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传统经济还是现代经济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贮藏量极为丰富,但一直以来,中国也是一个人力资本存量相对不足的国家,这种量大质低的人口状态极大地影响并制约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劳动就业的可持续性,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增长.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变瓶颈为优势和强势,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增长和发展,是20多年来我国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自19世纪起,经历了大创伤的中国实体经济开始适应国情而发展。开放国门做生意成为了提升经济增长的重要利器。本文从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对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商品质量以及国际形象等变化着手,浅谈中国经济转型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多种观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但总体来说,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近些年来,南通市经济发展快速,已经连续多年位居江苏省第四.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实体经济的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因此,有必要研究南通市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借助金融业的发展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股市不是西方国家成熟市场上经典意义的实体经济、宏观经济晴雨表。实体经济、宏观经济上升,股市可以上涨也可以保持不变;实体经济中宏观经济状况下降,股市一定会下跌,这主要是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国内货币与准货币增长较快等原因所致。因此,研究我国股市运行的特征,探求适合这一特征的投资操作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贡献。经过40年的高速增长,党的十九大作出了重要论断,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时代。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准确把握中国未来发展态势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能够实现长达39年的平均9.5%的增长,并高出“常态化增长”的2倍水平,其根源在于,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后来者优势”。在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下,作为一个中等发达的经济体,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实体经济。设立直辖市以后,重庆的发展即使有各种波折,仍然是领先于全国。重庆应继续抓住这个发展机遇,继续领跑全国,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金融发展存在非线性结构的增长效应,体现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消失甚至逆转.由一国金融体系的信用创造能力内生决定的信用扩张机制,是导致金融发展相对实体经济过度以及非线性增长效应生成的重要根源.因此,一国的金融发展存在最优边界,保持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匹配的信用创造能力与信用扩张水平,是实现金融最优边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美国次贷危机开始逐渐向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蔓延,必将对中国的经济金融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可能对中国在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外汇储备以及可能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应从次贷危机获得有益的启示,更新应对危机的观念,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8.
运用中国2002~2012年31个省域面板数据,尝试估算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实证分析了多种因素对实体经济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中、西、东北部实体经济增长格局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云南、河北、内蒙和辽宁的实体经济有增强趋势,黑龙江实体经济趋弱。储蓄存款对全国各地区实体经济的贡献率都比较高;私营企业流动资产、房地产完成投资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实体经济的贡献次之;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和其它、零售业流动资产对实体经济有贡献,但微不足道;社会捐赠教育经费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不明显,影响西部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尚不明确。文章对实证结论背后的政策含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9.
金融资本、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推动因素.欧债危机使得各个国家开始重新审思金融资本运动和实体产业发展的关系.欧美两大经济体都已宣布实施新一轮的工业化道路,重新确立了发展制造业等实体产业政策.我国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金融资本、实体经济越来越不协调的问题,金融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现象正在逐步侵蚀我国社会经济的机体,已引起了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在审思我国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资本“脱实向虚”的表现、着重探讨了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兴趣锐减的成因,并从评价机制、跟踪警示制度、风险防范、审慎监管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构建中国金融资本促实体经济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增长缓慢,但中国经济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稳健前行,经济回升比较早也比较快。2013年,中国经济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诸多因素的挑战,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正在快速减少,不利因素正在快速增加。要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创造新的战略机遇期。同时,要加大调整结构的力度;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防止虚拟经济的空心化;创新中国消费模式,扩大内需,以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资金流向发生改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不断下降等问题。资金在逐利的本质下,不断涌入虚拟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出现背离。这不仅加大了经济的波动性,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使得实体经济出现“空心化”,缺乏增长动力。文章首先测度了中国各省份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效率,直观阐释各地区的效率情况。进而根据设定的面板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与程度,探讨其在不同地区作用差异的缘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把握好财政分权的“度”,打破金融集权的垄断局面,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缩小区域效率差异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安徽省2000-2019年科技成果转化、城镇化和实体经济增长的数据,应用VAR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显示:科技成果转化、城镇化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科技成果转化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城镇化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著;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但对城镇化进程促进作用不显著.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1-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分析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发现: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双持续提升,两者发展水平均呈现东部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格局;普惠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关系,普惠金融的适度发展显著增强实体经济的经济效益、优化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促进实体经济的科技创新,但普惠金融的过度泛化发展却会抑制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二者的分位数回归结果可知,随着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促进到抑制转变的临界点不断优化.因此,需要加快中国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步伐,有序地、倾向性地推进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科技创新提升,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通过统计分析、制度分析和理论分析,全面深入地探究中国实体经济的债务水平、债务风险和背后根源,进而提出风险防范化解的治理思路.自1995年以来,从债务增幅、变化趋势和偿债压力三个方面综合观察,中国实体经济负债率经历了四个上涨阶段,第四个阶段(2012年初—2016年末)的债务上涨持续时间最长、上涨幅度最大.在债务规模方面,债务总量负债率已超越被广泛认可的安全边界;在债务结构方面,部分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水平较高;在融资方式方面,期限错配、低透明度、高成本问题比较突出;在偿债压力方面,经济增速、财政收入和企业盈利下滑加大了债务偿还风险.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驱动和负债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一直以来的投资冲动和预算软约束、金融体系长期存在的结构不合理和运作低效率,这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三角循环",共同造成了中国实体经济债务的持续增加和潜在风险的不断加大.实体经济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的根本之道在于控制债务增速,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需要在负债率的分子方针对性地压减低产出效率的债务和杠杆,在分母方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同时调整优化不同行业领域的债务资金配置.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最大亮点,同时也引发了能源供应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节能增效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节能服务公司(ESCO)是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盈利性节能服务的企业实体,也是联结节能装备(产品)制造企业与用能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施耐德是世界知名的节能服务公司,解剖施耐德的发展历程、发展战略、经营模式和服务理念,对促进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要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从服务的广度、深度、重点领域等维度,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制度革新;通过普惠金融系统、金融创新和完善的顶层设计,持续完善金融系统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促进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7.
卡莱茨基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出发,提出了垄断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理论。卡莱茨基经济增长理论基于有效需求理论阐述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继承卡莱茨基经济思想的卡莱茨基主义经济增长模型进一步强调收入分配是总需求的关键性决定因素,并逐渐发展成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问题的标准范式之一。卡莱茨基经济增长理论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制度要适应经济增长体制”等经济思想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卡莱茨基主义经济增长模型也可以用于研究当代中国的经济增长体制,但应注意结合经济实践对其进行优化;卡莱茨基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只有不断发展,并应用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实体经济遭受重创,2009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该战略旨在恢复实体经济活力,提高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于美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所以美国再工业化对与之有重要经贸关系的中国带来了多重影响。本文主要从出口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两个方面考察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具有显著滞后的正向影响,而且国内经济状况和信贷增长也是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显著因素。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超额货币供给与低通胀共存的状态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中国货币之谜"。部分学者认为,这是由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迅速货币化产生的巨大货币需求吸纳了超额货币供给,使之没有完全表现在产出增加和物价水平提高上。事实上,中国对货币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近些年已经从实体经济转向了虚拟经济,成为金融资产被窖藏了起来,从而使货币独立于实体经济部门。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近几年在扩容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货币供给量,成为我国货币之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目标,是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两个重要基石。通过回顾中国20年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所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加剧。结合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从中国国情出发,批判了“增长主流论”的观点。并认为实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动态协调发展,在用财税手段对收入分配差距进行调整的同时,也必须对权力机构、垄断、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以寻求标本兼治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