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文花  樊云 《走向世界》2012,(10):52-53
对于现在的生活,张西房和老伴都特别知足。“俩人每个月收入近3000元,单位还给我们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过年过节都有过节费,去年光降温费我们一个人就领了400块钱呢。在村里说起来,人家都很羡慕。”  相似文献   

2.
腊月二十六,雨雪霏霏中,李湾村新修的文化休闲娱乐广场少了昔日的喧嚣。离过年还有三天,村里大部分村民忙活着准备过年的东西。常年在外工作和学习的人也像候鸟一样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赶回来过年,不时有轿车穿过  相似文献   

3.
黝黑的王根生,今年不到30岁,怎么也看不出是村里的“老人”了。1999年过年的鞭炮还没来得及放完,就来到了中关村,“那时的村里多热闹啊”。6月26日,来自安徽阜阳的王根生坐在北京大学东门前的天桥下回忆着过去。  相似文献   

4.
又到春节。又忆当年。小时候家在普兰店过年杀猪炖萝b=F子,爸爸带我给村里的老百姓家写春联,妈妈带我们动手用面做各种各样的花儿走油,姥姥和馅带我们一起包饺子……每当想起这些温暖的场景,我就想哭。现在他们都不在了,我是户主了,却再也找不到那时过年的感觉了。唯有《春节序曲》晌起,  相似文献   

5.
朝汕的大年     
张艺 《宁波通讯》2014,(4):86-89
过年,是人们一年一度亲人必须的团聚,也是一乡一村文化的传承。既是亲情的延续,亦是对故乡的朝拜,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我们的先人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过年活动,如:闹春、祭祖等,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今年潮汕揭阳孢台镇头村过年的头等大事就是祭拜天后宫。平日里,广东潮汕的这个小村落,民风朴实,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过着特别令人羡慕的悠闲生活。  相似文献   

6.
又到春节。又忆当年。小时候家在普兰店过年杀猪炖萝卜干子,爸爸带我给村里的老百姓家写春联,妈妈带我们动手用面做各种各样的花儿走油,姥姥和馅带我们一起包饺子……每当想起这些温暖的场景,我就想哭。现在他们都不在了,我是户主了,却再也找不到那时过年的感觉了。唯有《春节序曲》响起,我闭着眼睛任泪水夺眶而出,听儿子问一句:"爸,你怎么啦?"  相似文献   

7.
放小鞭     
"小鞭儿"放完了,暗红的纸屑顿时撒满了院子,与大红的门对儿映衬着那一刻,我陶醉在浓浓的年味里,至今不忘。时常会想起童年在农村老家过年时的情景。过了小年,老家的街上便会时不时地传来一两声鞭炮的响动。小山村的空气里也日渐弥漫着鞭炮的"味道"。在记忆的深处,那鞭炮"味道"的芬芳曾经令我陶醉、跺动。儿时,村里把过年放鞭炮称作"放小鞭儿"。那个年月,村里的代销点里,鞭炮种类只有那么几个。细细的,短短的,叫"小鞭儿",100个辫成一挂。许是代销员的头脑灵活,整挂的"小  相似文献   

8.
<正>这些年来,每到过春节时,人们都不由地感叹"年味"淡了。"年味"究竟跑到哪儿了呢?直以来,年味都是构成我们历史长河的重要元素。但是,近三十年刮起的西风欧雨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渐渐吹散了、吹淡了我们的过年习俗。过年被压缩、被简化、被物化,省事、省心、省力固然是省了,但喜悦、欢欣似乎也  相似文献   

9.
一年又一年     
《今日重庆》2013,(1):44
又快到了过年的时节。那些关于过年的记忆,慢慢悠悠地从记忆的深井里浮上来。过年的情愫,在心的最深处滋生。穿着卡其布新年过年的日子,遥遥远远。攥着购粮证在仓库等着过年米面的画面,早就挥  相似文献   

10.
常晓彬 《重庆与世界》2015,(2):70-74,85
华人过年与以色列人逾越节,在整个过程和很多细节上都有相通之处,且古人过年和逾越节更是雷同,比如:与家人团聚、节前大扫除、在门框和门楣上涂红、节日的食俗、守夜礼、节日期间"百业休作"等。此外,中国民间世代相传的年兽故事与古以色列人"出埃及事件"也有几分神似。另据一些国外学者考证,逾越节起源于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并且与农业生活有关,而这正与华人过年是一致的。面对如此多的相通之处,我们只能说"若非同根,实难如此!"  相似文献   

11.
我家的阿姨去福建老泉过年,今天回来了.刚才吃饭的时候聊天,我说,今天的头条新闻是全国有200多万农民工失业了,挺可怕.我本来想接着问你们村里怎么样,没想到,她脱口而出:他们为什幺不回去种地?  相似文献   

12.
记得小时候,过年可是好不容易盼到的、一年中最重大的事情。那时人们手里的余钱有限,但遇到过年,总得给馋了一年的孩子们做几样难得的吃食,添上件新衣服或是双新鞋,给家中辛苦一年的爷爷、爸爸、叔叔等主要劳力弄点小酒喝。如今,不用再等到过年,只要想吃什么,就能在市场上买到什么,人们已经走过了缺衣少食的年代。在生活比较富裕的背后,我们已经缺少了当年对物质享受的那份企盼。于是,人们在满足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休闲和娱乐。  相似文献   

13.
肖恩曙是广东汕头一个贫困小村的村干部,这里的村民们一直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而且村里的土地也是松散的沙土居多,长期以来,村民们只能种植一些小萝卜等作物,所以村民们都过着十分困难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又到过年时。许多人已经没有了过年的渴盼。过年的年味一年年的淡了,再也找不到记忆中那个热闹的春节。春节,这个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正面临着走向没落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农村文化活动,因更贴近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而更具有生命力。作为政府则要正确看待,适当扶持的同时,做好引导工作。金秋时节,我们来到湖北省宜都市陈家岗村,一进入村委会大院,就被一阵音乐吸引了,原来这是村里的女子腰鼓队正在进行训练。不能在牌桌上浪费光阴:舞蹈队诞生今年51岁的田翠兰经营着一家小  相似文献   

16.
春节回农村老家过年,与舅舅聊起家常.老家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田地、鱼塘都鼓励规模化经营,舅舅家的田地、鱼塘也随流参与规模经营了.种了一辈子田的舅舅,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因为在他眼里现在的农地规模化经营存在很多问题. ——"规模不经济".村里的一个葡萄精品园,好几百亩土地,整齐划一的搭起了钢筋大棚,种上了葡萄,很有现代农业的样子,但因为硬件投入、雇用成本等原因,葡萄园不赚钱,甚至还要亏本.葡萄园老板成了村里谈资笑话,还传出了老板破产跑路的传言.  相似文献   

17.
正夏天乘凉的时候,奶奶曾让我猜一个谜语,谜面是骑着不走、走着不骑。我猜了很长时间,也猜不出。奶奶给我提示,说:"这是手艺师傅的一个工具。"我使劲猜。每个师傅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行头,而且行头还是身份的标志,如弹花师傅背上的弹花弓,揭鸡佬手臂上的伞,补鞋师傅的补鞋车,以及箍桶师傅的竹圈等等等等。我想啊想,从村里想到村外,又从村外想到村里,差不多把师傅们想了个遍,可还是有些模糊。后来奶奶再提醒我,这个师傅平时不大来,只有过年脚跟的时候才来。我一听,灵光一闪,似乎有一颗文曲星从星空跑下来,  相似文献   

18.
读年     
36年前的冬天·随着年关逼近,就经常听到父母盘算过年的事儿。老大的裤子不能再穿了、老二的棉袄得换新棉花了、老三个子长了、裤腿短,得买新的了,过年家里来亲戚得买点鱼和肉吧……听着这样的合计,感觉家里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可整天地里来地里去的,庄户人家哪有什么进项。于是父母就合计着把埋在南墙根下雪地里的香菜拉到城里卖了。腊月二十六晚上,父亲装了满满一车香菜。由于路途近百里远,担心父亲一人拉车受不了,我毛遂自荐与父同行。母亲给我们爷俩下了一锅热腾腾的面条,唠叨着进城里  相似文献   

19.
我们村里的女人们肖生诊女人是诗,女人是画。有抒不完的柔情,洒不尽的温馨。我们村里的女人们就是一首动人的诗,一幅幅迷人的画。你瞧,她们踩着改革的鼓点,踏着时代的节拍,从樟坑、从路边、从东园,从农村的旮旯里走出来了──樟坑的"养鳖精"她叫邓玉莲,快人快语...  相似文献   

20.
潮汕的大年     
<正>过年,是人们一年一度亲人必须的团聚,也是一乡一村文化的传承。既是亲情的延续,亦是对故乡的朝拜,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我们的先人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过年活动,如:闹春、祭祖等,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今年潮汕揭阳砲台镇头村过年的头等大事就是祭拜天后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