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林芝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在阐述气候资源、耕地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分别对该区主要农作物包括果茶等经济作物的气候适应性、生态适应性作了综合分析与评价。认为冬小麦、冬油菜、冬青裸、玉米、苹果、茶叶等农作物在该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截止2004年5月,全世界面临严重粮食短缺的国家数为35个,其中非洲24个,亚洲5个,拉丁美洲5个,欧洲1个。原因多种多样,但内乱和恶劣天气包括干旱是主要原因。在这些国家中,有许多国家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流行是主要因素。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最近联合出版的作物与粮食供应评估报告中强调了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粮食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西奇 《中国农史》2001,20(3):16-22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的种植面积及其在人民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扩大,粟、菽等杂粮作物也占有一定比例.汉水下游湖沼区,水流域、汉中盆地、蛮河中下游及南河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占据主导地位;唐白河平原在隋唐北宋时期水稻种植较为普遍,南宋以后,水田面积大幅度减少,逐渐演变为较为单纯的旱作区;襄宜平原北部和随枣走廊西端也存在着同样的演化趋势;在丘陵山区,麦、粟等旱地作物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耕作制度方面,唐中后期到宋元时期,汉水流域已开始出现稻麦轮作复种制度,但不普遍,只在少数地方实行;绝大多数地区还是实行稻或者麦(或其它杂粮)一熟连作制;在山区则残存着接近于撂荒休耕制的"畲田".  相似文献   

5.
中国蝗虫特有属代表种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蝗虫89个特有属代表种及其地理分布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无花果适宜的栽培气候生态条件的分析,评价了皖南山区栽植无花果的气候适宜性程度及其开发前景,为合理利用山区气候资源发展无花果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丁二峰 《山西农经》2023,(8):141-143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水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水库作为保证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产业,其主要目的是消除洪涝灾害,避免周围居民受到洪水侵袭,改善人们日常居住环境。基于此,文章以衡水市黄壁庄水库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遥感影像和水文模型,分析黄壁庄水库需水量变化情况。同时,利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和制备界面过程模型,计算出水库下流区域耕地生产力变化规律,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花椒的栽培起源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曾京京 《中国农史》2000,19(4):68-75
花椒由野生而被剔化栽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指出先民利用花椒资源的历史进程。最初花椒只是敬神的香物,春秋时期已作为药物被利用,至迟在东汉开始用于熟调食品。在社会需求增加的刺激下,大约在西晋末东晋初,在花椒名品蜀椒分布较集中的今四川北部出现了栽培花椒。从(齐民要术)看,北魏时期花椒不仅被引种北方,而且其栽培技术也已基本成熟。根据现有材料,在古代,我国花椒的地理分布北起泰山黄河以南,南达江南丘陵;东至东南沿海诸岛屿,西抵青藏高原东北缘。我国早期的花椒利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蝗虫的地理分布及区系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54种蝗虫在辽宁省的地理分布情况及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1km2网格植物气候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该研究利用北京地区1km^2。网格的气候资料,应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估算了北京地区植物气候生产力,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网格植物气候生产力进行了可视化处理。此估算结果全面系统地表现了北京地区植物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状况:平原区及山前暖区的植物气候生产力普遍大于山区,最大值出现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平谷区,最小值出现在水热条件较差的西部山区。此估算结果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是重要的旅游地区,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给我国相对薄弱的自然旅游资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与破坏,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所以对长白山地区森林湿地生态环境做评价研究很有必要。以湿地功能为核心,着眼于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或功能的现状评价及影响评价,对长白山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内各项指标的调查研究,选取代表性、稀有性、多样性、自然性、稳定性和人类威胁等多个指标并对其进行分级化处理,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进行分级赋值评价。得到长白山地区森林湿地生态环境的评价分数为81.8分,属于生态环境良好的类别。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长白山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采取的措施,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今后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工作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四川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在掌握该区域水资源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并进行了水资源量的平衡分析,结合区域水资源分布特征和利用现状,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四川秦巴山区的水资源量呈现分布不均匀的特性;区域水资源利用水平还较低,用水量在水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还较小,从总量上看还有较大的利用空间;现状条件下,各分区供水量和用水量是平衡,但2020年,各市均存在月可供水量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的情况,必须采取管理和工程综合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减缓缺水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农业综合体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巩固四川秦巴山区自然地理和绿色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农业科技体系不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社会公会对绿色循环发展认识不足以及绿色循环的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探讨秦巴山地区农林畜药新形势下的农业循环发展新模式,提出在绿色发展导向下,坚持"整链打造"理念,加强农业综合体的联动发展,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借力"互联网+",营造农产品交易新业态,最终实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秦巴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四川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对四川秦巴山区有限的研究影响了对这一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该区域还是典型的"丰富自然资源与落后经济矛盾体"。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屏障的片面认识、区域分割和缺乏系统规划等是该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屏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四川秦巴山区绿色交通系统构建中的三大要素,农副产品资源、旅游资源与区位资源,与秦巴山区绿色交通运输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研究农副产品与公路运输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旅游资源与公路运输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以不同交通体系耦合作用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为例,分析了四川秦巴山区绿色交通网络系统与交通运输方式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四川秦巴山区东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如何依赖较为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而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与当前广元—成都等铁路干线密切关联,区位资源、交通运输方式如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密切相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瑞士绿色经济对四川秦巴山区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士在历史上是个资源匮乏和经济欠发达的农牧业国家。瑞士发展的初期基础与当今中国西南部山区较为类似。对瑞士绿色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剖析瑞士成功经验。结果发现瑞士成功经验包括:高效的循环经济模式、科学的发展方向指导、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和长远的发展目标推进。进一步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通过现有政策梳理、瑞士发展模式研究、比较优势分析等研究手段,形成一套针对区域实况、突出绿色循环、借鉴发展经验、实现发展创新的政策建议。瑞士绿色农业山地成功经验对中国"绿色赶超"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政策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自然资产负债表是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水资源会计是自然资产负债表的一个重要范围,水资源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分析和统计水资源。研究对水资源会计在国内外研究发展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在中国开展水资源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必要性。研究进一步对水资源会计的理论构架从会计目标、会计主题和会计理论等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水资源会计容易混淆的概念。结合秦巴山区的情况,提出在秦巴山区实现水资源会计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9.
秦巴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在绿色循环发展的导向下,重点就四川秦巴山区农林畜药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策略、复合产业结构优化方法、产业空间布局方案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针对秦巴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最终有助于新型城镇化下秦巴山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顺利转型,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社会民生、体现绿色低碳理念。  相似文献   

20.
以四川秦巴山区的山地经济区域规划部署政策体系为研究对象,参照国家及四川省近年来对秦巴山区进行区域规划和部署的相关政策文件,从整体大方向上理清政策思路及基本目标,并结合实际调研走访情况,对现有政策的落实基础进行梳理评估,分析现存政策与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呼应点及盲点。通过分析当前政策的问题,提出向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并通过向绿色保护政策转变、强化政策保障体系等两方面的研究对现有政策进行优化,对同类地方山区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