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已故教授刘再兴先生(1926—1999年),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代表性学者,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的重要开创者。刘再兴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起便从事经济地理,特别是工业布局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领域进行过广泛的探索,他在中国经济地理学性质、中国经济区划、地区差距和西部发展、生产分布规律、中国国土规划等问题上均有领先研究,并率先提出空间推移"主导论"思想。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刘再兴先生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对中国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5月,从河南大学获悉,经院士大会选举推荐,国际欧亚科学院(International Eurasian Academy of Sciences,IEAS)主席团会议审议,中国经济地理学学术带头人之一、河南大学李小建教授正式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Academician of IEAS)。  相似文献   

3.
<正>安虎森,男,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环渤海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安虎森教授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  相似文献   

4.
将地理或空间因素纳入对贸易问题的分析,产生了贸易的空间复杂性。经济地理学相对于经济学其他分支来说,没有给予贸易问题应有的重视。主流贸易理论局限于自由贸易原则,不恰当地简化了空间复杂性。后凯恩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贸易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批评与替代,但也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作为空间经济研究新近兴起的非主流学派的地理政治经济学在剖析贸易的经济、超经济和超资本主义的空间复杂问题基础上,探索贸易与空间共同构建的新框架,为贸易理论的地理修复提供了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5.
《潮商》2012,(4):31-34
中国地理学会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正名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北京大学1997年10月为其设立"林超地理学奖学基金"……他,就是出生于揭阳渔湖的著名地理学家林超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宋长青说:"林先生是中国地理学界少有的在地理学的文理、古今、中外、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2015年度的《区域经济评论》和《经济地理》两期刊都发表了有分量、有深度的学术成果,既反映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对区域发展问题的集中探索,也完整地体现了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进展。这些成果高度聚焦了区域合作、区域转型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城镇化与城市群等热点问题,体现了区域经济学的繁荣景象。金碚、陈秀山等作者群体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中坚力量,是区域经济的年度学术人物。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4月21—22日,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和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年会暨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等8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300余位专家、教师和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转型发展、乡村振兴、产  相似文献   

8.
2018年4月21—22日,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和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年会暨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等8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300余位专家、教师和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转型发展、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刘晓春 《河北企业》2014,(5):111-113
<正>经济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三大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球表面分布变化规律。一些规划类专业及财经类院校相关专业也开设经济地理学课程。高校经济地理学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学习经济地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经济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专业人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一方面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以来,永春县先后成功申报了永春芦柑、永春佛手和永春篾香、永春老醋等4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项目。2013年,永春县质监局继续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探索启动新一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开发传统县域特色产品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3,(13):17-18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乃至国家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源泉,其发展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经济以现代物流产业为支撑,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现代物流经济带动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现代物流产业以其独立的产业部门越来越受到政府及专家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现代物流的发展状况,总结出一些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几点启示。同时本文也讨论GIS技术在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重点论述系统的功能设计。最后,对GIS与物流结合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Recently,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literature has developed as a theory of the emergence of large agglomerations which relies on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and transportation costs. This literature builds on diverse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It combines the insights of traditional regional science with those of modern trade theory and thus attempts to provide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paper surveys this literature and discusses its relation to earlier approaches to similar topics.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发展可以看作一个新产业不断出现而旧产业不断消亡的过程。研究经济地理学经典区域发展理论可以发现,经典区域发展理论没有从过程维度揭示区域产业变迁。演化经济地理学则综合广义达尔文主义、路径依赖和复杂系统理论,建立新研究框架,探讨了区域产业演化路径和区域新发展路径的形成。演化经济地理学的主流叙述强调了区域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性,后来不断细化了区域产业演化路径,并指出不同类型地区具有不同区域产业演化路径。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关注区域新发展路径的形成,指出区域新发展路径的形成是涉及一个内生与外生力量、多元主体参与、知识与非知识互动和制度变革的多主体,多要素和跨尺度过程。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深入企业组织层面理解后发国家与落后地区的路径升级以及未来预期对区域产业演化路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地理学发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已经发展到了一门学科的中期。作为发展中期阶段的新经济地理学,学界对其评价不一。为了洞悉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状况,需要从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式入手,分析该学科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脉络,分析新经济地理学比之传统意义上经济地理学的优势所在,研究新经济地理学的适应性。可以肯定的是,新经济地理学适合中国等新兴工业国,没有过时。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也有很多不足,值得反思,其中最突出的是新经济地理学没有对以往地理学家的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回顾。但是新经济地理学成功地将主流经济学家的注意力转到地理上来,这是它的贡献。所以,新经济地理学还是有很强的学术活力的,学界应当积极寻找新经济地理学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16.
刘金明 《物流科技》2014,(8):130-131
物流经济地理作为一门辐射物流和经济地理的综合性职业基础课程,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急需改进和创新。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现状及问题,针对性提出教改方案。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unravels the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the informal economy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geographical setting of Brussels. Micro perspectives (households as economic agents) and macro perspectives (the informal economy related to economic recession) are combined in order to deal with categories of informal activities which are homogenous in terms of their spatial logic. In the first part we review several classifications of informal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ssess them in terms of their congruence with the distinctions of economic actors and spatial logic. The second part elaborates on the raisons d’être of three large categories of informal economic activities in relation to urban development and on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of these activities in Brussels: the domestic sector and suburban development; economic recession and survival strategies in the inner city; and, finally, flexibility and informalization in urban light industry. Polanyi’s concept of mode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market, redistribution and reciprocity) offers a powerful tool to understand informal economic activities as a set of interrelations between households and other economic actors in order to gain access to their living resources — Ce texte analyse les relations entre différentes catégories d’activités économiques informelles et leur répartition spatiale à Bruxelles. Les perspectives micro (les ménages en tant qu’agents économiques) et macro (l’économie informelle liée à la récession économique) sont combinées pour aboutir à des catégories d’activit’és’économiques informelles homogènes en termes de logique spatiale. Dans une première partie nous considérons plusieurs classifications des activités économiques informelles pour évaluer au niveau théorique leur congruence avec les types d’acteurs et les logiques spatiales. La seconde partie décrit les raisons d’? tre de trois grandes catégories d’activités économiques informelles et les met en relation avec le développement urbain et leurs milieux de production à Bruxelles. On distingue ainsi le secteur domestique liéà la péri-urbanisation, les stratégies de survie liées à la récession dans le centre-ville et la flexibilité et l’informalisation de l’industrie urbaine. Le concept de modes d’intégration économique de Polanyi (échange marchand, redistribution et réciprocité) constitue un outil d’analyse efficace pour comprendre ces activités économiques informelles en tant que combinaisons précises d’interrelations entre ménages et autres acteurs économiques permettant aux premiers d’accéder à leurs moyens d’existence.  相似文献   

18.
基于Riou(2006)的模型,加入官员晋升的因素,建立一个包含单个中央政府和两个地方政府的双层政府架构的新经济地理模型,而且遵循Keen(1998)和Boadway(2004)的标准研究范式假设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是一个斯坦克伯格形式的领导者,而地方政府扮演的是追随者角色。理论分析证明,现有的官员晋升机制是地区分割的一个因素。改变官员晋升机制,加强官员交流可能有利于打破中国地区分割,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08年泛长三角所属22个城市的相关数据,运用Zipf指数、Pareto指数和Dgl指数对长三角的城镇化等级结构、相互作用、空间相关性、空间差异、交通网络密度和网络连通性进行测度,以揭示目前泛长三角空间格局、形成演化过程、影响因素、发展状况及趋势,为宏观政策的调整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links between face-to-face interaction,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and the location behaviour of innovative firms. While face-to-face contact is an essential feature of most innovation behaviour, the importance of the frequency of face-to-face contact for innovation varies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irm types. We therefore construct a simple optimization model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face-to-face interaction, the costs of land use, and the location of innovative firms. This allows u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ypes of firms which will be clustered together in space in order to foster innovation, from those innovating firms which will be more geographically dispersed. It will be seen that the model produces theoretical results which are largely consistent with both orthodox neo-classical urban economic models of location and also with much of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Importantly, however, many aspects of the location of innovative firms which cannot be predicted on the basis of orthodox urban economic models are captured by this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