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环保和能源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与新科技技术的发展,为汽车空调业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本文结合企业空调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及其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里程,阐述了新技术在汽车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杨国朝 《大众标准化》2023,(23):125-126+129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新能源存在出力随机性、设备爬坡约束以及储能荷载状态约束等约束因素,在综合能源系统园区能源应用中,新能源会影响园区的日内调度计划。所以在进行综合能源园区的能源调度过程中需要结合经济调度问题和碳排放达标问题来对园区的能源调度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得到一个最优出力区间方案。文章将结合新能源的特性来对综合能源园区的能源调度进行分析,充分结合最优出力区间和碳排放达标要求来对园区能源进行灵活经济调度。  相似文献   

3.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新能源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减少尾气污染,还能有力推动汽车智能水平的发展,先进的车载新能源驱动技术将改变传统的汽车能源组成结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必然会经历动力系统、安全系统等多方面技术的发展与突破。结合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要点和改进空间进行分析,着重关注汽车电子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新能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关注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能帮助新能源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新能源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新能源行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新能源技术也普遍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随着竞争加剧,能源需求量增加,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许多新能源企业纷纷建立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于新能源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进行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面对着能源危机、能源价格的上涨和能源过度使用带来的生态恶化,发展可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是未来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利用相关统计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同时进行了新能源发展的国际比较,找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对我国加快新能源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新能源利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发现,在短期内,新能源的消费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但是在长期,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将新能源和传统矿物质能源作为自变量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新能源和传统矿物能源的消费均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新能源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大约是传统矿物质能源的24.7倍。因此,大力发展和探索新能源并逐渐用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是保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姚进军 《活力》2010,(21):42-42
能源问题是国际热点问题,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逐步枯竭,各国都在努力开发新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为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我国相继出台了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鹤壁作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提高能源后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朝华 《经济界》2011,(4):40-45
本文以分析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储备为基础,总结国内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及其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了我国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今后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靖 《企业导报》2011,(12):93-96
在能源可持续发展领域,新能源日益受到重视,有关新能源的研究也开始成为热点,涉及国家能源结构与安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在新能源各发展阶段,适当的国家政策是加快新能源发展的有力工具,而针对新能源产业政策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进行综述,分别根据新能源产业链延伸顺序以及新能源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特点,对政策研究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传统能源已不能满足经济日益发展所带来的对能源的新增需求,突显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而新能源金融安全是影响新能源发展的重大问题,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安全。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新能源金融安全运行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运用AHP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赋权,并对每个样本新能源企业的标量化数据进行综合加权计算其得分情况,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其权数得分。最后结合数据综合分析评价我国新能源安全状况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油气资源日益趋紧的背景下,传统能源企业纷纷进军新能源。传统能源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作为,对于其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BP公司近年来大力发展新能源,取得明显成效。本文对BP近年新能源发展战略进行梳理分析,以求对我国石油公司发展新能源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浪潮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构建覆盖全社会范围的综合能源系统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内,构建综合能源系统的步伐正在稳步向前,不断促进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的新能源之间的协同互补发展。综合能源系统在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具有的良好效益,使得综合能源系统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综合能源系统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效益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较快,光伏发电作为绿色能源的一种,是我国迈向“碳中和”“碳达峰”,进行能源结构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但在具体应用中,光伏新能源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与分配。基于此,文章为了进一步提升光伏新能源技术的利用率,首先对该技术的概念、原则、主要特征及应用优势进行简述,针对传统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对光伏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促进建筑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前,气候变暖、能源短缺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发展新能源、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发展新能源对电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中国应通过加强石油,煤炭,电力与其他能源产业之间的合作,提高新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而发展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电网。本文主要讨论了新能源在智能电网中的综合运用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要动力,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力量。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政策有助于改善新能源发电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其再投资能力,保障电力稳定供应。然而,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缺口不断扩大、电价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日趋严重。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针对新能源发展的各个时期,需要对新能源发电企业补贴政策进行动态调整,并对新能源的电价补贴模式进行优化完善,保障新能源发电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曾晓斌 《价值工程》2012,31(1):122-123
能源经济革命已经成为引领各国走出经济衰退的新引擎和未来能源发展的新动向。发展新能源成为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现有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新能源投资的特点、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提高新能源投资的效益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王志辛 《价值工程》2019,38(1):108-110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的发展,能源的消耗也在加剧,在未来很有可能会面临着能源枯竭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响应号召节能减排的政策,我国加大了对于新能源汽车研究的领域,把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纳入了三个五年计划之中。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以及其他种类的新能源产品慢慢的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清洁能源发电技术也更加的成熟,它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节能环保,本文主要介绍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组成的模块规划,以及电子控制的相关技术,希望可以给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导言: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新能源具有污染少、储量大、可再生的优点,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问题。此外,新能源分布广的特点也可以遏制能源战争问题。因此,世界各国日益重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新能源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并且形成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19.
郭莉  纪首群 《经济界》2021,(1):29-36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当前能源产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以"新能源投资"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能够为新能源投资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文章基于CteSpace软件,对"新能源投资"主题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新能源投资研究现状、影响新能源投资的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能源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统能源日益紧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新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文章在分析传统能源企业发展新能源现状基础上,提出传统能源企业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