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玉 《农业经济》2015,(2):55-57
新型农村社区的品质是趋于现代性、保持开放性、容纳多元性、连同外源性、包容差异性。农村新型社区化内含着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工农、城乡、邻里关系,内部治理过程中涉及多元关系的整合,可能遇到体现在资本的转变、惯习的转变、适应性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和文化的转变等方面的张力,会带来一定程度社会资本的衰减。农村新型社区化过程中要注重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构建农村新型社区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政府服务职能,完善农村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促进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2.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我们在对河南A市新型城镇化入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基层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感受、支持度及未来的建设意愿,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方面的政策需求。  相似文献   

3.
王卓  黄钰 《农村经济》2013,(1):75-79
5.12汶川特大地震所带来的贫困是深远而复杂的。社会组织大规模参与灾后社区扶贫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并已经初步构建起灾后社区扶贫模式。该模式在确定权利边界、回应社区扶贫需求、推进社区自治和自身队伍建设上还存在明显不足,文章从制度环境、扶贫方法、社区合作和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成都市“联建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一体化、地震灾后重建的需要和宅基地流转受限的现实,促使成都市"联建房"应运而生.从表面看"联建房"政策是为解决农民灾后住房重建的资金来源问题,但从更深层意义看,"联建房"政策是政府以制度供给方式支持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举措,实现了灾后重建与宅基地流转的结合,与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相符.在"联建房"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应通过制度创新提升"联建"政策的法律效力层次,明确"联建"合同的法律性质,保证制度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5.
作为村落共同体存续和发展的灵魂,农村社区内生性组织具有地方性、自发性、自主性、非正式性、公共性和总体性等多重属性,是农村社会建设的组织保障。在市场化和乡村制度变迁的巨大冲击下,农村社区内生性组织遭遇了"内卷化"过程,表现为:生存空间被挤压、总体性功能衰竭、自主性消解和社区公共性衰落等。修复和重建农村社区内生性组织,重塑内生性组织公共性,是新时期推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这种修复与重建,既需要国家的制度保护与社会工作者的积极介入,更应尊重和维护村落共同体的社区自觉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6.
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中,四川有139个受灾县(市、区)。四川开业的1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均在受灾地区,其中6家位于极重灾区、3个在重灾区。汶川地震之后,当地村镇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努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与灾后重建,践行“激活县域金融、服务三农”的改革目的。截至2008年末,四川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9288万元;  相似文献   

7.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解决农村"空心化"现象,能够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而且这也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的经验.农村新型社区要形成合理的治理体制机制,必须将农民合作社吸收进来,因为目前农民合作社已经具备了比较强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教育功能.为了促进农民合作社嵌入新型农...  相似文献   

8.
农村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要从整体视角出发,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进行,借鉴城市旅游社区建设的经验做法,同时凸显农村旅游的本土文化特色,通过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反过来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有效的减灾政策应该提升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本文通过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三省五个农村社区的调查,分析了西部农村社区减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发现:交通中断、通信不畅是西部农村村民在救灾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村民最愿意在房屋上进行防灾减灾投入,村民灾害意识比较薄弱,灾后志愿救助活动参与率较低,不同地区的基层政权与基层自治组织在减灾方面发挥的作用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分析发现:村民灾后志愿救助活动的参与和村民的灾害意识显著相关,村干部在灾时灾后能否发挥作用对社区减灾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减灾教育,提高村民灾害意识,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建设,促使村干部在灾时灾后充分发挥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社区减灾。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社区是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农村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一个探索、实验的阶段,人们对其认识尚不统一.因此,我们应在科学界定新型农村社区涵义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促进发展、改善服务、增进利益、整合资源的功能定位,通过科学规划建设方案、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和制度创新等路径,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促进粮食事业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全省粮食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障供给,稳定市场,确保安全"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增强粮食收购、储存和加工能力,促进粮食生产与流通协调发展;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粮食物流和市场体系发展步伐,构建新型城乡购销网络体系;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企业,推进粮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三类农村地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成立与发展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最新制度安排,运行三年多来,为农村地区资金供给建立了新的渠道,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状况.但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特有风险,这些风险有其行定制度约束、环境背景下的独特性.深入了解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在新形势下加强风险控制,有效进行风险防范是关系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产品生产供给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缺陷是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经济学基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是民间组织参与其中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的需要社会自身力量来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本文通过成都市灾区重建实地调查,从民间组织在灾后农村社区恢复重建中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入手,探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相互关系,分折民间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困境及原因,提出建立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有效地推动灾后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4.
5.12地震后,国家和政府迅速做出部署划拨财政资金进行灾后重建和产业的恢复。本文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简要介绍了地震灾区建设过程中财政支持下的资金使用现状,以资金使用存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地震灾区新农村建设财政支持下的资金运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大力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业务的战略背景,本文借鉴金融脆弱性相关理论,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约束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基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视角剖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及其生成机理。其政策含义在于加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治理和应对机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制度体系,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进一步发挥金融职能作用,全方位做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与服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在日前召开的银行业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新闻通气会上,银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以来,银监会如何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灾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全力以赴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具体情况。相关数据表明,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春节将临之际,4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袭击我国南方。危难时刻,受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机构迅速反应,按照银监会提出的早谋划,早安排,早启动,工作要求,立即投入到灾后重建和春耕备耕支农工作中。本期重点对湖南、贵州、广西和浙江等地区支持灾后重建进行了报道,一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抗(?)抗灾与灾后重建的风采。  相似文献   

19.
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大病统筹,目的在于解决近些年农村地区普遍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构建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关系着农民的基本生存权,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为此十七大报告也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本文分析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必要性及其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该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土地权属最棘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之后,江河易形,人事变迁,城市、田地、林地和农村宅基地等都需要重新清理、界定和分配.为尽快恢复灾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应重视因土地毁损引致的土地权属调整问题,这也是灾后重建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