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旅游者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其行为特征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太白山森林公园为例,对旅游者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将其划分为一般生态旅游者和比较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并对二者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与周边行政区联合开发等策略。  相似文献   

2.
居民对生态旅游认知与态度之研究--以澎湖列岛为例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本文旨在了解澎湖列岛居民生态旅游的认知与发展生态旅游的态度,并探讨居民基本资料与其对生态旅游认知和发展生态旅游态度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分析后发现:居民基本资料的不同会造成生态旅游认知与发展生态旅游态度的差异。最后透过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居民生态旅游的5个认知因素与发展生态旅游的6个态度因素间都具有相关性;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程度愈低者,在发展生态旅游态度上则愈不积极。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资源富集又邻近大城市的乡村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助推新型旅游小城镇的形成。文章在界定核心概念并进行理论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对其2002—2014年间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二者确实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原因。因此,应采取有力措施发展这些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第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彻底实现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第二,引导民间资金、技术、管理等有序合理、规模适度地投入乡村生态旅游业;第三,务必加强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监管等。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者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本文以严格的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系统理论为基础,对碧塔海生态旅游景区的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总结了碧塔海生态旅游者的特点和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鹏飞  傅桦 《旅游学刊》2006,21(Z1):51-56
日本高等旅游教育经过近5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其特色是随着日本旅游的发展,高等旅游教育也与之适应而发展变化.在扩大招生规模等带来的诸多问题面前,立教大学旅游学部注重国际旅游的教育与经营.基础教育科目和专业教育科目与学生就业方向紧密相连,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6.
7.
杨桂华 《旅游学刊》2003,18(4):76-79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将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构建为一个景观生态系统,从系统中的游客、村民和村寨三个方面来审视,发现生态旅游接待村具有不同的多维价值:予游客具有“真品”旅游价值;予村民具有脱贫的经济价值;予村寨具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和生态价值。三个价值的同时实现是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霞给藏族家庭接待村的实际案例也证实了这一认识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郭为  秦宇  王丽 《旅游学刊》2012,27(7):81-90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旅游非正规就业的研究文献,梳理了背后的研究脉络,构建了一个非正规就业的进入分析框架,提出了研究假说并进行了验证.文章以青岛和烟台的旅游非正规部门为例,利用第一手调研资料分析了旅游非正规就业群体的人口学特征和满意度,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日本高等旅游教育经过近5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其特色是随着日本旅游的发展,高等旅游教育也与之适应而发展变化。在扩大招生规模等带来的诸多问题面前,立教大学旅游学部注重国际旅游的教育与经营。基础教育科目和专业教育科目与学生就业方向紧密相连,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0.
自然文化遗产对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晓  钱薏红 《旅游学刊》2006,21(2):13-20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对遗产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给出调查的部分发现和评论.随后本文揭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当地农村社区之间现实和潜在的矛盾与冲突,其中土地和森林权属以及受益分配问题,很可能成为今后社会矛盾新的焦点问题.最后,讨论了遗产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及在当前发展阶段下,鼓励当地农村社区参与遗产资源保护的经济替代策略.  相似文献   

11.
旅游国民收入及其初次分配格局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左冰  李郇  保继刚 《旅游学刊》2007,22(1):10-15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2004年湖南旅游业国民收入及其初次分配主体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旅游业为湖南省当年直接贡献了3.06%的国民收入,旅游产业附加值率为0.4536,处于全社会中等水平;旅游业资本利润率高于为其提供中间产品行业的资本利润率.政府、企业和从业者在旅游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6%:68%:16%.与国内外经验水平相比,湖南旅游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出现了严重失衡,主要表现为企业收入比重过大,劳动报酬偏低,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获益者是资本所有者而非旅游从业者,政府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了外部效应.文章对其不利影响进行了剖析,并指出旅游对目的地较高工业化水平的客观依赖性所决定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是导致湖南收入分配失衡的根源,但是,对于经济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旅游发展也有助于加速其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黄亮  陆林  丁雨莲 《旅游学刊》2006,21(5):53-56
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因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地发展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徐红罡 《旅游学刊》2006,21(8):75-80
这篇文章运用生态-经济的理论,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将生态旅游的一些零散论述加以系统化,并通过建立生态旅游的结构模型,探讨生态旅游发展中生态、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结构和行为关系.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型涉及了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工作市场、游客和财务促销等6个部分,模型的模拟功能有助于理解旅游发展的复杂结构.模型得到验证后,可以成为评价旅游发展政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企业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是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关键角色之一.本文在有关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的实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通过对当地社区、旅游企业及政府等相关利益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旅游企业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可持续运作的关键环节和优化模式.因子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社区主人翁意识、公共福利、教育培训机会以及经济收益等,是影响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丰富了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的理论,并对我国生态旅游的社区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敏 《旅游学刊》2002,17(5):62-65
本文通过实例研究,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理论方法,认为通过对重要景观的识别、控制、屏蔽和恢复设计,可以在增加生物栖息地稳定性以及保护物种扩张需求的空间的前提下,实现旅游活动空间的合理布局,达到自然景观的生态功能和利用方向从整体到细部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周边雨崩藏族村的旅游开发为研究背景,分析了该区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认为这是一个社区主动参与旅游发展,基本实现了经济增权、政治增权、心理增权和社会增权的典型案例。轮流制模式一方面妥善协调与巧妙解决了村民参与旅游开发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控制了外来投资,同时避免了由于无序竞争引起的经济利益过于集中现象,对构建雨崩村社会和谐起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雨崩村民的增权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即村民绝对拥有在村境内的住宿、餐饮、租马等经营权。本质上雨崩村的旅游增权是个人增权,一旦有外来旅游企业进入,原来取得的利益均衡和分配制度将会被破坏。从此角度讲,制度增权的缺失又对提高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新农村建设构成了阻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收入分配结构演变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国内旅游是成熟旅游业的主体,其发展与经济水平高度相关。本文从居民收入及其分配结构演变角度,对20年来中国国内旅游消费及其特征进行理论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肖光明 《旅游学刊》2001,16(3):72-75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要求比一般旅游地应该更高。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在旅游产品的精品化、层次化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绿色开发和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方面比较成功,值得我国自然保护区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借鉴:不足之处是有城镇化与盆景化的倾向,要坚决控制。鼎湖山未来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明确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重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9.
Sagarmatha National Park (SNP) is an ACE (adventure, cultural and ecotourism) high altitude destination. Many researchers argue that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is not sustainable and does not comply with ecotourism concepts. They report that SNP suffers considerable environmental, sociocultural and economic impacts. Health issues, despite the number of ailments commonly experienced by tourists, remain neglected in tourism literatur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visiting SNP. Seven hundred and fifty questionnaires were given out during three separate seasons in 1999, of which 448 completed usable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giving a 59.7% response rate. The results showthat despite good travel preparation, the majority of tourists (89.4%) suffer some form of health ailment. The most common ailments are mountain sickness, musculoskeletal pain, diarrhoea and respiratory infection. The study also shows several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health ailments and demographic profiles,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It proposes that for high altitude ACE destinations like SNP, health issues should be a core component of destina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High risk groups should be identified and tourism education should be targeted to both tourists and loc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