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关村视线     
萧惑之 《中关村》2012,(1):18-19
新华社发表文章:海淀文化创意产业领航全国年前,新华社发表文章:北京海淀在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实践中,借科技与教育之优势,擘画经营,科技给力,广纳人才,依托市场,力争让文化创意产业领航全国,影响全球。"创新机制,重焕深厚文化魅力"。近年来,海淀成立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领导小  相似文献   

2.
习牧歌 《中关村》2012,(3):20-23
中关村企业已经抓住了中国经济转型提供的历史机遇,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科技与文化融合,并谱写着动人的乐章。  相似文献   

3.
于军 《中关村》2007,(3):90-93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推动着现代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并不断与之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产业,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带来的全新、时尚、与世界同步的文化消费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增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早已成为中国科技的制高点和创新文化的策源地,似乎是男人的世界。不,这里更有芳草如茵、鲜花怒放,有一大批巾帼英雄活跃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绽放着美丽和芳香。本刊从2003年创刊起,每年3月便以"硅谷玫瑰"为题,介绍一些中关村的优秀女性。本期"封面故事"《中关村盛开"硅谷玫瑰"》,我们又采撷了7  相似文献   

5.
《中关村》2013,(8):7-7
再没有像今天这样,科技与文化如此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科技与文化的边缘已经很难界定了,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6.
彭湘 《中关村》2008,(11):50-53
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是唯一坐落于二环路之内的科技园区,也是中关村成立时间最短、规划面积最小的园区。自2006年底开园至今,雍和园坚持“以文化为内涵,以科技为手段”,充分发挥园区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大型企业总部和智力密集型企业,初步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7.
科技·资讯     
《中关村》2012,(5):96-97
中关村16家企业入选"2011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在清科评选出的2011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榜单中,大众点评、小米科技、小马奔腾、高能时代、神州租车等16家中关村企业入选,占总体的32%,前10名中有5家是中关村企业。中关村企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表现出很强的集群优势,显示出近期良好的发展潜力。相比往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榜单,2011年榜单前10名企业全是新兴企业。从整体上来说,科技文化融合类企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环保领域不  相似文献   

8.
晋文 《中关村》2006,(5):106-106
2006年春天,中国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军号角。中关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自主创新的策源地,早已将“追求创新,鼓励创业”作为自己的文化精神,并为此拼搏冲杀了20多年,创造出联想、四通、方正、用友、新东方、汉王笔、中国芯、小灵通、商务通、金山词霸、爱国者、非典疫苗、神州六号、新浪、百度等一大批标志着中国科技、文化、教育最领先、最高端的民族品牌,诞生了陈春先、王选、柳传志、段永基、俞敏宏、杨元庆、王文京、王永民、刘迎建、邓中翰、李彦宏、韩永飞等一大批站在中国科技、文化、教育最前沿阵地的创新英雄!…  相似文献   

9.
王岳川 《中关村》2004,(7):111-113
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表征,其话语兴衰同文化命运紧密相连。当代中国文化受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文化艺术的影响,出现了诸多与西方文化相整合的踪迹。然而,随着后殖民主义问题的敞开和当代东方话语的觉醒,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未来世界文化不是一种平面化的文化,不是后殖民单边主义文化,更不是一种所谓全球化的霸权主义文化。相反,未来文化只能是多元互动的文化,一种对话的生态主义文化。这一语境将使新世纪中国文化出现一些新的发展空间和话语症候。北京大学著名学者王岳川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美学,西方文艺理论、当代文化研究和批评的教学和研究,承担全国性  相似文献   

10.
张黎明  明星 《中关村》2012,(11):50-55
文化是科技的魂,引导着科技进步的方向;科技是文化的体,存在着文化发展的实体。文化和科技的每一次融合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科技既改变着客观世界,也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卫汉青 《中关村》2012,(11):5-5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城市不仅仅是人群集中的居所,它的内涵其实就是文化:建筑文化、环境文化、园林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校园文化、科技文化……不仅镌刻着人类共同的记忆,还见证着城市的生命历程。今天我们创造、继承和延续城市文化,不仅要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依托历史,还要在文化创新上阔步前行。北京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应该认真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王畅 《中关村》2004,(6):100-106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绝好机会。我们提出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口号。科技奥运、绿色奥运都已有了具体的项目,唯独人文奥运,只有口号,没有项目。说实在的,无论是科技奥运还是绿色奥运,我们没有什么在世界上特别领先和特别重要的东西,唯有人文奥运,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可以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民族最精彩的一面。曹雪芹和他创作的《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代表;曹雪芹与他同时代的国外伟大作家比,与他们的创作成就比,都处于领先地位。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就要展示曹雪芹,展示《红搂梦》。英国有沙翁,中国有曹雪芹,曹雪芹更胜于沙翁。不少红学家、红学爱好者及有识之士,奔走呼吁,乘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机,在北京建一座国家级的曹雪芹纪念馆,以展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基于此,《中关村》杂志社和曾雪芹纪念馆联手召开了这次研讨会,把红学家们和红学爱好者的心声表达出来,以期引起有关领导及各方面人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10年前的5月,《中关村》杂志呱呱落地。当年,我在创刊词中写道:《中关村》与中关村同名,《中关村》是中关村的窗口。《中关村》笃志要与广大读者一起,共同营造"鼓励成功,容忍失败,崇尚创新"和"科教兴国"的文化氛围,努力倡导新时代的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追求创新,追随卓越,追寻人本,全方位关注中国及世界知识经济前沿最新发展,探索和实践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文明精华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吴炜 《中关村》2012,(3):30-32
总部位于中关村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曾屡次涉足文化艺术领域,在科技和文化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5.
张越 《中关村》2012,(8):33-35
写满厚重历史文化的海淀,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因其汇集了全国最著名、最权威的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智力库”。这种得天独厚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使高科技在海淀率先发展起来,这里汇聚了众多知名的科技园区,同时吸引了诸多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巨头企业扎堆海淀,形成了一片“科技之海”。  相似文献   

16.
中关村光有科技,没有文化艺术相配合,能不能兴盛?科技必须有文化艺术服务。过去导向光讲科技,不讲文化艺术。美国硅谷我没看过,但国外搞工程、科学的,对文化艺术都非常重视,爱因斯坦小提琴就拉得非常好。海淀区近期非常重视文化艺术,应该这样,不能光看科技,别的不管。  相似文献   

17.
王鲁湘 《中关村》2014,(11):99-99
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而言,文化代言人可谓是赢得世界性地位的基本标志,还没听说过哪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代言人而进入了世界文化主流。 回顾我国近百年来的历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竟没有中国文化的大师跻身世界大师之列。这与我们伟大民族的煌煌历史极不相称,也与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不符。  相似文献   

18.
李政 《中关村》2004,(11):70-71
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应当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复兴方案?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来自于文化的复兴,那么,文化复兴的方案是什么?因为文化与教育的密切互动性,这个文化复兴方案首先必定是一个教育方案。两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中国文化的未来选择中继承其成功的惯性?这还需要等待。但“,时不我待”,中国文化必须选择自己的未来,在这种痛苦的选择中,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系统。  相似文献   

19.
陶富海 《中关村》2007,(12):28-30
通过陶寺遗址的发掘,大量资料与研究成果表明,陶寺遗址的文化性质有其本质的自身地域的特点,是晋南龙山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支,从而在中国考古学领域确立了“陶寺文化”这一具有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它揭开了晋西南乃至黄河中游一带距今4600年至400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社会进程的神秘面纱,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这一重大理论和历史命题,提供了一系列不可辩驳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萧惑之 《中关村》2013,(4):120-123
余秋雨教授是"学问、哲思、文采、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个方面合于一体"。《何谓文化》这部力作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结晶,"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从"学理、生命、大地、古典"的视角,诠释了文化的真谛,回答了"什么是文化"的问题。别开生面让抽象的"文化"概念舞动起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走过"文化苦旅",开创"文化大散文"之新风,如今放谈"文化",充满激情,凸显凝重,启迪读者。日前推出的新作《何谓文化》,凝练出世界上最为简短学理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