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由于技术进步活动具有外部性,它不仅能带动该创新产业的增长,同时也会促进其它产业的增长,因此关于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以江苏省为例,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出了各产业的工艺创新溢出效应和产品创新溢出效应,给出了技术进步综合溢出效应较大的产业,为政府制定宏观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加工贸易将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工贸易具有显著的技术进步效应。加工贸易带动了机械设备等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直接带来了新产品、新技术并建立起新的产业。加工贸易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强化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强了企业的模仿能力,加深了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加了人力资本的流动。 相似文献
5.
6.
7.
8.
本文通过论述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衡量及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得出结论,技术进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文章结合我国的实际,研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整个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技术政策又叫行业技术开发政策,是政府所制定的用以引导和干预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是服务于产业结构优化,扶持和推动高新技术的优先发展,并指导和支持国民经济的技术更新、改造和创新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0.
梳理了国内关于能耗回弹效应的相关研究,提出了考虑技术进步与结构变动的产业能耗回弹效应测度方法。基于我国1978~2010年的数据,在对各项参数进行合理估算的基础上,测算了考虑技术进步与结构变动条件下产业的能耗回弹效应。结果表明,就多数年份而言,我国的产业能耗回弹效应在100%~200%范围变动,且没有出现明显减缓的趋势。这样的结论为正确认识节能减排形势和制定考虑能耗回弹效应的能源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一直是不明确的,本文旨在解释清楚金融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内部机制,并对其进行验证。包括金融创新对微观技术的支持,以及进一步扩展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过应用工具变量法对全球的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为基础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金融创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存在内生性的情况下:与金融发展不同,金融创新单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是不确定的,甚至可能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而金融创新通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并且这种作用更多地通过企业的技术进步来体现。 相似文献
12.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经济研究》2007,42(6):142-153
本文试图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解析古典经济学关于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增长的传统,并揭示克服资源瓶颈的可能途径。文章首先扩展新古典索洛模型,证明在特定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固定禀赋最终将使经济增长停滞。然后分别探讨了解决资源瓶颈的两种机制。其一是产业转移,即开放条件下,厂商为摆脱本地资源瓶颈,通过向外地转移资本和劳动以利用该地的自然资源,从而带动了该后起地区的经济增长。其二是技术进步,即在封闭条件下,厂商将把一部分产出投入于研发活动,不断开发出自然资源增进型技术,从而推动本地区的又一波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13.
目前频繁出现的用工荒及工资上涨等问题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将工资上涨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总结为技术进步引致效应及人力资本投入引致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的衡量指标,并借助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工资上涨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上涨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逐渐增强,其中工资上涨借助技术进步引致效应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但通过人力资本引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尚不显著。基于不同地区的回归结果比较得出,工资上涨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效果差异显著,其在劳动力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拓宽了河北省发展空间,有效促进了河北省孵化器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实证检验河北省域内2013-2019年的孵化器绩效,以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为投入指标,构建经济效益、孵化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维模型。研究发现:人力资源对孵化器经济效益、孵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物力资源对孵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正向影响,但对经济效益具有负向影响;财力资源对孵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未产生正向影响。最后,对各变量间的差异化影响进行解释,提出提升孵化器绩效的对策建议,助力河北省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相互联系并有显著区别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或非因果关系有多种可能情形。本文对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数据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所考察时期内,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生产者价格指数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后者经过1—3个月左右的时滞对前者的变动作出反应。这个结果很可能意味着,在所考察时期内,在影响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衡量的国内通货膨胀中,需求方面的因素相对大于供给方面的作用,尽管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都共同地影响了国内通货膨胀的走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1985-2003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对1985—2003年来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选择做了评估,用DEA法计算期间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TFP)及其分解项技术变化与技术效率,对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理论梳理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和论证了:(1)中国工业部门在1991—1995和1999—2003年间两度有重化工业化趋势,在1993—1998年间发生了加速资本深化,1999年后,资本深化逐年趋缓。不同产权类型的资本产出比、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存在很大差异;(2)工业行业在1990—1993年和1999—2003年有明显的技术进步,两个期间的技术进步主要分别归因于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3)国企比例或垄断程度高的行业在技术变化方面表现突出,但技术效率的退化程度令人堪忧,而竞争性强的行业技术效率改善明显,但技术变化方面表现不佳;(4)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选择(资本深化)对技术变化具有Granger促进作用(反之不成立),但技术变化不是期间技术进步的主要方面,以至于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间并不存在统计上的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现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了数字经济对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探讨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首先,数字经济整体上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且在进行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较为稳健。其次,从全要素构成来看,数字经济促进技术效率提升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无论对于技术效率低的地区还是技术效率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均能促进其技术效率提升。最后,数字经济整体上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则不显著,只有技术进步本身较高的地区才能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带来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机场业的动态效率:1998—2008——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1998-2008年的相关数据,分解和求解了我国样本机场的Malmquist指数,指出我国机场产业的总体运营效率虽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大规模的机场投资和高速增长的吞吐量对机场运营效率的贡献不大,机场的公益性特点明显;进一步将样本机场按照省会和非省会城市、机场地理位置以及机场等级划分了不同组别,并对各组别样本机场的Malmquist指数进行分析;认为机场效率的改善,要制定有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并从机场企业微观层面出发,实施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Over the past decad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authors have been examining the nexus of producer versus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often dealing with the question of how to assign responsibility for internationally trad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cently, a similar problem has appeared in drafting the standards for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While the method traditionally assumes a full life-cycle perspective with full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a large number of producers (businesses and industry sectors) have started to calculate their own footprints (see www.isa.org.usyd.edu.au). Adding any producer's footprint to other producers' footprints, or to population footprints, which all already cover the full upstream supply chain of their operating inputs, leads to double-counting: The sum of footprints of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is larger than the total national footprint. The committee in charge of the Footprint standardisation process was hence faced with the decades-old non-additivity problem, posing the following dilemma for the accounting of footprints, or any other production factor: if one disallows double-counting, but wishes to be able to account for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then one cannot impose the requirement of full life-cycle coverage; the supply chains of actors have to be curtailed somehow in order to avoid double-counting. This work demonstrates and discusses a non-arbitrary method of consistently delineating these supply chains, into 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portions of responsibility to be shared by all actors in an economy. 相似文献
20.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98,自引:6,他引:198
本文运用DEA的方法测度了 1 978— 2 0 0 1年中国 3 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 ,并且对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同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研究价值在于对中国经济研究者提供先进的分析工具和研究平台 ,并为有关部门提供接近现实的经得起检验的数据加工库以及政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总体来说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 ,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提高 ;由于技术进步减慢 ,1 997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出现了递减 ;根据技术进步并不能做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判断 ;1 992年以前中国经济出现了效率的趋同 ,1 992年以后追赶效应消失 ,技术进步成为各个地区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