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以L公司为例,分析了企业人工费用现状。分析发现L公司人均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费和职工教育费,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L公司人工费用结构呈现以工资费用和职工社会保险费为主导,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为辅的特点;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而住房公积金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人均人工成本逐年上升,人均人工成本与营业收入增长不同步。人事费用率基本持平,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
以美国、加拿大等7个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结合1930~2010年历史数据,以人均GDP、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以及户均机械数量为解释变量,以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为被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计量结果显示:3个解释变量均表现出相应显著性水平的解释力,其中,人均GDP和户均机械数量均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变化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与家庭经营规模却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对于我国家庭农场未来经营规模可能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引入服务业集聚指标,拓展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并基于中国27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和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制造业工资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工资空间分布的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工资水平提高,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不显著;地区分异的回归结果显示,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东部地区对制造业工资水平有正向作用,在中部地区未呈现出明显作用,在西部地区却抑制了制造业工资上涨;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各地区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始终不显著。研究结论对降低地区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引入服务业集聚指标,拓展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并基于中国27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和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制造业工资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工资空间分布的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工资水平提高,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不显著;地区分异的回归结果显示,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东部地区对制造业工资水平有正向作用,在中部地区未呈现出明显作用,在西部地区却抑制了制造业工资上涨;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各地区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始终不显著。研究结论对降低地区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当前劳动力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人工成本上升是劳动力供需出现变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力人工成本上升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科技创新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具有积极的作用,虽然短期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有必要充分认识劳动力人工成本上升的必然性与重要意义,通过进一步深入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努力从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强劳动力培训、努力解决新二元结构等方面入手,应对劳动力人工成本上升并深入促进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6.
创新与产业专业化变迁:江苏例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业专业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区位特征,其理论基础是"新经济地理学"。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产业专业化变迁的分析,发现:制造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都随着人均GDP水平上升而表现出相同的U型变迁路径。为了促进江苏省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基础上形成一些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0~2003年中国工业统计数据,研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工资决定的所有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规模与工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种企业规模-工资正效应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从隶属关系来看,中央属国有企业的企业规模-工资正效应最强;企业年龄与工资正相关,老企业会支付更高的工资;在私营企业中,企业人均利润与工资正相关,而在国有企业中,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对外贸易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制造业各行业的工资差距。贸易开放通过部门间劳动力市场分割效应、外贸结构的变迁效应、名义关税下降效应、发达国家的"外购"效应、技术偏向的技术进步效应、劳动生产率效应六个方面的传导机制间接影响中国制造业行业间工资差距。加大教育投入、发挥贸易对低收入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传递效应、打破行业劳动市场的分割、给予加工贸易相应的政策扶持、采用政府再分配手段等措施有助于缩小行业间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9.
从东北三省实地调研情况看,东北实体经济的相对人工成本不断被推高,同时,绝对人工成本也在上升.即使绝对人工成本不上升,企业也越来越难以承受.从短期看,要稳住甚至适当下降绝对人工成本,使实体经济企业有喘息之机;从中长期看,关键在于降低相对人工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使实体经济企业有更强的成本消化能力.这需要理顺央地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劳资关系;调整各种不合理收费;政府要承担必要的改革成本;适当修改劳动合同法来增加劳动力市场弹性;政府要主动承担起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通过实施分阶段有目标的改革路线图,彻底解决东北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人工成本压力问题.  相似文献   

10.
FDI流入引起国内对高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我国行业内的工资差距。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且FDI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对行业内工资差距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利用2013年我国首次公布的分行业不同岗位平均工资的数据,采用eview7.0计量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实证研究了外资流入与行业内工资差距的关系。结论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行业内人均FDI扩大了行业内工资差距,即行业内人均FDI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导致行业内工资差距上升0.06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单位劳动成本各影响因子间显著的因果反馈特征,根据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的多重反馈模型,使用Venism软件检验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得出单位劳动成本的预测趋势图。结果表明,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的上涨受城镇就业率、企业利润率、技术水平、资本劳动比等因素的影响,定量研究单位劳动成本系统的传导效果,未来单位劳动成本仍将存在上升趋势。为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在制定劳动政策促使工资增加的同时,应同步提高劳动力素质来增加劳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是支撑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本文探讨了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并基于FGLS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其能有效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分区域检验表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呈现由东向中、西部递减的趋势;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大于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促进作用.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技术创新、工资上升是这一过程重要的传导机制.为此,政府在注重人力资本积累的同时应更重视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并结合各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和产业发展的差异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智力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廉价的劳动力在中国已越来越少,中国民营制造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的趋势。而民营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所具有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也日渐衰退。除了人工成本增加的压力,中国民营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如贸易战的压力。面对以上困境,民营制造企业应积极面对,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效降低企业生...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省级投入产出表等数据,从制造业的服务业中间投入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结构,并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与人均GDP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除北京、上海外,我国其他地区的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制造业对服务的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系数与人均GDP的关系各异,呈现出正相关性(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技术研究业)、负相关性(公共服务业)、U型(如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保持不变性或稳定性(如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政业,住宿餐饮业)、不确定性.要从积极推进城镇化、拉长制造业产业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等方面着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力求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助推制造业升级.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长期增长路径上,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仅取决于技术进步率,所以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应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基于制造业的层面,也应该是一条以技术为主线的道路.然而,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意义不仅仅是停留在靠制造企业研究与开发(R&D)这一微观层面,其深层内涵是与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发展战略.通过模型推导和实证分析可知,中国的制造业应该采取"适度发展"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加强发展品牌战略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与出口程度具有正相关性,但到达“刘易斯转折点”(2004年左右)后,随着普通工人工资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出口方面的表现逐渐受到削弱。采用2000—2008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分阶段、分类型测算其出口份额和资本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份额显著下降,其中劳动力成本占比越高的企业受到的冲击越大;同时,制造业企业也逐渐采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进行产业升级,以应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根据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东部地区应逐步发展高端产业,中西部地区应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进一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笔者走访了长春40多家中高档小区,这些小区管理者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物业管理成本的上升.就保安而言,2003年保安的工资每月为650元-800元.但目前却飙升到1,200-1,800元,而保安人员的人工成本是整个物业企业投入最大的一项,再加上其他的投入,物业企业的经营更是举步维艰.因此,提升物业费价格就成了这些企业的迫切希望,但是,上调却面临着许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1994~2003年和2004~2010年制造业面板数据,运用GMM估计方法,分别考察汇率、工资和经济增长对中国全部制造业、不同外向度和不同劳动密集度制造业部门均衡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不管是整体还是分类回归,2004年前,制造业部门就业都与实际有效汇率、工资负相关,与经济增长、滞后一期就业正相关,但2004后就业与实际有效汇率负相关,与经济增长、滞后一期就业正相关。从整体上看,2004年前经济增长对制造业部门就业影响不明显,2004年后则有微弱的拉动作用,并主要作用于外向度低的部门。在分类检验中,2004年前的就业实际有效汇率弹性大于2004年后,且外向度高的企业就业受汇率升值的不利影响更大。此外,2004年前工资也对制造业部门就业造成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是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处于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期。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把握国际大都市制造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结合首都经济特点,更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继续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选取动态的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和13个固定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并剔除进口因素的影响,分别计算各年度制造业使用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和生产性服务业使用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完全消耗系数大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二者之间技术联系不断加强,已经进入了高度互动关联的阶段。应通过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在加快各自产业升级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