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燕玲  张伟 《全国商情》2011,(Z4):6-7,10
在低碳城市构建过程中,碳排放量的多少和碳排放强度的高低是其主要衡量因素。通过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MDI)对青岛市1999—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动量进行分解分析,指出经济发展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有限;而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能源效率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对于加快青岛市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面板模型与协整分析结合起来,以1995~2006年我国工业部门10个高耗能行业的截面数据为依托,构建了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面板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部门10个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能源利用效率与行业产出之间的面板协整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工业部门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行业产出之间的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的短期调整效应,但各行业差别显著。这一结论为制定工业部门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及短期能源调整措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GDP、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基于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福建省1978—2009年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短期内存在着从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从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长期内存在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构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的EKC曲线,并在此模型中加入能源消费结构的变量,来探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碳强度随着人均实际GDP的改变呈现出倒"N"型的特征,即碳排放强度随着人均实际GDP的提高有一个先下降,再保持一定的水平略有上升,然后再下降的趋势;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碳排放强度,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与碳排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煤炭消费比重越大,碳排放强度越大;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关系进行情景分析表明,我国减排的目标和压力依然很大,为了保证我国承诺的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顺利实现,要实施合理的减排调控政策以及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5.
采用我国48个老工业基地37个工业行业2006—2012年的数据,核算其碳排放量及变化趋势,并运用LMDI方法从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从地区层面看,行业规模和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结构和行业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行业层面看,行业规模对37个行业的碳排放均表现出拉动作用,能源强度对7个行业的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能源结构对28个行业的碳排放量具有拉动作用。应适度控制工业行业规模,优化行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6.
分析重庆市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碳排放现状,发现从2010年开始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碳排放均与工业增加值成脱钩状态,工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是原煤消费和6大高耗能行业。在国家各项碳排放承诺和《中国制造2025》的碳排放目标下,研究重庆市工业碳排放,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碳排放3个变量的动力学结构。通过情景对比分析,从能源结构、高耗能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投入等方面,提出重庆市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测算1980—2011年河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和单位面积排放量,分析河北省碳排放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间的相关性。河北省的能源消费量、碳排放量呈现递增趋势,但碳排放强度呈现递减的趋势。河北省的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主要受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河北省的能源消费量主要集中在唐山、石家庄和邯郸三个城市,应在这三个城市中最先进行节能减排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苏浙沪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苏浙沪地区199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根据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计算出苏浙沪地区总的碳排放及单位GDP碳排放,并运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横向分析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行业碳排放强度及行业产出份额对苏浙沪地区整个碳排放变化的影响情况,纵向比较国民经济六大部门的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率。研究表明:江浙沪地区的单位GDP碳排放逐步减少,碳排放的增速与GDP增速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抑制了CO2的排放,尤其工业部门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9.
2016年~ 2025年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午,也是对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检验的十年,因而预测制造业的碳排放并做好阶段性控制工作,是我国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首要任务.基于Kaya恒等式,引入能源结构、高碳产业比例、人民币汇率、加入WTO等变量,构建制造业碳排放协整方程,发现我国制造业的碳排放增长与人均增加值、能源强度、能源碳强度、高碳产业比例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预测出2025年制造业在积极情景、消极情景、基准情景下的碳排放水平及2020年~ 2025年制造业碳排放的平均增速;然后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2025年碳排放可能的取值范围进行模拟,得出我国制造业2025年的碳排放水平值;最后依据产业结构失衡度倒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得出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碳排放构成比例,为制造业、进而为中国经济2020年~2025年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勾勒出碳排放路线图.  相似文献   

10.
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广西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5—2009年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这三个主要因素对广西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促进广西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成指数增长,然而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抑制广西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并不显著。最后提出相应的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运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D)对1902年以来我国碳排放进行周期分解以及趋势分析。并在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各指标因素,进行了EMD趋势分析。主要得到了以下研究结论:(1)自1902年以来,我国碳排放总量不断攀升,总体呈现指数式增长态势。(2)我国碳排放存在70年和106年的准周期波动,未来一段时间内碳排放总量将继续以指数方式高速上升,并于2025年前后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之后碳排放趋势将有所放缓。(3)人均GDP、能源消费总量,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生产总值等7项指标与我国碳排放均显示出显著的关联度,关联系数均在0.8以上,按照指标关联系数大小排列为,能源消费量〉农业〉人均GDP〉工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4)从各影响因素的EMD分解趋势来看,各影响因素均表现出增长态势,由此分析出我国碳排放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攀升的态势将继续维持。  相似文献   

12.
为弥补相关研究对中国工业碳排放估算过于粗略的不足,利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基于30个省级行政区和36个两位数细分行业的工业能源消费数据,对1998—2010年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总量、地区工业能源碳排放及工业细分行业能源碳排放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工业能源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碳排放的70%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和能源开采与加工、金属冶炼、设备制造及化工制品等重化工行业。因此,工业节能减排应考虑行业差异、地区差异及区域比较优势,依据行业与地区差别制定和实施适宜的工业低碳转型战略,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30个省份1995年—200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STIRPAT模型对碳排放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利用Kaya方法对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并且存在较强的排放惯性。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增长是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技术进步对碳减排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具有一定随机性,能源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影响不明显。基于上述,本文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根据2000年~ 2010年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测度中美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承担了巨大的美国消费型的隐含碳排放量,其中机电类产品一直是对美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阻力,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结构分解法将影响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因素分解为能源使用效率、生产技术、对美出口规模和对美出口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及生产技术改进为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的减少做出了贡献,其中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起主要作用,而对美出口规模及出口结构则导致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文章构建了1990-2013 年福建省煤炭消费比重与碳排放强度的VAR 模型,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动态交互冲击关系.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冲击对煤炭消费比重的影响不具有记忆性,而煤炭消费比重的波动冲击会造成碳排放强度在长时期内的同方向变动,且煤炭消费比重的波动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冲击影响,因此可以通过降低当前的煤耗比重来降低福建省的碳排放强度以及未来时期的煤炭消耗量.有鉴于此,文章从技术改进、产业结构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三个角度,提出减少单位煤炭碳排放、降低对煤炭需求、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等降低福建省碳排放强度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东部地区能源碳排放的省域比较及因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6年~2008年能源消费数据,对东部地区12个省份的CO2排放量进行估算,并且利用LMDI方法对其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碳排放呈快速增长趋势,且不同省份之间碳排放量差异比较明显;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是东部地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其中经济增长是最关键的因子,而技术进步是东部地区碳排放的抑制因素,但是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基于此,提出了减少东部地区CO2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以适应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投入产出框架的结构路径分析(SPA)和结构分解分析(SDA),借助中国2012年和2017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耗量,按最终需求和部门分别计算了隐含碳排放量和整体隐含强度(AEI)并分解到不同的传输层,然后利用SDA方法研究了AEI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对隐含碳排放量贡献最大的需求类别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贡献最大的部门为建筑业;对整体隐含强度贡献最大的部门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中国2017年的整体隐含强度较2012年的水平相比呈下降趋势,主要的驱动因素为投入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3)能源消费强度效应不利于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揭示了部门生产效率亟待优化的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辽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是工业大省,又被列为国内首批低碳试点省份,发展低碳经济对东北乃至全国具有示范作用。本文据1978—2008年能源消费量和消费结构测算出辽宁碳排放量,并运用协整性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性分析方法深入研究,认为辽宁经济增长与CO2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性,经济增长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然而增加碳排放量并不是实现经济增长必由之路。辽宁应当以低碳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进而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9.
灰色模型CM(1,3)很好体现了资本使用量和劳动投入量对下期工业产出值增加率的影响。通过对2003-2005年劳动生产力和灰色模型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能源类工业部门产出的增加更多依赖于劳动力的投入;化纤和石油等工业生产率提高呈现出较高趋势,其劳动力对产出值增加的影响度在下降。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关键时期,研究河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问题,对于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基于协整检验的脱钩分析系统,利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了河北省1990年—2011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并引入能源消费作为中间变量进行因果链的分解,分析了河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2000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为扩张负脱钩,2001年—2003年的脱钩状态为增长连结,其他的年份都呈现出了弱脱钩的状态。河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弱脱钩状态主要是因为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效率的不断提高,而与减排并没有多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