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被全世界人民关注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本论》在欧美地区的畅销。本文从《资本论》的角度出发,在介绍了《资本论》中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之后,分析了现实经济危机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似矛盾的表现,得出了危机的实质仍然符合马克思理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与韦斯科夫提出的综合性经济危机理论不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与资本循环相联系的综合性经济危机。与资本循环直接相关的实现危机和信用危机是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形式,资本循环时间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影响企业的利润率下降是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带有时间滞后项的资本循环模型为基础,以美国的增长率和利润率为核心展开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非金融部门和制造业部门中"剥削率"和"可变资本占总资本比例"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率具有正的影响,"资本循环时间"的增加不利于增长率的提高;"可变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和"剥削率"的增加有利于企业部门(非金融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经济利润率的增加,而资本循环时间越短,越有利于提高经济利润率。  相似文献   

3.
2012年5月之后,地方政府重启大规模投资,号称地方版"4万亿"投资计划。本文通过分析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从国际贸易、宏观经济形势等角度研究本轮地方政府投资的动因。并根据历年地方政府投资效率、产能过剩和地方财政收支情况,进一步研究本轮地方政府投资的必要性,认为本轮地方政府投资时机不成熟,规模过大,势必对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随着危机的不断扩散,演变成了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整个世界的实体经济造成了损伤。对于危机的发生,美国金融监管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监督力度的不足导致危机不断的扩散与难以控制,这也否定了新古典自由主义关于政府在市场中仅仅作为"守夜人"存在的相关观点。本文将结合美国政府对次贷危机的应对措施和经验,吸取教训和经验,为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有序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济危机是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其本身是一个市场问题,一个市场失败的问题。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是相对计划经济而言它是"最优、最大、最好"的。经济危机的影响完全依靠市场是无法解决的,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才能烫平经济的波动。  相似文献   

6.
胡开俊 《全国商情》2012,(Z3):14-15
2008年9月,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救市。在全球经济尚未缓过劲来时,由希腊债务危机引起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再次给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如何抵御并最终战胜这场持续时间长、强度高的经济危机,成  相似文献   

7.
张媔 《全国商情》2012,(8):90-91
目前,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虽然表面平息,但引起的全球经济和政治矛盾并没得到真正解决,相反,这次首先在美国金融界爆发的危机比以往任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深刻。自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表示出极大关注。本文对2008年以后学界对经济危机根源的解读进行概括和分析,并回顾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及当前学者的发展,最后,提出对经济危机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表明了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模式的体制危机开始出现。新自由主义模式在过去几十年促进了一系列长期的经济扩张,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为这次体制危机埋下了根源。历史表明,未来的经济结构中,政府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将会扩大。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给中美两国的社会生产仍至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沉重的打击,理性分析此次经济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和学者必须承担的使命。文章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在描述中美两国表象化的贸易争端的基础上,指出各国政府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是化解和防范经济危机的必要举措,并对导致当前中美贸易争端的深层经济、文化动因进行了剖析,认为生产相对过剩和消费相对不足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是导致贸易摩擦的深层文化动因,两国政府应在优化经济互补关系的同时时,重视文化互补的优化,彼此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才能推动中美经济步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艰难的推销     
<正>经济危机引发的争论:政府救市方案应该有多少预算拨给科技创新?1933年的秋天,美国正处于大萧条的深渊,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卡尔·T·康普顿(Karl T.Compton)(他也是罗斯福总统最近成立的科学咨询委员会的主席)提议从公共工程署(Public WorksAdministration)30亿美元的预算中拿出1600万美元资助"科学复兴计划"(Recovery Program of Science)。它的目的是增加所剩无几的研究预算,  相似文献   

11.
论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政策应对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主张对经济危机实行标本兼治的理论,它既主张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铲除经济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也主张在经济政策方面让各种金融创新和政策工具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从经济政策方面应对西方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为指导,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建立和加强相应的监管,让金融创新立足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一步融合,既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世界金融危机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演变为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向经济危机发展,向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的危害。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迫切需要政府在经济管理职能、经济管理方式和经济管理机构等方面进行有效地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大经济思潮交替成为经济思想的主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西方社会主流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引发了各界对两大经济思潮的又一次深刻反思,西方学术界和国家政府正积极探索"市场与政府平衡"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经济危机时人们更愿意寄希望于拥有强大经济实力以及政治权力的政府。政府可以利用手中政权力量对经济危机作出宏观、快速、有效的反应,此时国家干预就成为挽救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人们对经济危机的恐慌,使得政府手中的权力得到了放大,人们对于政府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也失去了警惕性。有可能导致政府权力的滥用,进而侵犯私权。因此对私权的保护尤为重要。本文仅从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方面讨论政府救市私权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全球的经济的起伏。美国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也颇为世界所关注,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宏观调控,帮助美国从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并在日后的发展中,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本文介绍了美国宏观调控法的内容及其对于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破产法发展历程与经济危机密切相关,或者是应对经济危机或者是诱发了经济危机。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社会矛盾凸显,急需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化解社会矛盾。美国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提供了示范,从破产法改革入手,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和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7.
政府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基于内生结构突变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重大政策调整、经济危机等都会使数据生成过程①产生结构突变,但以往研究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却忽视了这种现象,引起检验势降低和计量结果失真.文章采用内生突变模型对中国1952-2007年的宏观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政府支出和GDP均为带结构突变的趋势平稳过程且存在同期的突变时点.进一步推断出:在某种程度上,政府支出性质决定经济增长的稳定路径,大的外部冲击或内部制度改革才能改变这种均衡路径;应对经济危机的"四万亿",只具有短期效应,而促进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措施是对经济体制的综合性改革.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学者对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做了相应的分析,但是,他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深层次挖掘造成此次经济危机最根本的原因。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表明,生产相对过剩是引起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居民消费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的积累,是爆发这场经济危机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中阐明的是利润率下降与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危机之间的必然联系.并不必然适用于每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对于2001年以来经济危机酝酿阶段的实证研究表明,实际的经济运行方式与规律中所阐述的利润率变化趋势、利润率变化主导因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趋势以及资本价值构成变化与利润率变化间的相互关系等诸方面均不一致。但通过对比观察1970年以来历次经济危机酝酿阶段与2008年经济危机酝酿阶段在以上方面表现出的异同,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释2008年经济危机的发生根源,同时也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恢复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经济危机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姓"市",即在人类历史上只要一个社会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它就不可避免地、或早或晚地出现经济危机。对经济危机要辩证地、正确地认识其所带来的负效应与正效应,它既是"魔鬼"也是"天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