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组织系统变革分析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明确企业组织系统变革的背景及意义出发,确立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系统变革的目标,以徐州卷烟厂组织系统变革实践为依托,论述了企业有效实施组织系统变革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前行,是与创建人民共和国同时起步的。从1927年中国红色企业起步发展,到1949年没收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私营资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国家大规模的投资兴建一大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项目,在建国之初的三年内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体系,这些都为中国国有企业走上建设之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1949年10月以来,我国通过没收接管官僚资本、赎买和改造私人资本、以及大量新的投入等途径,迅速建立和壮大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经过40多年的建设,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国营企业和事业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总额1991年已达17300多亿元。但是在较长时期,我国按照非商品经济体制管理国有企业。对投入企业的资本金,缺乏明确的经营目标和相应责任,影响了企业面向市场的自主经营和平等竞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多种利益主体已逐步形成,理顺产权关系已成为增强国营企业活力的基础环节,  相似文献   

4.
国有经济怎么办?国营大中型企业怎么办?中国改革要取得成功,最终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否则,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搞活大中型企业也不是这几年才提出来的,但是,10多年了始终搞不活,办法想了许多,从承包到其他许多方案、对策研究等等,为什么搞不话?因为,国营大中型企业作为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它不具备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点,从它内部是想不出办法来的。  相似文献   

5.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经营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和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柱作用。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国营企业,尤其为国民经济发展起支柱作用的国营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产品质量差,成本耗费高,经济效益低,亏损严重的情况亦不容忽视。因此,搞活大型企业,在宏观上应由“紧缩”型决策转变为“宽松”型决策,对大中型企业采取“放水养鱼”、“松绳放马”的倾斜政策,而大中型企业自身则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决策,才能从根本上搞活。  相似文献   

6.
赵龙  胡晓 《魅力中国》2013,(25):20-20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具有政策性、阶段性、时效性、群体性、持续性和软约束性、可塑性等特点。其内容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核心精神层四个层面。企业文化是建立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必须凭借企业管理文化而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理念形成的基础.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姚伟 《上海国资》2007,(5):47-47
众多中国企业在连接“世界级管理”的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实现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中国许多企业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已经形成了连接“世界级管理”的中国先进管理模式。这是《上海国资》记者从4月26日在上海召开的2007中国制造业高峰会上获得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曾琴 《理论观察》2022,(2):130-134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了振兴中国纺织业和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在接收日伪在华纺织企业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纺织企业集团——中国纺织建设公司。1946年至1948年间,中纺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生产能力以及原料购买、资金等方面的特权,在稳定物价和促进中国纺织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1948年以后,由于管理制度上的紊乱以及监管上的失效,中纺公司盈利的方式、手段都发生了变化,其业务经营方式转向特权投机,倚仗政府权力进行官商勾结。中纺公司渐渐走上歧路,最终成为了官僚和权贵牟取暴利的敛财工具。  相似文献   

9.
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宏观计划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至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也是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初创时期。在3年多时间里,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统一财经、外贸管制、调整工商业等一系列改革运动和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建立了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这就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在保留市场机制基础上建立并加强计划管理的运行机制。今天的经济改革,与40年前的恢复时期相比,虽然改革的基础、条件、内容、目标都有所不同,但是从所有制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看,今天的改革的方向仍然是建立公有制为  相似文献   

10.
当前,对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经为全国上下以及理论界、企业界所共识,而在许多已经转换了经营机制的企业中,确实亦成效显著,增强了活力,焕发了生机。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围绕着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快转换国营企业经营机制。而企业亦把贯彻落实《条例》作为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中心任务来抓。但是,在各个企业中,不仅情况各异,而且问题是复  相似文献   

11.
刘建胜 《发展》2009,(12):49-50
建立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种力量——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公民的共同努力。作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除了经济方面的贡献,还要继续履行一个企业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它是一项宏伟的战略工程,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政府、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国营企业改革开始于1992年,和中国一样,这些国有企业面对向市场经济转型也存在一系列困境,诸如国营企业生产的普遍无效率。生产不面向市场、企业设备陈旧、机制缺乏激励因素没有创新,同时国营企业要为工人提供大量住房、医疗、幼教、文化娱乐设施等一系列应由社会去解决的基础服务。那么俄罗斯国企改革几年来,它们又是如何去做的呢?  相似文献   

13.
周峰  万里 《科技和产业》2013,13(9):130-135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的转型期,企业需要通过增加各类服务的投入,提升自身适应环境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在服务类工作的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变革与创新。通过分析服务类工作以技术型、管理型和复合型为主的经营模式创新策略,可以总结出"技术先行、管理完善"的服务经营模式的创新思路。"技术"是生产力,"管理"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先进的、复杂的服务技术需要有效的管理支持与协调,这一思路可以帮助企业在经济转型期建立高效地发现服务类工作经营模式创新的思路,进而建立持续、稳定、有效的服务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14.
工业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从纺织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纺织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而转型的关键点在于技术创新。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常态下的纺织企业可采取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大对创新技术的投入力度、提高纺织行业整体装备水平、培育高校创新型人才等途径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陈明 《湖北经济》2003,(12):36-37,39
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一场重大变革。其深刻意义不仅在于通过确立新的税费制度以减轻和规范农民负担,而且在于这场变革触及到了农村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将引起一系列农村制度的变迁。从新的税费制度运行的基础看,税费改革后的农民负担与土地承包  相似文献   

16.
尽管我市在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年沉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近几年经济生活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国营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慢,效益不高,缺乏后劲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为进一步搞好我市国营大中型企业,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步伐  相似文献   

17.
《特区经济》1990,(4):25-26
<正> 深圳特区建立以来,在企业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为我国经济走向良性循环提供了一种有效选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管理体制的实施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一、深圳特区企业管理体制变革的基本特征深圳特区建立10年来,对企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种改革概括起来主要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并进交叉而行。宏观上,始终以明确管理体制为主题而展开;微观上,以增强企业活力,按照国际惯例建立新的企业运作机制为中心而深化改革。深圳特区企业管理体制这两方面的种种变革,显示出以下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财经·时政     
建设新农村我国经济又一历史转折点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阐述了当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标志着中国农村建设已经从追求效率到追求公正,从关注生产到关注消费,从生产关系变革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如何解决农民问题上,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必须从农民自身条件出发,改变农村生产关系才能解决农民问题。他们这些看法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日本对近代中国的企业直接投资极为复杂、庞大,在以往关于日本在华棉纺织企业的研究中,学者们最为关注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华纺织企业的空前扩张.此如前辈学者王子建早在1932年就指出的:"日本棉业家到中国来从事纺织工业的尝试始于世界大战前十年,有尝试的结果而着手经营是在大战期中,其事业的大成功则在大战终了之后".①然而,一次大战前日本首家棉纺织企业进入中国的路径以及经验对于日后日本在华纺织企业的扩张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商在华棉纺织业的最早开拓者--上海纺织株式会社进入中国的路径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