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与工业分工的经济转变过程,内生了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条件,构建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经济增长模型。模型显示:交易效率足够高时,经济增长与劳动力流动都是分工的结果;劳动力流动限制并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效果,只产生收入差距效应。实证结果支持这一判断,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全面了解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和结果,明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稳定增长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3.
资本投入、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技术、劳动力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由于我国农村市场发育迟缓,导致获得外生农业技术的成本很高。这样,内生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适时转移就成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也会影响到非农部门的经济增长。因此,建立一个基于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农业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评价农业政策的绩效和效率。  相似文献   

4.
以Cobb-Douglas函数推导出一种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增加值形成及非农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并据此计算出了从1991-2002年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以及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分析表明,农村内部劳动力的转移不但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而且也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出的资本所得由城镇人口所有的假设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构建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模型,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倍数会逐渐缩小;经济中资本所得份额越大,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倍数就越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将减少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随着劳动力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无论是理论模型及其推论还是实证检验结果都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并非扩大而是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研究了中国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变动趋势。实证结果发现,1991-2008年劳动力产业转移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达到20%以上,第三产业是未来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的主要渠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检验了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历史关系,发现我国的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虽然我国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过去与经济增长保持正相关关系,但是劳动力投入也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力投入产出存在规模递减的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检验了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历史关系,发现我国的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虽然我国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过去与经济增长保持正相关关系,但是劳动力投入也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力投入产出存在规模递减的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9.
具有内生劳动力迁移的经济增长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动力迁移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它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模型分析了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解释了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研究了最优劳动力迁移数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要素贡献率达到了年均57.58%。对全要素分解显示:基础设施改善、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主要因素,教育、对外开放和科技投入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但贡献度不高,说明转型的基础仍不牢固。为此,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巩固经济转型成果,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上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系列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但目前东中西部经济差距仍然较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条件趋同”假说前提下,借鉴Solow-Swan经济增长模型和WRM经济趋同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经济增长p趋同模型.分析发现2000-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趋同,物质资本储蓄率、人力资本储蓄率和R&D资本储蓄率的提升对我国经济增长条件β趋同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能有效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8年-2008年的年度经济数据,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我国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收入差距较小时,其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在收入差距较大时,其对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收入差距较大的阶段,为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探讨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78—201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研究了我国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两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适合使用非线性的LSTR2模型来刻画,并且我国城市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考虑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因素后,城市化还是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因素也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产业结构升级因素却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大国优势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李节 《现代经济》2007,6(6):182-184
一个国家的规模大小对该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大国经济的显著特点是人口多、面积大。大国经济具有小国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概括为八大优势:资源优势、分工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技术发展优势、规模优势、生产力推进优势、资源整合优势等。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可以充分发挥大国优势,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5.
贵州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计量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目前的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借鉴C-D生产函数,选取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劳动力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经济增长的模型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贵州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农村人口比重、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全社会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本文旨在研究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通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泰尔指数衡量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建立VAR模型探究两者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两者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城乡收入差距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表现为前期抑制作用,后期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在中长期内还会进一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处于初级化阶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今后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之一。国内学者利用Acemoglu and Zilibotti(2001)的模型分析了熟练劳动力紧缺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阻碍作用。文章基于这一模型的分析指出熟练劳动力瓶颈的形成将会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长期发展。同时分析了熟练劳动力紧缺的主要原因年口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渤海湾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影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进而作用于整个经济系统。借助2001年—2010年数据,运用C-D模型定量分析了渤海湾区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渤海湾地区总需求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即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助于促进渤海湾区域总需求的增长。因此,地方政府与企业都应牢牢抓住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变革带来的契机,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作为反映劳动力质和量的指标,是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其变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文章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局和分地区的角度实证研究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力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测定我国经济增长和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建立了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边限检验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不同影响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从长期看,劳动力投入、城市化率、非国有化率、资本存量和第一产业比重的影响作用显著,在短期内,劳动力投入、第三产业比重、城市化率和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