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下社会的热点。民办高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越来越认识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民办高校应从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来完善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创业型经济发展悄然而至。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强烈,创业热情高涨。鼓励大学生抓住契机自主创业不仅能有效缓解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更是加快我国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创业型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因此,大学生创业机制优化探索与分析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面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使命。培养大批具有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围绕加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素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探索符合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体系。文章提出,将创新创业知识有效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有效结合,从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等方面分析,讨论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创新,以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而推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乃至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浪潮中,大学生成为创业新生力量,其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创新热情最高。文章试图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开展创业教育,搭建实践教育的协同育人平台,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激发创业精神,培育创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高等院校参与我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及意义、并以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专业114班学生党员钟宏远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及对所在班级的带动作用为例展开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的规律,总结经验,为高等院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起到引领作用理清思路、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越来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OBE理念作为一种以成果为驱动的教育理念,能确保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及能力,需要我们运用OBE教育理念改革现有的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文章将通过系统地阐述OBE教育理念,从用人单位及各大高校的角度对人才需求和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展开具体的分析,为建设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8,(5):207-209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号召的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主力,我国对此予以重视。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刻不容缓。但是我国当前各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仅依靠学校力量进行开展,还未形成学校、企业、政府协同培养机制,导致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不够显著。本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提出,各级政府和各大高校不断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基于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使积极投身创业的大学生提高成功率,着重从服务大学生创业角度搭建创业服务平台的构想,希望探索出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将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为主要的发展理念,此理念推动了全社会创新创业主题活动的崛起。创业与创新已成为国家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全民社会创业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形势,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国家文明和谐,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更有助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实现。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6,(12):205-206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众创空间",作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鼓励全民创新创业、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金德发展。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和人才平台,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升级改造大学生科技园和创业园,形成立体式的"众创空间";加强创新创业的辅导队伍建设;联动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展创新创业联盟;建成互联网+的科技型孵化器;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业态。  相似文献   

11.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能力,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基于国家对创新创业计划"公益助学"项目的实践,综合分析其运作模式及流程,针对大学生公益创业中存在的社会认知度不高、资金筹集难度大、组织运营困难等问题,从学校、社会以及创业者自身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大发挥公益创业的力量,进而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也方兴未艾。然而,当前的高校创业教育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创业群体法律意识、社会责任的培育。尤其是作为中坚力量的工科大学生,在对其开展创业教育时存在明显的创业法律教育意识性缺位、针对性薄弱及功利性浓厚等问题。因此,在高校逐渐完善法律课程体系、建立咨询模拟机构、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是维护工科大学生创业群体合法权益,营造和谐创业氛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6,(17):182-184
大学生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业"重要的生力军。但是由于当前我国高校创业实践教育领域缺乏有效的系统指导,面临诸多问题与障碍。本文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为借鉴,归纳建立政府、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关键点。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7,(21):207-208
国家着力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大学生正是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开展创业精神培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创业精神的角度分析应用型大学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调速换挡"背景下下,中国经济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量增质更优,创新被寄予厚望望,创业被赋予使命。"互联网+"、创客、中国制造2025、草根创新、"众创空间"…………这些网络新词层出不穷,呈现出经济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亮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在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社会的需要。作者针对大电类专业学生所提出的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创新了开放实验机制,创新了校内学生竞赛机制,并将开放实验与校内学生竞赛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从长远看可以有效提升毕业生质量,提高高校毕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对首都、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在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让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有一个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理解,让大学生能够在真正创业前做好各种准备,武装自己以提高创业成功率和抗风险能力。因此,开展好大学生SIYB创业培训(以下简称创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高校在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教师能力提高和创业环境的形成等方面还需大力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互联网+"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背景,分析了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和成因。在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双创"大赛的指导下,探索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从教学、学习、比赛、实战、实训、投资等角度构建残健融合创新创业生态圈模型,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为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正李克强总理在最新出版的《2015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序言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的选择,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它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符合激发市场活力的客观要求。高手在民间,我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比的。只要更好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用"双创"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我国经济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活力之源,也是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大学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在“主体经济性质”,上积极探索,健全了校校、校企、校地多方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突出了创新创业基地的示范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