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业因其生产的特殊性而极易遭受巨灾风险,建立适合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与制度一直是世界农业保险发展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农业巨灾保险、再保险的基础上引入创新型的巨灾风险管理工具——巨灾债券来实现了风险的有效分散,目前,我国具备发行农业巨灾债券的可行性条件,要全面构建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还需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监管机制、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建立健全、精算技术体系与信用评级制度的支持,将巨灾再保险和巨灾债券相结合,充分转移农业巨灾风险。  相似文献   

2.
农业巨灾保险作为农业保险的重要部分,对农业巨灾风险有很好的规避与补偿作用。本文以现有的文献为基础,归纳并梳理了农业巨灾保险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问题成因,参与农业巨灾保险市场交易的主体行为以及我国农业巨灾保险运行机制等相关问题,为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的后续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2我国出台了《农业保险条例》,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奠定了基础。广东是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主要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包括热带气旋、洪涝灾害等,这些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急需建立完善的巨灾损失风险分担机制。巨灾基金是分散巨灾风险的重要形式,国内部分地区,如:上海和浙江等地都建立农业政策性衣业保险巨灾基金。本文在分析广东农业风险的基础上探讨了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基金的规模测度,同时分析了其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2014年11月6日,宁波市政府出资3 800万元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6亿元的巨灾风险保障服务,标志着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就此正式展开。文章就我国目前巨灾保险的供求失衡问题进行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指出巨灾保险产品技术性缺位明显、供给成本过高、保险业承保能力不足和再保险市场不发达等是影响我国巨灾保险供给短缺的重要因素;而巨灾保险的购买能力不足、消费者行为约束和政府救济等是影响我国巨灾保险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最终分析出我国巨灾保险如果仅依靠政府或者市场机制运营是很难成功的,必须二者兼备,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缺失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巨灾风险基金作为农业巨灾保险的核心制度,是农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备受重视并已试点实践的农业巨灾补偿方式之一。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应有的理论属性和制度特征,从制度演变角度探讨了我国推行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制度的基本逻辑,并提出了设立我国农业巨灾基金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损失惨重。而国内巨灾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体系和保障制度的构建都未走上轨道,当巨灾发生之后,保险在灾后赔付中完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巨灾保险体制的建立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的平稳发展、财政负担的轻重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政府应对目前实行的灾后救助方式进行检讨,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巨灾保险制度建立过程中的缺位,把国外成功经验和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我国巨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7.
近年,全球巨灾事件频繁发生,瑞士再保险《si gma》报告研究指出,过去10年全球经济损失年均达1 920亿美元。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显著增加,其影响的范围也显著扩大,因此,必须对巨灾风险进行管理。分析了巨灾的状况与我国已有的巨灾保险制度,研究了巨灾保险证券化理论机制,探究在我国发展巨灾保险与巨灾保险证券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巨灾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农业巨灾风险损失,但却未建立起有效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和巨灾损失补偿体系。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这凸显了我国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提高现代保险管理农业风险.特别是农业巨灾风险的重大决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农业保险公司层出不穷。农业保险运行模式体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保险方式灵活化、保险品种多样化特征,同时也存在着法律制度缺失、不良选择和道德失信、补贴资金见底、巨灾风险规避式微等问题。必须尽快制定农业保险的法律规章制度,做好农业保险行业的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农业巨灾风险应对体系;提高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科学化管理水平,以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完善确保实现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巨灾风险管理角度讨论提高农业保险效率的方向和途径。用经济学理论阐述巨灾风险对农业保险效率的影响以及控制巨灾风险的重要性,通过现实数据测算灾害补偿基础上的我国农业保险效率水平,并运用弹性理论分析巨灾因素对农业保险效率的影响程度,得出巨灾风险控制可以有效提升农业保险效率的结论,并针对如何提高我国农业保险效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质灾害风险特征和我国地质灾害救助体制决定了保险是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利用保险学理论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分析可知地质灾害风险基本符合可保险条件,具有可保性。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地质灾害保险需求还是较大的,因而地质灾害保险市场是有发展前景的,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地质灾害保险供给不足,研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地质灾害保险机制并将其纳入地质灾害补偿体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以及三峡库区蓄水175米以上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面临的困境,提出以市场为依托,以风险利益为纽带,以保险作为手段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保险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环境责任保险,通过保险机制的作用和制度安排,达到减轻国家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时所面临的财政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农业巨灾风险的有效评估与水平测量,既是"三农"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方法]文章以我国28个不同省份地区的651个村1 355户农户的入户调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作为样本,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农业巨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进行评估与测度。[结果]我国农业巨灾风险总体属于高风险等级,而区域风险分布差异较大,西部风险最高,中部居中,东部风险最小。其中,西部和中部区域的农业巨灾风险属于高风险,东部区域属于中等风险。东部区域在防灾减灾能力、承灾主体能力、孕灾环境水平、防灾减灾保障性等方面均优于中西部区域。[结论]研究认为,在影响农业巨灾风险的因素中,虽然客观致灾因子无法规避,但建设提高孕灾环境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降低农业巨灾的风险感知与风险程度;同时,培育风险文化和建设经济能降低风险脆弱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建立健全草原风险管理体系,保障草原生态安全和稳定草原畜牧业生产的背景下,草原保险的作用更加凸显。草原风险评估和区划作为草原保险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其准确性直接决定着草原保险条款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方法 文章利用半定量化因果关系矩阵法、HP滤波模型、多种聚类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结果 可将锡林郭勒草原分为低、中、高和极高4个风险区,各风险区间的差异显著,其中,低风险区呈现出致灾因子危险性低、承灾体脆弱性低和防灾减灾能力强的显著特点;中风险区呈现出承灾体暴露性水平高,但致灾因子危险性处于中等水平的显著特点;高风险区呈现出致灾因子危险性高,防灾减灾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典型特征;极高风险区呈现出承灾体脆弱性水平高,防灾减灾能力弱的典型特征。结论 在厘定草原保险费率时,应考虑多种风险间的交互作用,构建合理的草原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洪水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在厘清洪水灾害风险的高危险性、承载体的强脆弱性以及可保性的基础上,从洪水保险的风险主体、资金筹集、费率计算与调整、洪水保险的再保险制度4个方面设计洪水保险产品。洪水保险兼具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风险分担性,完善洪水保险相关立法、建立洪水保险组织机构、构建多元资金筹集体系、推进洪水保险风险证券化、强化洪水保险制度监管有助于推进洪水保险制度的设计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洪灾风险模型、抗灾性能模型为基础,建立工程项目的毁损率与频率关系。对工程保险标的进行期望损失值计算与风险成本收益分析,以此为据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分级评价,形成较为系统的洪水保险风险分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玉米干旱风险区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内蒙古地区农业保险业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防灾减灾等的重大科技需求,急需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技术服务,实现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为了填补内蒙古干旱风险区划研究的空白,文章针对内蒙古玉米的作物特性进行研究,利用119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温度、降水、日照、相对湿度、风速等观测资料,综合考虑了致灾因子和承载体的地域特性,建立了内蒙古玉米气候区划、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气候生产潜力、气候适宜性5个方面的干旱风险评估指标。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各指标进行重分类和叠置分析,确定内蒙古玉米干旱风险动态评估分级指标体系,对内蒙古2011~2013年玉米干旱进行了风险评估模拟。评估结果与内蒙古2011~2013年玉米实际年景十分相符,证明了该风险区划方法在内蒙古地区的可行性,可以为有关部门控制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防御或减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制定救灾措施、农业灾害保险政策、进行风险转移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期长和风险高是林业生产的两个显著特点,而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实施能够帮助林农有效分散经营风险、保障经济收益。自2009年我国进行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以来,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试点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难题,其中关键为林农自愿投保积极性不高、保险公司收取保费成本较高等因素导致的市场失灵。通过构建"负担率"和"综合保障度"两个指标,从供需双方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导致政策性森林保险市场失灵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我国大豆种植锐减、进口攀升和自然灾害加重的背景下,摸清我国大豆种植时空分布特征、风险费率对制定大豆种植和保险政策,保障大豆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依据1978—2016年全国省级大豆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及进口等数据,基于风险损失和产量分布模型,运用数理统计、直线滑动平均模拟法和单产分布模型模拟推导法,分析全国大豆种植的时空分布变化,评估相应的生产风险并厘定各地大豆农业保险费率。[结果] 1978—2016年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有大豆种植,1998年后,仅青海未种植大豆,东北和黄淮海地区一直是我国大豆主产区。2005年全国大豆达到最大播种面积959万hm~2,随后锐减,2015年仅为2005年的67.8%;产量变化趋势和面积变化趋势一致;平均单产为1 153 kg/hm~2,呈现出上升趋势。大豆进口逐年增加,2016年大豆进口总量8 391万t,创历史新高。全国大豆发生灾害风险的平均频率为27.24%,西藏、宁夏、陕西发生灾害风险的频率较高,各地呈现出轻灾(18.24%)中灾(5.74%)重灾(1.95%)巨灾(1.30%)的特征。全国大豆种植的平均费率为4.40%,陕西、河南、安徽、辽宁、吉林和内蒙古大豆种植大省的费率较高,而黑龙江大豆种植的费率则较低,为3.72%。[结论]我国大豆种植结构需要调整,在大豆种植大省,如陕西、河南、安徽等,降低种植面积;在保持黑龙江大豆种植优势的同时,发展河北、山东等低风险地区的大豆种植;在开展大豆农业保险时,实行地区差异化费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