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我国中央银行运用救助方式化解金融风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央银行对有问题金融机构进行救助的现实必要性对有问题金融机构予以救助而不是关闭、破产 ,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 )避免产生金融恐慌 ,影响整个金融体系和社会的稳定以银行为例 ,银行发生危机 ,社会公众最关心的便是自己的存款安全问题。银行存款的提取事实上具有“时间优先”的原则 ,一旦社会公众发现或预见某银行会发生危机 ,便会挤提存款 ,使银行产生流动性危机。如果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挤提现象不能很快消除 ;或者有关当局简单地采取关闭、破产手段 ,公众对整个银行体系的信心便会动摇 ,出现恐慌情绪 ,促使…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央银行再贷款供给与需求结构变化分析,阐述了中央银行再贷款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4.
中央银行再贷款:泛化、反稳定性与道德风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央银行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基于对新形势下中央银行再贷款制度变迁的分析,现行再贷款政策存在泛化、准财政化、反稳定性、衍生道德风险等问题,必须从制度上规范再贷款的运用,并适时建立金融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5.
区域中央银行与存款保险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银行经营危机和倒闭有极大的破坏性,这促使人们寻找更有效的机制和手段来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银行倒闭对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冲击,存款保险便是针对银行业不稳定和金融监管空缺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6.
7.
首先,按照现行中央银行再贷款采用余额表和利随本清的方式计息,金融企业必须将一定时期的利息支出,集中在一个时点上支付,而专业银行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帐务处理,只要费用在本期发生,不管是否属于本期支出,全部计入本期成本。这样,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支付的利息,也是一次性进入成本,不能按贷款的实际使用期,采取预提方式,均衡进入成本,因而帐面成本和实际成本不符,人为地造成成本的虚假,与之相应的利润也出现虚假,为计划期金融企业正确预测成本和编制利润计划带来了困难。其次。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以后,其主要职责和管理体制面临着新的调整。今后基层人民银行的工作重点将偏重于对货币政策的贯彻落实到位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其中,人民银行资金业务的监督和管理是其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剖析了人民银行监测金融企业再贷款、再贴现业务的方法,通过实例论述了开发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防火墙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南京金融专科学校刘光志、江苏省人行黄敏两同志的“对我国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的反思”一文,分析了我国再贷款工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再贷款手段的3条办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升信贷经营能力和价值创造力,建设银行总行2012年明确提出了小企业贷款“零售化”转型新思路。所谓小企业贷款“零售化”转型,笔者以为,就是小企业贷款不仅要带动对公存款和对公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还要以小企业贷款为手段,通过小企业中心与网点的联动,积极拓展网点柜台零售化渠道,有效牵动对私产品营销和个人高端客户拓展及个人存款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信号传递和提高央行货币政策透明性的重要意义 在信息不对称下,央行如何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政策信号,使市场形成正确的预期,从而避免市场的猜测和混乱,这时就需要央行传达清晰的政策信号,这种市场参与者通过信号甄别来识别央行政策的方法,是新凯恩斯主义者的理论贡献.一些经济学家也提出了诸如声誉模型之类的理论来解决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时间动态不一致问题.对于中央银行而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高政策透明度是树立央行声誉、给市场传达信号的一种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集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于一身的金融中介,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始终处于关键地位.既有文献对银行特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在KRS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研究了活期存款、贷款承诺和定期贷款这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认为金融功能的一体化是银行的本质所在,并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转型的事实进行了初步实证考察,由此提出银行制度边界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这轮全球性金融危机凸显了以美国为核心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式和以美元为核心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改革现行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建立货币区是较为现实的选择。但在现行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区建设不可避免会陷入三元悖论困境。本文提出在贷款准备金政策框架下,货币区能在保证其内在要求的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基本前提下,区内各个成员仍能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既融汇了美国等国家先进的制度理念,又积累了危机的实践经验,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通过对韩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发展历程和设计特征进行研究和探讨,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稳健的货币政策下,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数量必将受到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让有限的资金更有效的流向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文章以辽阳市为研究范围,调查研究了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及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的发挥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确确定合同准据法是有效解决国际贷款合同法律冲突的关键,准据法的确定一般应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有管辖权的法院确认原则,就国际融资实践而言,国际借款合同的准据法的适应范围是很广的,但在涉及当事人身份能力,合同形式以及有关诉讼程序等问题上却不适用合同准据法,而受其他有效法律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大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调整负债结构、推动战略转型和加强内部控制三个方面给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上市公司披露的银行信贷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产业政策指导对企业贷款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政策指导中的重点支持类企业和一般支持类企业往往获得了银行贷款的利率优惠,商业银行较好地落实了国家的产业政策;相比于民营企业,与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国有企业获得了较低的贷款利率,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所有权金融歧视。  相似文献   

19.
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存在顺周期性与传染性,有必要从宏观审慎视角分析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通过测算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对我国商业银行业资产占比很大的15家商业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进行识别,得出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是2013年"钱荒"事件发生的重要导因的结论。采用适当的变量并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分析,能够识别存贷款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影响因素。因此,应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外部控制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两个方面控制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20.
存款保险制度关键要素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体系中保障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存款保险制度要素架构国际经验比较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在存款保险制度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和争议,提出应着重解决六个关键问题,及早以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取代政府隐性保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