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审计月刊》2014,(2):56-56
近日.山东省济南市出台市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是该市首次将会展业纳入“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规划对未来几年该市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都作了具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15年,展会规模比“十一五”增长60%,其中国际和国字号展会达到15个以上、地方性自主品牌展会达到5个以上;展览业拉动相关产业收入达到265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5%.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呈现出生产要素由乡村和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大城市化现象,即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其中,农业生产要素率先由农村集聚至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为大城市化发展起到了"蓄水池"和"中转站"的作用;大城市则通过其巨大的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在直接吸纳农业生产要素融入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动态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还具有短期动态效应。未来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是促使中国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局面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会展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会展经济则是以会展业为依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博览会和专题会议,形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流,创造商机,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  相似文献   

4.
武辉 《河北企业》2014,(2):39-40
<正>京津冀会展城市圈在地理区位、产业互补、资源共享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潜力,河北会展业可以通过移植、嫁接京津展会、承接京津知名展会分会场、扶持发展本地优势展会等会展互补模式发展河北会展业。一、背景分析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国际会展业在20世纪经历了大发展时期,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会展业的行业带动性很强,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世博会的顺利召开、各地会展设施的完善、会展政策的陆续出台、会展组织的壮大,以及国外会展机构的进入,国内会展市场竞争将会十分激烈。  相似文献   

5.
武辉 《河北企业》2013,(4):55-56
<正>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国际会展业在20世纪经历了大发展时期,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河北省地处华北,有着环渤海、环京津的优越区位优势,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展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在河北省"十二  相似文献   

6.
中小城市道路系统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城市道路系统发展探讨肖健飞目前,我国城市交通问题不仅仅出现在大城市,中小城市也开始为城市交通问题所困扰。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管理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解决中小城市的道路交通问题,必须治本,即必须重视中小城市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一、会展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有密切联系 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现代会展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生机和潜力,会展业已经成为城市与城市之间实力与形象的竞争,成为国民经  相似文献   

8.
分流减负发展对我国城市发展“抑大兴小”之管见湖北省谷城县副县长邬培高“要多发展中小城市、卫星城镇,少发展大城市,减少大城市压力。”这是李鹏委员长针对我国城市现状,适时提出的“抑大兴小”发展新构想。那么如何尽快实现由偏重大城市发展,向加快中小城市(镇)...  相似文献   

9.
施昌奎 《经济界》2005,(2):53-58
会展业是指提供会议和展览综合服务的产业,包括接待会议及展览的场所和举办会议及展览的单位。会展业包括会议和展览两部分,在西方一般称为会议展览业(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是属于三产服务业中的朝阳产业。会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城市化道路几个问题的思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城市建设以“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为指导方针。笔者却认为我国城市化道路应采取“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有重点的发展大中等城市;因地制宜在东部地区严格控制小城市用地规模,在西部地区有计划地发展中小城市”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走与世界相同的城市化道路。  一、不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而是“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有重点地积极发展大城市”  1土地资源匮乏和“大城市”病不应是限制大城市发展的理由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大城市论”一直在我国城市化指导思…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经济》2013,(8):122-125
会展业作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为顺应会展业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渐加大会展业的建设投入,在展馆经营、展会策划、展会招商及展会运作等方面均取得不俗的成绩。本文以南昌市为例,结合近几年南昌市会展业与相关行业发展的数据,将会展业定位为新型服务业。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南昌会展业的发展特征,细致解析会展产业链条中各环节的相互关联性,并对南昌市会展业的盈利模式进行探讨,力求寻找南昌市会展业发展模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7,(32):55-58
青年创业活动意义重大,应以有效服务支持。鉴于其与大城市的区别,中小城市应选择性吸收相关经验并根据自身特点建设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中小城市创业服务体系特殊性,紧接着以常州为代表展开调查,剖析了中小城市当前在青年创业服务中的典型问题,并以之为基础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期望能为同类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志潘 《中国就业》2013,(12):53-54
近年来,在大城市,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如火如荼,热闹非凡,各类家政服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家庭服务业的产业定位和发展优势得以充分体现。但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农业区域的中小城市,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可谓是举步为艰。中小城市家庭服务业如何求得发展时机?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目前对话几位当地家政行业老板,得出的答案只有一个字“难”。笔者想从中搜寻出“难”的究竟,以帮助他们找到“难”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郑元同 《国土经济》2005,(12S):23-25
向城市要空间,向郊区要土地,这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城市住宅发展的道路。在房地产持续升温的形势下,住宅建设的一个新趋势是各种超大规模的楼盘应运而生,高层住宅拔地而起,这种开发热正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一个现实的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关注:中小城市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是否适宜建高层住宅。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发展主要依靠大城市的迅速扩张和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接下来的城市化必然是以中小城市的发展为主要空间、主要领域和主要战场  相似文献   

16.
方大  春孙  明月 《企业活力》2014,(3):136-141
高速铁路对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四纵四横"中京广高铁为例,可以从引力模型和通达度两个角度,采取有无对比分析方法,探讨高铁建成前后京广沿线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和交通通达度。研究表明,高铁建成显著提高城市间的引力和交通通达度,对省会大城市改善效果优于中小城市。高铁建设能够加强沿线城市间交流,推进资源重新配置。中小城市要抓住机遇,依托高铁融入高铁经济带,促进自身的发展;大城市需要主动转移资源到中小城市布局,促进高铁经济带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京津冀都市圈的中小城市功能现状进行测评,得出中小城市人口集聚功能、产业功能、吸纳就业能力均有所下降以及公共服务功能落后的结论。然后基于政策角度,聚焦京津冀都市圈,分析了中小城市发展过程及政策对中小城市的影响。通过对中小城市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出中小城市在功能提升方面存在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慢、公共服务差异大、交通网络体系不健全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从政策角度提出完善区域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走上了“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化道路 ,但由于大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信息与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我国大城市普遍获得了中小城市无可比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许多大城市不仅在市郊农村地区兴建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工业基地 ,还积极在市郊农村地区兴建市政基础设施 ,鼓励市区居民迁往市郊的新兴住宅区 ,使得这些地区迅速获得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 ,因征用农业用地而被释放出来的农业劳动力和乡镇企业劳动力的重新就业问题便应运而生 ,我们称之为征地劳动…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6,(13):5-8
城市中建筑色彩关系着一座城市的形象,代表着其特色和品味。建筑色彩与环境是相互融合的,在城市规划中"天人合一"的建筑色彩,会充分体现这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文化内涵。现在,国内许多大城市在城市的规划中都将建筑色彩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而占国内城市规模总量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却在这方面与大城市有很大差距。基于此,本文以华阴市为例展开对中小城市规划中建筑色彩重要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皖江城市带中小城市发展要避免我国30年来城市化发展失衡和发展速度趋缓的弊端,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带动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后的经济发展为消除"二元经济"格局,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促进安徽省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种由中小城市率先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对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