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介绍了电力隧道结构方面常见的缺陷及其带来危害,通过引入在铁路、公路隧道质量检测中广泛应用的地质雷达技术,在电力隧道内进行了实际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地质雷达技术能有效探测电力隧道村砌厚度、密实度、钢筋分布、村砌与背后土层之间的空洞等情况,能满足电力隧道主体结构探测的需要,可作为电力隧道质量检测、结构安全评估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随着铁路工程的发展,地质雷达在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高效、先进的无损检测方法,地质雷达法能够对隧道衬砌进行连续探测,获得直观的雷达图像。文章从地质雷达基本原理入手,探讨了施工过程中各种隧道衬砌缺陷的形成机制,分析了相应的地质雷达图像特征,用以讨论各类隧道衬砌缺陷的判识。  相似文献   

3.
地质雷达法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常用方法,能有效的探明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正确指导隧道施工,本文结合具体的工程案列,对探地雷达在公路隧道施工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艺 《科技与企业》2014,(12):215-215
在隧道施工中,对于工程质量问题需要进行快速全面的检测,地质雷达作为一个无损检测方法,具有简便方便的特点,因此在隧道工程的检测中广泛应用。本文将结合具体的隧道工程实例,简要介绍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6,(26):150-153
文章以云南省高黎贡山隧道为工程实际,通过地质雷达技术对该隧道的初期支护质量进行检测,对地质雷达在隧道初期支护的检测准确性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在桩号K6+910~K6+865所测点的平均厚度为31.35cm,大于设计厚度22cm,与施工单位所提供的初喷厚度32cm相近。同时,本次抽测也对钢支撑位置及数量进行了检测,在桩号K6+910~K6+865段钢支撑间距与数量与设计距离和位置几乎一致,部分区域存在微小误差,原因可能与操作方法和施工条件有关。结论:总体上来说,本次检测达到了预期效果,能够证明地质雷达技术的准确性,其误差也是在许可范围内,说明地质雷达技术可以在今后的隧道检测中得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江锋 《大众标准化》2023,(23):179-181
地质雷达在隧道检测中常常存在多种干扰因素,造成检测结果在实际应用时不够准确、不够可靠。因此,文章详细介绍了地质雷达的检测原理、检测方案及检测数据处理,然后以实际工程黄竹山隧道为例,利用检测所得的雷达图像对黄竹山隧道衬砌空洞、二衬中的钢筋以及二衬厚度等进行判释。实践表明,通过对雷达扫描图像上信息的提炼与分析,可以快捷和准确的识别隧道病害类型和位置。这对隧道质量的评定与病害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7,(22):181-182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提前发现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为施工方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对减少和预防工程事故的发生非常重要。通过采用地质雷达法对南罕隧道进行地质超前预报分析,结果表明:地质雷达法在超前预报隧道中不良地质因素是可行的,结果真实可靠,可为其它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5,(35):75-76
地质雷达是一种快速、无损、高效的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方法,利用正演模拟软件对隧道衬砌厚度、是否存在脱空区以及钢筋网、钢拱架进行了地质雷达检测正演模拟,总结出了其地质雷达检测响应规律,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6,(7):200-202
目的:探究地下管线探测中地质雷达的应用。方法:对地下管线探测中地质雷达的应用技术进行简单的阐述,立足于当前地下管线探测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地质雷达应用的优越性,并且针对具体的地下管线探测工程的实施,对比性重点突出该技术应用前后所产生的应用价值(效果)。结果: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管线的效率及质量明显的优于传统探测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安全隐患,保障地下管线探测工作的顺利、健康、可持续发展。结论:利用先进的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管线的实际情况,能够为地下管线的顺利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9,(28):189-191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山岭隧道已经成为基础建设的重要环节。由于隧道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前期勘察设计方法、准确性受到种种限制,导致岩溶、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带造成的隧道塌方、涌水、突泥灾害事故频发。超前地质预报不仅可以优化设计、指导施工,还能降低施工风险、避免灾害发生。通过结合山头顶隧道的具体实例,分析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的探测原理和探测结果,为今后地质雷达法探测隧道地质预防灾害事故发生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孙建超 《价值工程》2014,(17):88-89
本文介绍了地质雷达检测的基本原理,铁路隧道质量检测的测线布置,并结合现场检测经验,重点对检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对提高隧道检测质量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隧道开挖时,土体的初始应力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失去平衡。隧道初期支护能够克服这一不均衡性,在隧道的长期稳定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利用探地雷达检测技术对隧道施工中存在的初期支护检测问题进行了探讨,将雷达检测技术应用到隧道初期支护的探测中,通过选取有效的雷达探测频率,确定适当的介质参数和测线的布置位置,达到对隧道初期支护进行有效探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张建国 《价值工程》2019,38(9):127-130
本文通过对蚕豆田2号隧道右幅涌突水情况和发展过程分析,结合涌突水处岩性分析和水体分析,让我们对不良地质地段隧道施工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隧道不良地质危害不是不可防、不可控,做好超前地质预报,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等,危害是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践证明该方案制定较为妥当,施工方法是可行的,为类似隧道工程施工中遭遇不良地质地段,出现大量涌水,大塌腔等综合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岩溶隧道因地质情况复杂多变,易出现突泥、涌水等突发性灾害,因此超前地质预报是其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文章介绍了探地雷达的原理、数据处理流程及注意事项,并结合工作实例讨论了探地雷达超前地质预报的各项具体工作及注意事项,对从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技术人员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韩国新  朱爱春 《民营科技》2009,(5):145-145,125
该文章介绍了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探测方法,采用“让德12-E”便携式多功能地质雷达进行探测,同时结合掌子面的地质描述对广贺高速公路隧道的大桂山段进行超前预报及衬砌的监测检测。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及其探测精度和深度的要求,超前预报方面:侧线布置采用“一”字型测线,测量方法采用点测方式,测点间距为0.5m,天线中心频率主要采用100MHz;衬砌检测方面:采用线测方式,天线中心频率采用900MHz。采用盖方法对断层、含水裂隙、软弱夹层、初衬质量和钢拱架数量进行了全面的监测检测,其监测检测结果基本符合实际状况,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加快了工程进度,同时为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监测检测方面的应用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地质雷达进行数据采集,介绍地质雷达探测的工作原理,实施的准备阶段,探测阶段,并对探测结果作出分析和判断,以了解隧道的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7,(33):133-135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交通方式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主要表现,而铁路的建设施工水平是交通行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在铁路工程的施工中,需要建造大量的隧道工程,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隧道施工,是对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严峻考验,只有在铁路建设中解决这一难题,才能有效的促进铁路行业的发展。本文将对浅埋偏压和软弱围岩两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铁路隧道施工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5,(34):117-118
路面结构层厚度检测是道路质量控制的重要工作,无损检测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破坏性试验手段。本文通过研究地质雷达的理论和其在沥青路面厚度检测的实体工程中的应用,对这种无损检测路面厚度技术的准确性、可靠性及误差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质雷达在沥青路面质量检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7,(17):40-42
我国的交通事业在逐年完善,铁路交通作为人们日常出行重要的交通方式,对人们的出行安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工期紧张、施工地质条件复杂和工程量与工程规模较大的特点,对施工组织设计工作的要求较高。因此本文基于项目法施工的铁路隧道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研究。探讨铁路隧道工程施工的改进工作,确保工程施工进度、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等多方面的问题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项目法施工在铁路隧道施工组织设计中能有效提高素质设计的水平,将现有的资源与条件进行有效利用,对施工组织进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对工程建设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隧道工程在公路、铁路及市政工程中的量越来越大.由于隧道工程为地下工程,且所处地理、地质及环境条件复杂多变,加之由于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方面的原因常造成隧道渗漏水,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各类隧道正常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高速公路隧道为例,简要介绍隧道渗漏水的成因,分析隧道渗漏水对衬砌结构安全性的影响,指出了隧道渗漏水对衬砌结构的危害及处治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