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 2000年10月16日,中国首例”过劳死”案在上海静安区法院开庭,原告要求被告静安区第六粮油公司赔偿30万元。 案情大致是这样的: 1998年的夏季,上海连续半个多月气温徘徊在37℃至39℃之间。 8月15日早上6∶30,静安区第六粮油公司职工来上班,发现值夜班的同事唐英才已死在店内。死时他身穿长袖工作服,脚穿“解放跑鞋”。当日的气温是39℃。 公安局侦查结论:店内物品摆放整齐,无搏斗翻动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一种新的疾病也在慢慢的向人类靠近,这就是"过劳死"。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日本出现,如今在我国也有慢慢增多的趋势。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同也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5.
在过去的一年.很多医生因过度劳累或带病上岗,最终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没能听见2015年的新年钟声。2014年12月13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是平常的一天,而南昌县幽兰中心卫生院妇产科主任邓水花却在这一天因病倒在医院洗脸池旁,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她倒下时,还穿着佩有卫生院工作胸牌的白大褂。此时距离新年还有半个多月,而在过去的一年里,很多医生像她一样,因过度劳累或带病上岗最终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能听见2015年的新年钟声。 相似文献
6.
8.
什么是“过劳死”
“过劳死”一词最早源于日本。出现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它并不是临床医学病名。而属于社会医学范畴。日本学者对“过劳死”的定义是: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进而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而使患者陷入死亡状态的一种社会医学现象。根据这个定义。“过劳死”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者承担过重的劳动负担;二是这种负担引起了循环器官急性障碍;三是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导致了劳动者死亡结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北京时间3月11日13:43,日本本州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震级最终被确定为9.0级,地震及其引发海啸,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至今仍让全世界担忧、关注的却是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 相似文献
10.
11.
企业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对劳动者施加压力或者施以厚利诱惑的办法肆意延长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劳动者因过度劳累而出现更为严重的死亡现象,这种现象即被称为"过劳死"。因此,企业需要反思其管理模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员工工作负担,采取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13.
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企业家最常用的策略是进行品牌延伸。成功的品牌延伸能够搭上原有品牌的便车,节约品牌推广的成本。然而,品牌延伸并非都是无本万利的好事,而是在“馅饼”与“陷阱”这把双刃剑上的舞蹈。正如营销专家艾·里斯所忠告的:“品牌延伸是橡皮筋,你愈伸展一个名称,它也就会变得越脆弱”。过度的品牌延伸,很容易像金属的疲劳现象一样,将品牌这根橡皮筋拉断,进而产生品牌管理中的“过劳死”。分析企业经营的历史,由于品牌延伸混乱而招致经营失败的例子远比成功的多。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两家互联网巨头均曝出员工猝死的新闻,包括一家电商和一家外卖平台。过劳死这一话题再度引发广泛的舆论关注。无庸讳言,对于职场人来说,加班二字很难避免,而很多人其实并不反感加班。毕竟,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和职业特点,作为一名合格的职场人,工作质量和进程是必须要确保的。但与此同时,加班一定是有底限的,这世上没什么值得拿命去加的班。 相似文献
15.
苏丹红(一号)型色素是一种有毒的化学制剂,但近来,英国首先发现包括亨氏、麦当劳等在内的世界知名在英企业生产的某些食品中含有苏丹红(一号),随即采取了该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食品召回行动."苏丹红"事件的曝光,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各地纷纷开展了禁堵排查行动,并已发现部分问题食品."苏丹红"事件再次暴露出长期以来食品生产中严重存在的随意添加违禁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因此,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已是刻不容缓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金融危机向虚拟经济提出了新挑战,对各国敲响了警钟,引起学术界的深切关注.如何有效地发展虚拟经济,并防范金融危机的产生,已成为经济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刊于6月7日举办专题研讨会,用企业文化的视角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反思。发言者有: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过劳是否应该继续成为常态,值得我们考虑.基于过劳问题的日益严峻及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中心对过劳研究的推动,我国学者在过劳的内涵、成因、形成机制、后果等方面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绩,然而相比发达国家却仍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后续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分析、走过劳的中国特色研究型道路、进一步推进与规范实证研究、持续完善过劳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