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辛叶 《江南论坛》2004,(9):20-20
由江苏省历史学会和无锡吴学研究所联合编纂,吴学研究所所长高燮初担任主编。江苏省历史学会秘书长唐茂松任副主编的《吴地文化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正式于今年6月启动。用吴学研究所所长高燮初教授的话说,这项工作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探索,也开拓了民间与学界联手开发吴文化资源的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江南信息苑     
学界民间联手打造吴文化平台【本刊讯】由江苏省历史学会和无锡吴学研究所联合编纂,吴学研究所所长高燮初担任主编,江苏省历史学会秘书长唐茂松任副主编的《吴地文化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正式于今年6月启动。用吴学研究所所长高燮初教授的话说,这项工作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探索,也开拓了民间与学界联手开发吴文化资源的一条创新之路。《通史》的编纂得到政界与学界的大力支持。《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由中共无锡市委副书记周解清担任,副主任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廖进,中共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人、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相似文献   

3.
高燮初先生于1984年夏创建吴文化公园,1991年秋建立吴学研究所以来,这两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声誉远播。  相似文献   

4.
4目6日至8日,’96吴文化研讨会在锡山市吴文化公园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山东及江苏等地的专家、学者60人参见了这次由无锡吴学研究所主办的盛会.研讨会已举行了两届,本届会议以“吴地历史上三次辉煌和三次飞跃”以及“吴地海外实业家和实业集团”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共收到代表提交的论文38篇.涉及经济、人文、民俗文艺等领域.’96吴文化研讨会从大文  相似文献   

5.
吴文化公园座落在江苏无锡堰桥镇的西高山,占地面积46.7公顷。它位于无锡市北郊的锡澄公路边,距无锡火车站仅12公里,且临近沪宁高速公路,交通便捷。该园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展示长江三角洲吴地历史文化,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民办文化园林。 该园始建于1984年,在退休教师高燮初先生的精心筹划下,得到了地  相似文献   

6.
吴文化公园是中国第一座农民捐资创办的文化园林。它地处有着“锦绣江南”之称的吴地——无锡。公园占地700亩,现在已开发了450亩,形成了3华里长的景点线,总资产近1亿元。已开放17个馆区,形成了吴地物质文化展示区、民俗文化展示区以及人文文化区。公园配有学生营地服务区,万卷楼研究服务区和竹筠小楼(学者书屋)。自1990年开放以来,已接待了中外学者、师生和游客100多万人次。1996年11月被中央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江苏省教委定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中国农业博物馆定为中国农业博物馆吴文化分馆;被无锡市定为11家标志性精神文明建设单位之一。美国熊猫电视台、曼哈顿电视台、黄河电视台、东方卫视等都先后播放了吴文化公园的专题片。  相似文献   

7.
高燮初同志这篇论文收入吴学研究专集第一辑《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该书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年底出版,本刊先期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一、值得珍视和研究的吴地文化3200年前的泰伯自中原南奔吴地,使中原文化和江南土著文化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性融合。这一融合的结果,不仅催生了一个崭新的国度——句吴,也创造出一种具有无限活力和雄厚后发力量的新文化——吴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文化成为推动吴地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公元前473年古吴国为越所灭,句吴虽消失于地理版图,但作为文化形态的"吴"却并未消亡。吴文化不仅绵延千年,不断得到传承扬  相似文献   

9.
吴地一般是指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宁、嘉、湖、杭、苏一带。吴地文化是广义的吴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吴国以前和吴国以后发展延续至今的吴地区域性文化,即大吴文化。苏州是吴国以后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位居吴地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是吴地文化的精华代表。 探研吴地文化模式,就是力图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考察吴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把握吴地文化体系的内在一致性及特色。  相似文献   

10.
吴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吴文化作为吴地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在中国文化大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吴地后来居上、跨越发展的内在动因。吴文化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平衡力量。吴文化的尚德向善、义利兼顾的特点,一方面很好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崇德"传统,同时有追求在道德约束下的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佛教是吴地的典型宗教,吴佛教文化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吴佛教的传播对吴地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铸就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促进都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有言:“无锡是吴学的发源地”①。我们所说的吴学,即吴文化学。自人类出现之日起,地球表面除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外又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圈。这个圈层覆盖吴地的部分,就是吴文化,其中包括吴地人民从古到今一切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吴地的范围,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吴地,可根据历史上政区领土和方言分布,以下列四种界域作参照:  相似文献   

13.
吕济民 《江南论坛》2001,(11):43-43
今天的博物馆面临两个挑战:经济挑战和社会挑战。如何迎接挑战,如何满足新的社会要求,如何在社区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如何拥有更多的社会资金,看来博物馆的模式应该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这也许是今天博物馆的一个重大课题。我曾在《中国博物馆通讯》上读到介绍江苏无锡吴文化公园的文章,认为它是博物馆的成功之路,即有所感触。后来我有机会到吴文化公园访问,听了创建公园的领导管理者的介绍,看了公园的众多景点“园中园”,读了一些公园出版的吴文化研究著作,感到这里是一个在博物馆业中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新型博物馆模式,它有新的途径和手段,有新的工作方法,它在经济挑战和社会挑战中,将会有新的作为。  相似文献   

14.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奇葩,其精神特质对于中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吴地农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开启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中,吴文化又成为助推吴地工商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在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吴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吴文化的传承与文化无锡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国内外学界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普遍重视和合力推动下,吴文化的研究广泛推进,吴文化的历史资源得到深入发掘,吴文化的精神不断得到彰显和弘扬,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推进吴地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无锡作为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深化对吴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好吴文化,对于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推进率先基本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一、吴文化在吴地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发展吴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吴地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文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吴文化内涵的现代解读》,是江南大学的三位学者历经三年打磨的最新成果,也是江南文化与影视研究中心多年来研究成果集大成式的总结。早在2011年,他们就曾与其他吴文化学者合作完成了揭示吴文化思想精髓的力作《吴文化纵论》(凤凰出版社,2011年),短短三年又有新的收获,成果的背后必然是长期大量阅读、深入探究、精心构思、伏案写作的一份辛劳。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国家文化公园肩负着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使命。自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来,我国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近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要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相似文献   

18.
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十六个民族是这片辽阔疆域的拥有者和创造者,各地人们在故土的辛勤劳作中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地域文化,吴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地人民创造出来的吴文化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发扬,特别是苏南地区凸现的吴文化。吴文化对于古今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吴文化与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相  相似文献   

19.
吴地自古以来农工商发达而人文荟萃,至今更是我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全国先进地区。研究吴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以促进吴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在全国起倡先争优的作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殷辂 《江南论坛》2011,(5):16-18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本义及本质皆在于此。从文化边地逐步走向文化中原,这是吴文化形成的轨迹。在当代,吴地得风气之先,走在现代化之路的前列,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现代的共性问题。复兴吴文化的本质精神,走文化与现代化的交融之路,这是吴地文化轨迹的延续,也是对现代化的完善。文化与现代化之交融,是吴地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