着经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1993年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目标,创造了“上海速度”。1994年再创“当年投产、当年达纲、当年见效”的新业绩,体现了“上海水平”。1995年生产压缩机58万台。1996年产销突破100万台,实现产值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