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严红 《城市问题》2013,(1):20-25
我国欠发达地区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带来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承载能力不足和城乡二元结构加剧等问题,必须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转型,走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并重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在单个城市地区坚持城乡统筹、在相邻城市地区发展城市群、在县域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加强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城乡联系及统筹城乡的战略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关于城乡联系的传统经济理论大致可归纳为城市为主导、乡村为主导、城乡一体和城乡互动三方面,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城市化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则为城乡联系理论增加了新的内涵.以城乡联系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对建国以来城乡关系及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考察,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应重点关注主现愿望与客观规律的矛盾、政府的角色和职责定位、城市化的地位及其道路选择等重要战略性问题并分析给出了方向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城乡结构:应该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 笔者在《中国向何处去》一书中讨论了东亚、拉美、印度和中国四种发展模式中各自走的城市化道路的不同。东亚体面的城市化道路。东亚二战后土地制度改革较为彻底,耕地平均化,  相似文献   

4.
人类已进入城市化的新阶段,全球70亿人口中超过半数生活在城市里.英国作为世界上率先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拥有250余年的城市化实践.英国城市走过了集群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道路,英国城市化经历了自发蔓延、先放任后治理、法制管理、规划先行、城乡一体的进程,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提供了研究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其内在规律的启示.通过文献搜集、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总结英国城市化各阶段特征,详列英国应对“城市病”的具体举措,尤其是英国目前通过城市化缩小城乡差别,普及公共服务的经验,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路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城镇化的三种路径1.大中城市征地型。大中城市征地型即以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道路,是一种典型依靠征地不断发展壮大的城市化路径。这不仅是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形式,而且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方式。通过征地,城市获得了满足发展的建设用地,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市化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战略,是以"集约、和谐、公平、可持续"为特征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其本质是农民的市民化,重点是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传统城市化是一种"化地不化人"的粗放型城市化,其弊端,一是粗放型发展模式较突出;二是城市管理水平严重滞后;三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改变。这些弊端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我国城市化发展必须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要在充分尊重历史和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从国家的层面和历史的视角来制定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顶层设计,从城市布局、城市形态、城乡统筹和城市治理等4个方面来谋划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并辅以空间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和财税政策等方面的改革,最终实现"区域协调、位序合理、城乡统筹、城市良治"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不是城乡一体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不是城乡一体化钟荣魁当前,在城乡发展方面,我国是走城市化道路,还是走城乡一体化道路?这是近几年来我国有关学术界颇有争论的课题。由于这个可操作性的课题,已引起决策层的关心,从而给澄清这个问题的是与非,增添了一些难度。然而,历史的经...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村人口仍然占着高比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过密的矛盾在许多城乡地区都很突出。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城市化作为农村人口不断向人口原已相当密集的城市迁徙集结的过程,往往会使人们将其视为加剧城市人口过密矛盾的原因,城市化作为农村土地不断被城市挤占的过程,往往又会使人们将其视为加剧农村人多地少矛盾的原因。事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城市化问题的出现,城乡差距的不断增大,让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我国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介绍了统筹城乡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的优势以及做法。  相似文献   

10.
京郊乡镇城市化快速发展实例——回龙观镇调研衣农展望21世纪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它是城市和农村在追求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做出的正确选择,而小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笔者就京郊昌平县回龙观镇的调研...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剖析了我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辨证关系,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地域进行了类型划分,研究了不同地域类型城市化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方式,并针对城市化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障碍因素,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期在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指下,为指导各级政府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杭州市以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为契机,不断健全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了以“制度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化”同步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纵观杭州市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先进的理念破除旧有观念的束缚,坚实的经济基础使制度设计成为现实,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多元助推基本保障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是开拓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先决条件.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市,自2003年以来,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突破口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了系列改革,具体内容:一是实施户籍及配套制度改革,推进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二是实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要素自由流动;三是实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资金要素...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农村的内外合力都必然要求加快推动城市化,然而在城市化道路的路径选择上,众说不一,笔者横向从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观点、经验,纵向从中国建国以来城市化历程,提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建立城市化的实现路径.宏观上,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中观上,以区域中心城市为增长极,形成增长极和等级次序相对合理的大中小城市系列,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微观上,注重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阶段的机遇性,适时进行规划布局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适合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原则框架,是制定我国城市化具体道路、城市化合适水平、城市化恰当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原则基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能否持续、顺利发展的关键。本文就宏观调控指导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四个方面七条原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是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就业的必由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必须直辖市发展.在我国过去5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严惩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协调城乡发展关系,包括产业协调、空间协调、就业协调与收入协调,最终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培 《城市问题》2007,(6):86-9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泰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城市化的进程却相对滞后.由于历史、政策以及政治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泰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畸形化、贫民窟等严重的城市问题.泰国城市化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对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而言,政府更应该重视优化城市层级,赋予城市一定的自治权,尊重农民的地方性知识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城市道路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在道路施工工艺和技术水平上也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城市化道路建设工程规模较大、面积较广,且施工工期也比较长,因为对道路施工质量的要求较高,相对的市政工程道路中施工条件也比较繁琐复杂,且项目管理本身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使项目管理本身比较复杂多变,而项目管理也具有一定的不连续性和风险性,所以对市政工程道路建设施工质量控制的意义较大,文章重点分析了道路施工中质量控制与管理现状,并且对动态过程管理模式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全球国家、城市与区域产生的影响,指出资金、商品、信息、人口的全球流动把全球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变化,并演变为全球城市体系,城市已经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力量;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应该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城市化道路和低消耗、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大力发展服务型城市和信息化城市。  相似文献   

20.
试析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分析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出的经济背景和制度背景,并就其实现途径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树立城乡一体的新观念;其次,要消除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旧的制度障碍;最后,要走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