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调控"与"泡沫",这两个词语最近总在刺激着佛山楼市的神经。与今年前九个月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商项目遍地开花,买家因为追涨而释放大量投资需求,引发楼价与成交量并驾齐升的繁荣状况相比,"金九银十"房地产销售旺季却出现成交量的大幅萎缩。让人不得不警惕"寒冬"是否已经提前到来?多年的地产牛市是否将现"拐点"?"  相似文献   

2.
从“惜售”、按兵不动、少量推出到集中放量。各大发展商纷纷瞄准“五一”这个销售旺季排兵布陈、各出其谋。 今年的“五一”广州楼市能“火”起来吗?哪些区域最具看点?今年的“五一黄金周”是否投资买楼的好时机? 本刊特别邀请合富辉煌、中地行、中原、经纬等中介投资机构人士汇聚广州楼市热点区域的推货情况,对这些区域的供货特征及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消费者投资置业提供信息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导刊》2013,(10):40
又是一年"金九银十"季,今年以来频繁出现的"千人抢房"、"日光盘"等楼市旺销之势会否再现?房价会迎来新一轮上涨吗?调控政策持续、一线城市地王频出、部分银行停贷等对广州楼市的走势影响如何?金九银十是否出手置业的良机?——住宅、商业、旅游地产、海外置业,哪些业态最适合?上述业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都将在本刊中加以深入地探寻。  相似文献   

4.
地产变局     
正近期的五大消息让市场变局渐显:一是位于北京大兴的万科一楼盘,毛坯房以2.1万元/平方米的价格低开,远低于之前市场预计的2.6万元/平方米的价格;二是浙江兴润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被曝负债35亿,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三是人民币结束了九年的升值期不可思议的迅速进入贬值周期;四是香港楼市大方向悄然改变,内地买家千万级住宅遭抛售,最大地产中介预期楼价跌10%;五是多数银行为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无论是房地产开发贷还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都严格收紧,银行对房产的评估价也尽量向下压……  相似文献   

5.
2007年"十一"黄金周,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近一年的疯涨之后,楼价是否已到拐点?不明朗的现状引发了投资置业者对2007年大势的担心,哪些是值得关注的现象?机会和风险各几何?且看几位专家应本刊之邀所做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导刊》2013,(Z1):28-29
日前,一份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房地产金融安全评估报告》中有这样一个结论:"中国房地产业仍处于市场开发早期,只有最富裕的20%人口具备购房能力"。事实上,在最近五六年里,当大部分国人在不断纠结于"高房价"时,一部分人已经走出国门,掀起海外置业热潮。或出于投资理财,或出于移民,他们所到之处,均引起当地人大声惊呼:"XX被中国人买下了!"据称,被中国政府近期调控楼市新政挤出来的投资资金,多达4000亿元人民币,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杀向了海外楼市。  相似文献   

7.
中国购房团实力惊人 海外置产,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及楼市调控方向不确定性的加强,已有越演越烈之势。2013年4月26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投资蓝皮书》表明,中国楼市上涨空间有限,且投资有诸多限制,而美国房地产正处于触底回升阶段,上升趋势大致能维持5~7年,有较大上涨空间,所以"投资中国楼市不如去美国买房地产"。  相似文献   

8.
《楼市》2012,(Z2):88-91
本期代表人物:程晓,祖籍富阳,47岁,私营企业主,家庭年收入200万元左右家庭状况:丈夫,祖籍富阳,51岁,私营企业主儿子,大学在读资产情况:杭城住宅9套写字楼2套店面3套资产理财疑惑:限购已一年多,而今楼价出现下跌的趋势。此时,往日的惜售者们该如何选择?8年前,程晓只是一个普通的小企业主;8年后,她已是沉浮楼市多年的资深投资客,光是名下的房产就值几千万。上投摩根副总侯明甫曾说过:两个水平、背景条件相当的人,率先接触房地产投资和证券投资的那个人,财富水平要远超过另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抛开国家严厉的调控因素,从长期来看,广州市房地产价格将呈上升的趋势。面对着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及不断上升的楼价,不免让人对广州今后的房价走势产生疑问。究竟应如何判断广州未来的房地产价格走势?分析香港和澳门房地产价格的动态  相似文献   

10.
回归理性     
正一直高热不退的中国楼市近期有点"冷"。从部分城市房地产降价跑量,到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再到销售额下降、土地交易减少、小中介门店关闭潮、中小房企破产潮……种种迹象让有关楼市"崩盘"、"泡沫将破"、"拐点已至"的传言再次卷土重来。然而,楼市真的会崩盘吗?房价拐点真的到来了吗?在楼市各种传言满天飞、观望气氛到处弥漫的时候,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分析楼市降温的原因、追寻楼市走势的真相、探求房地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DTZ戴德梁行研究表明,在长期负利率约束下,寻求货币存款保值增值的投资需求释放使得楼市成为对冲通货膨胀的最主要投资渠道。政府对于楼市的一系列紧缩性调控政策旨在进一步规范房地产行业中各市场主体行为,市场短期的调整不可避免,但行业长期向好的主体因素并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程默 《中国企业家》2010,(12):18-19
细数2003年来的楼市调控政策,可以发现,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调控政策出台之后旋即陷入尴尬境地,楼价在“上涨-调控-再上涨-再调控”的恶性循环中不断推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政府既希望通过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应以及鼓励“自住和改善型”需求来促进行业的持续景气,从而维持庞大投资量,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整体经济;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房地产导刊》2014,(1):26-26
正"房地产税制度建设要坚持两个重点:一是高端调节;二是政府应明确首次置业是否会被纳入征税范畴。"12月20日。在某地产年会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公开表示。在贾康看来,下一步楼市调控需要制度建设与长效机制建设。当前楼市应确定一种"双轨统筹"的框架。"中国当前的房地产泡沫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平均房价与平均居民收入水平脱节;二是投机性购房在整个购房当中的比例不小;三是空置房,‘鬼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新年伊始,中央调控楼市的政策密集出台,从"国四条"到"国十一条",从"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到"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房地产政策似乎已从"鼓励"转为"趋紧"。江苏省南京市不久前已将个人住房公积金最高可贷额度由30万元降至20万元。专家预测,地方政府的调控措施随后也将陆续出台。显然,楼市正在进入"盘整"阶段。但老百姓关心的话题仍集中在一点:2010年房价究竟跌还是涨?  相似文献   

15.
新"国五条"下,广州市国土房管局要求房企严格执行商品住宅预售价格申报制度,此举被称为"限价"。加上之前便已执行的"限签""限售",这些"限令"给五月的楼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新"国五条"细则实施月余,对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有效果吗?当楼市再入观望期,怎样的调控政策才是正途,而不是屡屡的误导消费?当楼市犹如水中的葫芦,按下又起瓢,怎样调控才能精准到位?针对于此,房地产导刊5月20日组织了一次业界沙龙,邀请开发商、专家顾问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楼市调控的精准路径。  相似文献   

16.
孙黎涛 《楼市》2013,(Z5):36
在房地产问题上,能说投资是错误吗?刚需就是正确吗?我周边99%的人都属于过度刚需,累得狗爬兔子喘的,天天骂房子绑架经济,从来不从经济学原理角度剖析一番。中国市场化之路正处于踌躇和徘徊状态,唯有房地产投资是生门,政府正在野蛮关门。  相似文献   

17.
国际物业顾问DTZ戴德梁行研究表明,在长期负利率约束下,寻求货币存款保值增值的投资需求释放使得楼市成为对冲通货膨胀的最主要投资渠道。政府对于楼市的一系列紧缩性调控政策旨在进一步规范房地产行业中各市场主体行为,市场短期的调整不可避免,但行业长期向好的主体因素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史上最严调控"下的2011年第四季度楼市将进入迷局。一方面,限购、限贷等楼市调控政策在扩展,自台州领跑新一轮二三线限购城市后,韶关、丹东也进入限价行列。但与第一轮限购政策不同的是,住建部的"五条"新限购标准,将"限购、限价"权利下放到了地方政府,博弈上升,两级政府谁hold住?另一方面,北京的降价已从外围通州开始;杭州两盘猛降30%,广佛的房企也以免息分期付款,调低开盘价等优惠吸引买家,这些是个案,还是整体楼市降价潮的开始?这个十月,开发商能hold住吗?再者,政策的从紧又令消费者对市场预期产生较大影响,观望氛围日益浓厚,看优惠、低价来决定是否买房,消费者能hold住吗?2011年9月18日,在广州越秀山顶镇海楼旁雅韵轩,房地产导刊圆桌沙龙上,房地产业界高端人士就"第四季"房地产发展趋势畅所欲言,并感慨,在这个楼市复杂难解的第四季,谁hold住,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19.
近一两年,热点地区、明星楼盘的投资性购买异常踊跃,投资购买客户大幅增加,成交量大,成交速度快,烘托出楼市红火的势态,如最早的现代城、阳光100、世贸国际公寓,现在正在热销的恋日国际、金地国际花园、新城国际等。那么,投资公寓是最安全的吗,能取得高额回报吗? 一、北京市公寓投资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一些鼓吹商品房投资价值的人认为,投资股市有风险,倘若经济发生问题,股票可能亏钱。问题是倘若经济发生问题,房市就能独善其身吗?谁能保证中国不会重演日本楼市崩盘的那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