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起点高、进展快,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把湄公河次区域构筑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先行示范区,云南等省直接参与合作机制下的活动,成绩斐然,成果凸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总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4亿,合作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构建新的国际经济合作圈──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前景展望林明开发东方“多瑙河”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全长4880公里,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发源于青海省,从云南西双版纳州出境;在境外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五国,...  相似文献   

3.
为在西部大开发中推进滇沪联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开发,滇沪联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开发战略研讨会于2000年7月18~19日在昆明召开。会议通过理论研讨和实地考察,在四个方面达成了共识:1、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开发正在形成五个热点。随着中、老、缅、泰四国关于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议的签署和正式通航以及昆曼公路、景洪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次区域合作正在形成以下热点:(1)跨国旅游。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是世界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该地区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已达3000多万人…  相似文献   

4.
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介绍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中国境外段称为湄公河,在本合作中又将其称为大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北向南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国海。大湄公河全长4880公里,流域总面积81万平方公里,总落差5167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750亿立方米。GMS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陆路桥梁,地理位置十分显要。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历史悠久,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也得到很快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区域合作热"的浪潮。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合作领域,其发展对促进我国西南地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在研究泛亚铁路的建设背景的同时分析了泛亚铁路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就大湄公河次区域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活跃的地区,受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的影响,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也逐渐向区域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次经济区域、小经济区域合作正在形成。从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是东南亚发展的主旋律,经济技术上的合作是东南亚发展的新趋势。在加强技术、经济、贸易合作,形成区域经济开发的新局面下,东南业经济将出现一个全面高涨的新时期。在这种形势下。促进中、老、泰、缅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对这一地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社会经济及自然资源状况来看,在中国澜沧江下游流域和中国境外湄公河上游流域之  相似文献   

7.
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六国专家最近在昆明举行“96澜沧江一循公河区域经济合作投资与贸易促进国际研讨会”,参加会议的还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的代表。循公河流域具有丰富的水能、生物、矿产、航运、...  相似文献   

8.
张建华  胡济洲 《改革》2005,(5):76-8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电力对外贸易所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区域经济合作密切相关。以中国周边的珠三角、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东北亚区域为分析对象,进一步具体揭示了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电力对外贸易的联系,说明了中国电力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及发展前景,提出了在区域经济背景下拓展中国电力对外贸易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姚东 《亚太经济》2012,(1):18-21
从湄公河惨案着手,论述了澜沧江-湄公河航运的法律依据,打击犯罪的法律规定,犯罪的原因,最后提出构建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区域刑事司法合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对于推动中国西部的开发和开放 ,对于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抓住机遇 ,加强次区域合作 ,云南省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合作开发前期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认真组织有关专家讨论研究后认为 ,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 ,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开拓进取 ,突出重点 ,努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促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服务。一、加强联系协调 ,积极推动次区域合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围绕我省次区域合作重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的专家和有关人员2001年3月31日至4月4日在云南昆明举行了第六届湄公河旅游论坛 ,共商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开发大计。泰国副总理邦朋·阿滴列讪作了题为“评价湄公河珍宝应对变化走向成功”的演讲 ,介绍了湄公河区域的历史、文化、宗教和自然资源 ,呼吁流域国家加强合作 ,共同投资开发旅游业 ,并估计今年到该区域的游客将达1400万人次。与会各方还达成了多项协议 :1、2002年和2003年的湄公河论坛将分别在缅甸、越南举行 ;2、亚洲银行将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区进行投资 ;3…  相似文献   

12.
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浪潮的涌动,次区域圈中的中国西南、老挝、缅甸、泰国毗邻区域经济、技术的合作与开发呈现出新的态势,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的力度不断加强。在近期,合作的主要领域有以下8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促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扩大大西南经济活动空间张泰民当今时代,经济市场化、国际化、区域化已是大趋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走市场化、国际化、区域化的道路。偌大的中国,事实上是由许多个自然地理和经济特征不...  相似文献   

14.
正今天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成立5周年的纪念日。2016年3月23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成功举行,中国和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领导人本着"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的精神,共同宣布启动这一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一致决定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澜沧江,地理上一个意境幽远的名字。澜沧江,贯穿东南哑的一条重要的河流,发源于青海,流经西藏、云南,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五国,在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国海。在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境外段称为湄公河,全长4880公里,总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近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推进,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的经济合作与开发,越来越引起中国政府、西南省区以及东盟、东南亚,甚至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瞩目与关注。  相似文献   

16.
’97首届西交会将在西双版纳召开 ’97首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西双版纳边境贸易交易会(简称西交会)将于1997年4月8日—12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召开,会议由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主办。日前,西双版纳州州长刀爱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举办西交会是我州参与和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必将产生重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随着泰国经济的逐步好转 ,泰国政府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问题上 ,态度日趋积极。泰国工商企业界希望政府采取实际步骤 ,加快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步伐 ,使泰国与邻国的经济往来进一步开展起来 ,并能从中受益。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长素帕猜说 ,泰国在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处于重要地位 ,泰国呼吁加快湄公河次区域贸易和投资设施建设。泰国政府认为 ,湄公河次区域的发展计划将重点发展该区域的基础设施 ,从而使湄公河流域的国家共享丰富的资源 ,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并在贸易、投资、运输、能源、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旅游、电讯等…  相似文献   

18.
李旋 《特区经济》2009,(9):69-70
20世纪90年代初,东南亚地区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次区域合作也得以迅速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是亚洲开发银行牵头,由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个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共同参与的一个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旨在通过加强次区域国家的联系,提高次区域的竞争力,实现次区域的一体化,推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我国在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时应采取的对策,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毗邻东南亚、南亚地区多个国家,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成员。在强调对话合作,共同发展的今天,云南人民应该对次区域经济合作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1996年8月9日—10日在云南省召开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贸易与投资促进国际研讨会上,外经贸部部长助理龙永图提出了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贸开发中心的建议。此建议得到了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在9月召开的云南省委六届三次会议上,和志强省长在报告中将成立该中心作为云南省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并责成云南省外经贸厅负责落实。和志强省长于9月  相似文献   

20.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七次部长级会议于4月10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开幕.会议着重讨论了次区域合作项目的资金筹措和有关国家政府与私营部门、援助机构间的经济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