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翠儿     
10年前,翠儿还是40多岁的时侯,就是村里有名的“通天鸟儿”,三乡五里出了啥新鲜事儿,她都早早地知道,知道了就憋不住,即使正吃着饭也要端着碗去告诉左邻右舍,不把事儿告诉出去,她吃饭睡觉都不踏实。  相似文献   

2.
他出身贫苦.从小就饱尝受穷的滋味;没有多少文化.却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近20年.成为村里的富裕户;他家里有年迈的老母亲和七个穷弟兄,但他却把钱都奉献给村里的老百姓.修山治河,铺路建校.发展经济.彻底改变了全村的落后面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广太农村基层干部树立了榜样。他就是辽宁省海城市析木镇蒲草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清刚。  相似文献   

3.
“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老百姓就拥戴谁。拼死拼活地要把老百姓拽出穷坑。”这一坚定信念,激励着他48年不歇脚,奋斗在深山旮旯村里,带着乡亲们走向一片艳阳天。  相似文献   

4.
1999年初春,我服从组织安排,到镇所属琉璃厂村任村会计。刚一到任,村里就炸开了锅。“听说村里来了个大学生会计”,“这下咱村有希望了”,“唉,农村的事难办着哩”。听着街头群众议论纷纷,我顿时感到肩上这副担子的分量,同时也暗下决心:绝不能辜负镇党委、政府的重托和全村老百姓的期望,把好关,理好财,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分文。按照规定,村里的账务一季度一公布。针对该村业务量大,收支数额较大的现实,我向镇经管站请示以后,实行一月一公布,把每一笔业务用大众化的语言公布出来,接受群众监督。三年来,这个村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5.
《农村工作通讯》2023,(13):28-29
<正>走进金华市武义县坛头村,映入眼帘的是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村里一幢幢明清老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随处可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优美的自然环境,湿地、松树林等交织串联成天然生态公园。然而把时间拉回到十年前,彼时的坛头村由于地势低,加之环境污染,村里近千亩湿地被污水冲击成“烂河滩”,村庄缺乏发展,随处可见残垣断瓦,村内拥有800年历史的三十多幢古建筑群由于年久失修得不到保护,  相似文献   

6.
倒土     
最近几天,新房子宅基地的事急坏了大樟树村的赵吉武。 赵吉武建新房子的事唱了好几年了,好不容易把钱攒够,可村里批给他的那个地基,不仅是一个低洼地,而且很低,一下小雨就成洼,一遇大雨就成塘。他找过村里,可村干部说上面来了文件,农田与耕地不准做宅基地,只有这洼地。  相似文献   

7.
朱昌敏 《农家之友》2009,(24):17-17
走进宜州市石别镇屯蒙村,只见整个村庄都被大片大片绿浪翻滚的蔗海包围着,这个昔日并不富裕的村屯,如今98%的家庭有楼房,几乎家家有彩电、冰箱、摩托车、移动电话,村里微型客车就有60多辆,村里还建设了长100多米的农贸市场。  相似文献   

8.
走进余姚市楝树下村,只见农户家庭院里一棵棵香柚树郁郁葱葱,又黄又大的蜜柚随风飘过阵阵清香,红得发亮的枣子缀满枝头,树下还开着鲜红的月季、金黄的菊花,一派田园风光尽现眼前。据村主任介绍,这些树种是前几年村里免费赠送给农户栽种的,2009年村里又以每斤2元的价格向村民收购了近5万斤蜜柚,以每斤1元的价格收购了10万斤枣子,实施统一包装后对外销售,平均每户农民可增收300元。在余姚,像楝树下村这样把农家庭院建设成农民增收新窗口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相似文献   

9.
“20多年前,当时村里的荒山上没有一棵像样的树木,村里及个别的人因急需木料,就偷偷到山那边的湖南林场去砍杉树,结果引出一些边界林木纠纷,还发生了流血事件,村里也因此名誉受损,被外人戴上‘上马山人爱偷树’的帽子。”2008年12月16日,在全州县东山瑶族乡上马山村前,原村委主任唐承能指着村子南边漫山遍野的杉木说,  相似文献   

10.
阳春四月,草长莺飞,绵绵春雨滋润着河南信阳广袤的田野乡村。 走在新修的水泥路上,光山县泼陂河镇邬围孜村高李垸的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村民们说:“这得感谢我们村的第一书记阮铁刚,他帮我们修了硬化路,还把村里的老化线路改造好,不仅给我们送来了电,还照亮了心,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11.
村里的人三十年前开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那时,畅流的河水,清凌凌的,滋润着两岸农田.庄稼茂盛,六畜兴旺,人们喜气洋洋.后来,全村人陆续都把住房迁到了小河两岸.  相似文献   

12.
黎会计就要下岗了 ,这几天他寝食不安 ,也很纳闷 :我老黎都年近花甲了 ,用我那不曾换过的算盘为农村集体算进算出了几十年 ,现在却要和它分手了。黎会计十六岁时被村里的老会计看中 ,当上了“小黎会计”。那阵子 ,高兴劲“呛”得他几天没合眼皮 ,他梦想着有一天坐上老会计的位置 ,挑起村里的大梁。他遵听老会计的教诲 ,没日没夜地练算盘、盘凭证、学账务。出乎老会计所料 ,不到半年 ,小黎就能三下五除二地把村里的账做得像模像样了。老会计感到很欣慰 :“我年纪大了 ,这村里的算盘往后就交给你了!”小黎如愿地拿到了村里的算盘 ,当上了村会…  相似文献   

13.
好地搬家     
<正>村里有两块紧挨着的地,一块地高,是老王家的,另一块地低洼,是小王家的,比老王家的地低10多公分。城里的儿女接老王去养老,临行前老王把地转给了小王,按照约定小王每年每亩给老王300元作租金。小王接手后,开着拖拉机把高地块的表土刮到低地块,整平了好浇地,好管理哩。一年后,老王不适应城里的生活,回到了村里,问小王要回了自己的地。结果老王发现原本亩产差不多的两块地,不管自己怎么侍弄,庄稼说啥也赶不上  相似文献   

14.
娘是村里最受尊重的人 ,今年52岁。在我的记忆里 ,她一直在村里当会计 ,对村里的事了如指掌 ,一直把村里的事当自己家里的事来办 ,把村里的财产当成家里的财产来保管。一根绳头 ,一根铁丝决不轻易丢掉。她的账目字迹清晰 ,有条有序 ,从未出现过错账、乱账 ,所以 ,一干就是30年。村里有好多的财产 ,车、马、种子、簸箕等 ,俺娘都一一建账 ,记录在簿。用一根根大绳捆好放齐 ,一袋袋种子整齐摆放 ,做清标记。当牲口用的套包子、簸箕破了 ,俺娘总是找来一些布片 ,默默地把它补好再用。有一次正赶上村里搞年终分配 ,我睡醒一觉 ,见俺娘还没回…  相似文献   

15.
年届花甲的牛来有是河南省安阳县蒋村乡石涧村会计。他四十多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任劳任怨,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倾注到了村里的财务管理上,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和他情同手足的父老乡亲。当地老百姓一提起牛来有,无不竖起大拇指。  相似文献   

16.
田阳县于2007年8月探索试行了“农事村办”服务新机制,通过在中心村屯设立“农事村办”服务站,将基层党委政府的职能下延前移,让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实现“证照村里办、补贴村里发、小病村里看、矛盾村里调、信息村里问、农资村里买、书报村里读”七大目标。目前,已建立“农事村办”服务站点48个,  相似文献   

17.
合浦县在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暨创新年活动中,积极推行农村“五项服务”——小病村里治、矛盾村里调、信息村里知、农资村里买、书报村里看,有效破解农村生产生活难题。 ——小病村里治。该县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全县已有70多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农业人口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说起青海省祁连县康绿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一番,尤其是祁连县扎麻什乡河西村的村民们,更是赞不绝口。2010年7月,合作社成立的日子,打那时候起,河西村的村民们就开始过上了好日子。如今,村里已有30多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加入了合作社,每亩地能获得的净利润在1200元左右。"村里的人再不用靠天吃饭了……今年,全村的收入又增加了不少……现在,村里人用不着出去打工了,在合作社干就行……村里的地种饲草的越来越多了,不愁卖,只管送到合作社去就能兑现钱……每到秋收时节,合作社的成员和村民们数着手里的钞票,都乐得合不拢嘴。”河西村村支部书记康生明细数着合作社给村里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村居,有这样一个群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或许学历不高,但都具备一个特征,那就是每日里做着“写写算算”、“收收支支”、“琐琐碎碎”的事情,他们是村里的“忙人”,上到宣传政策,下到管理村里的吃喝拉撒,他们就是村里过去的会计,现在的报账员。  相似文献   

20.
阿娜尔 《致富之友》2005,(10):28-29
罗仕文,四川省内江市孜中县河堰口村人,老罗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是靠种蘑菇为生的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山洞里种蘑菇的优势,于是他把蘑菇从大棚种到了山洞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