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波 《现代经济》2003,(9):43-45
一、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发展轨迹在我国城市居民的自治是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以城市居民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来实施的。因此一部新中国城市居民的自治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城市居民委员会这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以及社会结构各个方面的逐渐变迁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我国城市居民的自  相似文献   

2.
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社会变革。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要不断消除各种旧的体制障碍和出现的社会矛盾,不断选择新的制度安排,不断尝试制度创新,在反复纠错的过程中选择一条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制度变迁路径,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进而推进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社会变革.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要不断消除各种旧的体制障碍和出现的社会矛盾,不断选择新的制度安排,不断尝试制度创新,在反复纠错的过程中选择一条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制度变迁路径,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进而推进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许经勇教授撰写的《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60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各个侧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并揭示其未来的演变趋势。在这60年间,前30年基本上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30年则是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割据初步形成;在渐进改革中带来地方保护主义凸显;在发展变迁中,地方保护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原材料大战到产品大战再到招商引资大战三个阶段。这一转变过程中,经济运行主体的多元化,经济运行总量的波动性,经济运行调节的双轨制,以及经济利益格局前所未有的变动,构成了地方保护主义凸显的主体背景。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从统收统支的高度集权体制,到财政包干体制,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初步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其中有两次改革值得探讨,第一次是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向委托一代理关系的财政包干体制转变;第二次是在1994年,由委托一代理的财政包干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非委托一代理关系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转变。这两次转变是在特定的经济条件和制度环境下发生的,具有逻辑上的客观必然性。本文试图以博弈理论、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理论为依据,分析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最后提出完善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都对人力资本产权的研究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不同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具有不同的经济效率,从而影响了人力资本产权宏观制度变迁的方向及路径选择,对比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可以总结出我国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宏观变迁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8.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缓慢的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制度变迁缓慢、市场化程度比较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即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制定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制定与循环经济相配套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等。  相似文献   

9.
经济惯性论与中国改革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资产函数基础上推导的经济惯性理论,解释了不同规模、不同体制国家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惯性较大,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战略,适应了中国国情。与俄罗斯采取的激进式"休克疗法"的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改革的成本小,收益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已显不足。进一步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管理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除了人以外,单位也是有身份的,而且相当复杂,不是真正一流"中国通"的外国朋友很难理解.这种复杂的单位现象产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20年之后的今天,市场经济真正启动1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依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积重难返的计划经济体系依然在运行(计划经济并非一无是处,在相当广阔的社会领域,计划经济的作用必不可少且依然十分有效,中国发展高新区与在高新区内发展孵化器便是如此),许多体制、机制、行业的改革也只是进行到了中途,出现了很多过渡性的产物及相关体制、机制.许多充满活力的新生事物也不得不以过渡性的面貌出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进行了分析。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是强制性的、渐进式的和被动式的。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变迁中存在制度供给不力、带有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和"体制锁定"、知识存量的积累不充分和技术创新迟缓以及制度执行失范和制度间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必须在政府重视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续深化会计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会计准则变迁是强制性的、渐进式的和被动式的。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变迁中存在制度供给不力、带有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和"体制锁定"、知识存量的积累不充分和技术创新迟缓以及制度执行失范和制度间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今后会计准则变迁应注意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打破意识形态刚性、不断增加知识存量、推进技术进步、完善制度制约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国有企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随着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变迁,国企弊端日益突出。国企的改革和发展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难点,本阐述了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必然性,批驳了一些错误的观点,分析了国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中,体制摩擦尤其是权力经济的存在加速了差距的扩大。缓解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制度变迁的进程,尽快取消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旧制度,逐步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制度。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变迁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前30年"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大一统"金融体制;"后40年"改革开放时期以市场化为基本线索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起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不断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是新中国金融体制变迁的基本逻辑。始终坚持金融本源、立足本国国情、加强有效金融监管,是新中国金融发展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以来,中国财政转型经历了帝国财政崩溃、全能财政试验与宪政财政建设三次大变迁的过程。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帝国财政制度走向瓦解,民国时期试图进行变革但没有成功;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进行了全能财政的试验;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宪政化改革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在深化财政改革的进程中,需要持续滤去帝国财政的毒素,通过完善宪政财政程序以推进财政公共化,提高财政制度的长期效率。  相似文献   

18.
农产品流通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巨大而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是效益更高的市场经济制度结构替代计划经济制度结构的过程.正式制度环境与非正式制度环境的协调统一、相互融合是市场经济制度结构得以确立和维持的内在本质要求.农产品流通市场制度变迁的方式只能是在政府领导下局部推进、双轨过渡,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相似文献   

19.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改革开放前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经济阶段,改革开放后体制转轨前中期的行政区经济阶段,改革开放后体制转轨后期的经济区经济阶段。而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新趋势主要体现为: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区域经济增长重心北上西进、跨区域产业转移和重组势头显现;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主导地位凸显;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明显进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跨国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变迁也不是简单的行政体系内部制度变革,而是在一定的外部制度环境的约束和要求下进行的,并且对其身处的制度环境起反作用。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变迁处于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社会环境之中。这些环境因素构成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变迁的外在约束条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及我国加入WTO的现实情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等方面制度环境的变化。构成了转型期我国行政审批制度变迁的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