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晖 《商业时代》2021,(4):51-54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要素市场的充分循环以及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充分循环,对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形成至关重要,更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及地带内消费支出呈现非均衡发展.其中,地带间消费支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现倒"V"型规模性波动趋势,居民人均平均消费倾向较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呈...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九十年代以来,湖北省谷城县委、县政府按照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勇于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赵玲玲 《消费经济》2001,17(4):20-22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状况初步实现了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并普遍出现卖难现象,农业的发展从资源约束转变为越来越受到市场消费需求的约束,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对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濮阳市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地处平原,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随着社会整体经济和滩区农脱贫致富步伐的加快,单一的传统农业发展在区域发展中已不具优势,本文以濮阳市的基本农业发展情况为基础,通过优势比较法分析出濮阳农业发展在区域发展的形势,从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农产品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是指立足于当地实际农业资源,打造该地农产品品牌效应,从而提高当地农村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农产品区域品牌构建对于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以农产品区域品牌构建为立足点,通过理论研究和数据案例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农产品区域品牌构建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使农业供给端的生产更加贴合市场需求,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6.
农业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产品扩展自身市场与各类型经济进行有效融合的关键途径,加强农业会展经济的研究,可以增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业经济贸易往来,对有关农业品牌的推广有着重要意义。现阶段,品牌农业发展建设是提高农民收入、推广农产品的重要理念,其强调打造出特色品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开拓农业销售渠道,利用品牌效应实现农业经济提升。尽管当前农业会展经济对我国农业规模优势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如发展速度缓慢、发展质量不佳等问题都对农业经济建设和品牌农业发展造成了限制。基于此,本文以品牌农业发展为视角,分析农业会展经济相关概念及其对品牌农业发展产生的具体推动效用,最后提出如何通过农业会展经济建设来完善品牌农业发展,以期为有关农业经济建设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农业的压舱石作用再次突显。同样是在这一年,伴随我国农业从重规模的"吃饭农业"向重质量的"品牌农业"转化,区域农业品牌突出重围,价值与影响力齐升。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启航。农业品牌化建设越来越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以及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迎来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继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针对农业发展问题,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途径是从供给要素和生产源头入手,最重要的是城镇化的推进和要素端中的资本、劳动、技术的使用效率及制度的有效设计与运行。  相似文献   

9.
"新丝绸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发展,它的建设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欧亚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是推动区域平衡发展的关键一招。"新丝路"对于沿线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沿线各国应团结互信、合作共赢,共同打造区域的平衡发展,实现和平共赢。  相似文献   

10.
窦海燕  张琼 《商场现代化》2012,(29):114-115
发展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农业景观旅游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我国已经显现端倪并初见成效。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城乡接合区域壮大特色产业经济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研究城乡接合区域接受城市辐射,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日益融合。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区域资源优势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理清高效农业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河南省高效农业发展的区域资源优势;并根据河南省各地的区域特征及优势,引用市场机制,探索符合经济发展实际、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旨在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区域农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甘肃区域品牌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区域品牌对甘肃经济的带动作用已经显现,但区域品牌发展相对滞后仍然是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分析了甘肃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甘肃区域品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三农"工作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农村金融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因素,对农村金融进行创新,有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对农村金融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农村金融创新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舟山经济的发展,交通,航运、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舟山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于现代舟山农业经济,如何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根据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结合当代中国现代发展观的五项基本需要,本文对未来舟山的发展,做基本的设想规划,找出舟山发展的优劣,结合地域状况,希望对舟山的渔农业经济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广西河池市东兰、巴马、凤山三县(东巴凤地区)特色农业产品品牌一体化区域品牌产业化发展为具体研究对象,具体调研分析了东巴凤特色农业产品品牌一体化区域品牌产业化发展基础,剖析存在地方经济基础薄弱、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不高、“长寿巴马”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实施特色农业产品品牌一体化、特色农业区域品牌产业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集群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品牌的特性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区域品牌已成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区域品牌作为一定行政或地理区域范围内企业族群共享的公共品牌,具有非竞争性、非排它性、外部性、资产性、规模效益性、与区域企业品牌互动性、与区域文化互动性等特征,这导致了企业使用区域品牌的“搭便车”现象以及区域品牌供给的不足。本文提出,发展区域品牌,政府要发挥指导作用,提供政策保障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信用文化建设;行业协会要发挥引导作用,建立产品质量、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形象标识等行业标准;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创新技术与产品,提升企业品牌;同时,区域品牌的发展还必须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7.
李钧  宋伟 《现代商业》2011,(14):99-100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实现江西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和不断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区域品牌,积极培育该省的重点发展企业,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牌,不断扩大江西省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在区域物流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基于现金增加值法(CVA)从物流供需角度构建区域物流供需系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和均衡发展模型,对2007-2011年我国31个省市八大区域的物流差异进行系统内和系统间的解析,并对供需系统的结构效度和规模效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八大区域的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梯度性,区域物流发展的均衡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区域物流系统发展的均衡性主要受系统内和系统间要素的投入产出结构、发展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供需结构和供需规模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保险问题在全国保险学术理论界已经探讨了二十多年,农业保险实验或试办也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国农业保险应当走区域发展的路子,尽快建立区域性农业保险公司,尽早出台农业保险法,成立农业再保险公司,免除农业保险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品牌战略是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代表着农业供给结构的升级方向。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农业品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部分学者从独特自然环境资源、悠久生产加工历史视角来对农产品区域品牌进行界定,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基于独特自然资源和悠久种养加工历史的农产品,经长期发展而被世界所公认①。因此,统筹推进农业区域品牌建设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